到底浮世繪有什麼魔力,讓大家如此為之著迷?視集帶大家去逛逛深圳南山博物館的重磅展覽:《浮世繪:最日本的表情——日本江戶至明治時期浮世繪藝術展》,聊一聊浮世繪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
* * * 浮 世 為 何 * * *
江戶——今天的日本東京,這是浮世繪誕生的地方。從江戶到東京,這個城市都高度商業化和世俗化,不斷接收新事物也不斷在創造和革新。
位於江戶城外的吉原區就浮在沼澤地上,只靠一條木製的長步道進出,夜晚步道兩旁燈籠高照,形成與現實絕緣的浮華世界。自成一格的吉原區很快成長為一方獨有的天地,就像我們現在的好萊塢或者拉斯維加斯,各種醉生夢死的娛樂消遣應有盡有,因此這個地區和這種奢靡的生活就稱為「浮世」。
南山博物館在展館門口就用心地布置了充滿風情的燈籠陣,讓人一下子穿越回江戶的吉原,浮世繪的誕生之地:
「浮世」的觀念源自佛教信仰,佛教認為生命、人世的歡愉和欲望都是無常的。但在吉原就演變成標榜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享受稍縱即逝的美。日本人讚嘆盛開的櫻花就是這種「物哀」審美的寫照,因此在櫻花季節,吉原裡的男男女女便會沿街賞櫻,縱情展示自己轉瞬即逝的青春容顏。
▲ 守川周重《新吉原京町一丁目 角海老樓全盛圖》美人圖是浮世繪最主要也最常見的題材。日本學者加藤周一說:「日本女性在一千年以上的繪畫史中,三次成為重要主題,三次成為與男性抗衡的主角。即平安時代表現貴族女性的繪卷、德川時代初期以京都為中心描繪平民女性的風俗畫、以及江戶時代表現藝妓舞女的浮世繪。」
前方高能警告:吉原乘風破浪女團出道了!
▲ 喜多川歌麿《在隅田河岸邊享受傍晚的涼爽》▲ cos女版「竹林七賢」?——勝川春章《美人遊步圖》對江戶人而言,浮世繪就是演員名角、名媛名流、茶屋女侍的寫照。畫中當紅的花魁名妓不是一般人有機會能見到的,就像我們平常人也很少能看見明星本人一樣,只有當時的頂級富豪和上流階級才有機會和財力能讓這些吉原之花作陪。要做到花魁這個地位的小姐姐,不是只有長得好看就行,業務能力必須過硬,茶道花道、琴棋詩書畫歌舞樣樣精通。所以青樓名妓的文化水平有多高呢?▲ 畫家筆下的美人圖很多都在看書讀信吉原的各種娛樂場所也被作為達官貴人商談公務、文人墨客聚會交際之處,由此逐漸成為江戶地區的文化藝術沙龍所在,所以身在其中的青樓名妓也得憑實力與客人們對談。現在東京淺草神社內還留有當時名為「粧太夫」的花魁所寫的書法碑,而下面這幅在大正時期拍攝的,據記載名為「稻本樓-小紫」的花魁,就以和歌寫的很好而在吉原擁有很高的人氣。▲ 稲本樓の小紫さん名人難得一見,買海報就成了老百姓最經濟的追星方式:本來為圖書畫插畫的浮世繪畫師獨立出來為美人和演員們畫海報。其中菱川師宣就是最早轉型的祖師爺,他創造了浮世繪的經典樣式:「一枚摺」(單幅版畫),將服務於文字情節的書本插畫改為單幅單人的美人圖,由此成為浮世繪的創始人。
▲ 顏色從單色到瑰麗豐富:菱川師房《吉田街道》/喜多川歌麿《雪中屋形船》不僅畫風從插圖變成了「海報」,一開始的浮世繪只是黑白單色印刷,到後來技法更加成熟,發展到瑰麗豐富的多色套印版畫。商家將其比喻為京都的精美錦緞「西陣織」,「錦繪」由此得名。▲ 華美錦繪——月岡芳年《皇后宮西京行鐵道發車圖》浮世繪的印刷技術愈漸成熟之後,一代代畫師的發揮空間也越來越大。浮世繪不僅僅是繪畫,而是綜合的美學產物,它集繪畫藝術、雕刻及印刷技術、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和卡通漫畫敘事於一身。
特別是浮世繪中的美人圖,看的不僅僅是畫中女子的美貌,還有妝發服飾的設計,布料選用的顏色花紋等等,就像現在的時尚雜誌,不斷引領著江戶的潮流。我們來看看不同時代的美人圖所代表的時尚風格:
用美顏濾鏡把自己的身材比例拉高可不是現代人的技能,浮世繪畫師鳥居清長就會下意識地把人物形體拉長,以寫實的背景與寫意的人物相互映襯,理想化與裝飾性手法並用,創立了健康頎長的新美人畫形式。自此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浮世繪裡的美人個個都擁有9頭身甚至12頭身的模特身高:
這種無視現實的藝術效果處理對追求「寫實性」的西方藝術影響甚多,安格爾的世界名畫《大宮女》就通過有意拉長人體軀幹,強化輪廓線的流動感,以明亮的色彩和精緻的刻畫,營造出具有裝飾性的東方趣味。
▲ 安格爾《大宮女》除了增高瘦身,畫師喜多川歌麿還開創了美女大頭照——「大首繪」,成為了美人畫的巔峰。歌麿通過有意地誇大美女們的面部表情和動態,突出微妙的心理與情感差異。
他擺脫以往追求形態的均衡與輪廓美,進一步表現吉原女子複雜又細膩的內心世界,在浮世繪的方寸間捕捉美、快樂與欲望的本質。
▲ 喜多川歌麿《江戶二丁目——花扇》/《粉領美人圖》▲ 葛飾北齋《遠眼鏡》-故意染黑的牙齒從浮世繪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露出後頸是江戶時期的「性感」標誌,連衣服的設計都會特意放寬後領口的位置。而浮世繪裡還會出現「洋玩意」,比如上面這幅《遠眼鏡》就描繪了武士妻子看著紅色望遠鏡的畫面。有趣的是圖中的美人故意將牙齒染黑,原來是日本貴族女性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 溪齋英泉《當世點眼鏡》/ 歌川廣重《內外八景之姿》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大眾審美趨勢急速轉向頹廢豔俗,由此又誕生了頹廢「S」型美人,即頭部傾斜,腹部略微突出的嬌媚姿式,這是江戶末期浮世繪特有的「貓背豬首」造型風格,折射出頹廢的世態心理和審美傾向。
各個時期的美人形象構成浮世繪繁花似錦的圖景,她們千人一面,又各具特色。這些浮世繪美人演繹的日本表情,延續千百年至今,仍在影響著日本人的審美取向。
江戶引領著全國的時尚風潮,來江戶的百姓爭相購買名演員和名媛的版畫,並帶回老家炫耀。浮世繪成為各地民眾到江戶一遊的紀念品和追星的應援衍生品。日本當時各地的女人會按照浮世繪中江戶名媛的穿著打扮潮流而改變自己的衣著風格。
作為明星海報和時尚雜誌,浮世繪並不像現在我們看到的被框裝裱後掛起來的樣子,而是拿在手中把玩或貼在牆上柱子上裝飾。很像我們8、90年代會把港臺明星的海報貼在家裡的潮流,但浮世繪的層次感要比海報豐富得多:和紙的質感、凹凸的肌理等都十分講究。
版畫的形式便於批量印刷傳播,只要一兩碗面的價格就能買到一幅浮世繪版畫,這裡離不開木版畫印刷業的崛起和匠師們的精湛技藝。除了我們熟知的幾個浮世繪大師,其實浮世繪作品的背後需要畫家、雕刻師、印刷師、造紙師、拓印師等一系列匠人一同創作,才能呈現我們現在看到的精美作品。
▲ 大英博物館拍攝的《神奈川沖浪裏》製作過程製作浮世繪的雕版通常會用直紋櫻花木,模板尺寸受制於櫻花木的大小(一般不超過25釐米左右),超出版面限制的時候就會用幾塊木板拼接,形成三聯畫/長條畫等形式。
▲ 大畫幅橫構圖的作品常會使用拼接製作
當時的歐洲人拿到漂洋過海而來的浮世繪時不明所以,以為拼接感和三聯畫是日本人的「設計」,也有樣學樣地讓人物「出畫」,形成了新的構圖形式。
▲ 鈴木春信《夕立》▲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莊野 白雨》為了表現女子的髮絲或細密的雨絲,雕刻師有時需要在板上雕出一微米寬的細線,功力之深厚可見一斑。上面兩幅作品都表現了暴雨驟降,斜雨如梭的緊張感和現場感,全靠匠師們把層次和細節傳達得如此到位,才能完全呈現畫師要表達的情緒。▲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上面這幅《神奈川沖浪裏》中巨浪滔天的形象,相信大家在不同渠道曾經都有看到過。葛飾北齋在他年過七旬的時候達到繪畫生涯的巔峰,最著名的就是《富嶽三十六景》系列風景版畫。他花了五年時間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和不同時間去表現日本人的精神代表,被人們崇拜和信仰的神山:富士山。而這幅聞名世界的《神奈川沖浪裏》就是這個系列的其中一幅。它和下面這幅《凱風快晴》一動一靜、一遠一近、一冷一暖,生動詮釋了富士山的生命力,從而成為日本的標誌性符號。時至今日,連我們手機裡用的emoji-🌊都是從葛飾北齋這裡演變而來。▲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關於傳世之作《神奈川沖浪裏》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解讀,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關於這幅畫的小知識:1.《神奈川沖浪裏》的正確讀法是「神奈川衝-浪裡」,意思為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巨浪之下。2.《神奈川沖浪裏》運用了西方先進的透視法,近大遠小的法則使巨浪看起來比富士山還高。畫中用的藍色為普魯士藍(柏林藍),是一種從德國進口的合成染料。3.畫中船夫駕駛的是往江戶魚市運送漁獲的快運船,不是在「衝浪」。4.《神奈川沖浪裏》表現了巨浪將要落下的前一刻,浪花在破碎前懸停的靜止瞬間。據說要捕捉到這個瞬間需按下五千分之一秒的快門。5.梵谷受這幅畫的影響,畫出了代表作之一的《星夜》。若將這兩幅畫放在一起也毫無違和感。▲ 《神奈川沖浪裏》mix《星月夜》畫中滔天的巨浪近乎要吞噬搖搖欲墜的小船和船夫,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遠處的富士山巋然不動地靜靜注視這一切,表達了北齋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更顯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威嚴。雖然這幅畫呈現的只是一瞬,葛飾北齋卻用了30多年在準備這一刻。自詡為「畫狂人」的北齋,用盡一生都在追求極致的繪畫表現,甚至到了90歲彌留之際,仍覺得自己離真正的畫師還有一步之遙。所以北齋有很著名的一句「但願能有百年壽」,簡直是真人版的「向天再要五百年」。▲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和葛飾北齋一同將風景畫推向浮世繪最後輝煌的,是畫家歌川廣重(原名安藤廣重)。他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名聲大噪,甚至一度比北齋更為人熟知,以此奠定了他風景畫大師的地位。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日本橋 朝之景》-起點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京師 三條大橋》-終點《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描繪了歌川廣重行至東海道一路遇見的四季景色與鮮活的行人。東海道是往來於江戶與京都的要道,它的起點是江戶的日本橋,終點是京都的三條橋,是當時日本最繁忙的一條國道路線。「五十三次」的意思是東海古道沿途的五十三處驛站。
▲ 歌川廣重《木曾海道六十九次-洗馬》
相比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更注重日本風情和鄉土情感的表達,風格抒情,意境悠遠,所以他也有一個別名:「鄉愁」廣重。他的作品有一種古詩詞的風韻,主題常常圍繞林間月影、山水空寂、悠悠行旅等這些元素,充滿人文關懷和詩意情懷。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蒲原 夜之雪》▲ 歌川廣重《近江八景之內-石山秋月》拍照時剛好月亮的位置反射了現場的燈光,別有一番意味
葛飾北齋的風格硬朗強烈,歌川廣重則顯得更為柔和細膩。一剛一柔,構成了浮世繪最為精彩的大和風情畫卷。
如果說木版畫是平民的藝術,那麼歌舞伎就是平民的戲劇。最暢銷的浮世繪作品其實就是江戶熱門劇種歌舞伎演員的畫像「役者繪」。當紅的歌舞伎演員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人氣極旺而且過著奢華的生活,甚至還會在自己的表演裡「帶貨」植入廣告,賺錢能力一流,就像現在的頂流巨星一樣。
而畫「役者繪」的畫師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鬼才」東洲齋寫樂。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浮世繪畫師,從出道到消失只用了十個月時間,共發表了一百四十多幅版畫,卻對整個浮世繪和歌舞伎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衝擊。
▲ 東洲齋寫樂《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
前面提到,很多畫師都會對人物施以美化「濾鏡」,但東洲齋寫樂反其道而行之,用寫實甚至是「醜化」的手法,近乎卡通漫畫的特徵表達,誇張地表達演員的形象、動態和性格。這種極富個性的傳神刻畫魅力十足,讓角色躍然紙上,加上幽默戲謔的風格,可以說是現代漫畫的前身。
但這種前衛的表達在當時的社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偶像」被誇張醜化,而擁有大批粉絲的歌舞伎演員也覺得自己形象受損而提出嚴正抗議。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東洲齋寫樂很快就銷聲匿跡,成為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歷史對東洲齋寫樂的記載也幾乎為零,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誰,他用開創性的作品在浮世繪畫壇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之後,又泯然消失於眾人的眼前。說到現代漫畫家的祖師爺,除了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也出版過名為《北齋漫畫》的範本,全卷共有三千九百一十幅,匯集世間萬物萬千形態,北齋以超敏銳的觀察力和繪畫表現力,探索了一切能描繪的人事物的極限。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四日市 三重洲》▲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四日市 三重洲》而歌川廣重則很善於利用卡通手法去表現山水間的行人,以充滿想像力的視角,寥寥幾筆就精確捕捉到人物瞬間的特質。後面的歌川國芳甚至將《東海道五十三次》改造成貓咪的版本。我們可以從中明顯看到浮世繪對現代漫畫的影響,人生如戲虛幻若夢的浮世審美延續並演化成今天的漫畫。
浮世繪獨特的「平民藝術」體現出來的蓬勃生命力和充沛的情感表現力,對自然的崇敬與感悟,對人性的挖掘和關懷,以「設計意識」對色彩和構圖的大膽創作和提煉……都是浮世繪能受到東西方一致追捧並流傳至今的原因。
從江戶時代到今時今日,江山美人的故事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從未消失。我們也仍舊在人世間浮浮沉沉,行走在不斷變化的天地間。浮世繪所畫的,其實就是藝術化千萬人的千面人生,就像日本街頭的廣告上寫的:人生有樂有苦,最重要是還有美。
浮世繪的傳奇故事和華麗的視覺效果也成為很多影視作品的表現題材,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影視作品更生動地了解浮世繪背後的故事。
比如以葛飾北齋的女兒阿榮為視角,側面刻畫了葛飾北齋的一生和江戶百姓日常生活的《百日紅》;還有大英博物館拍攝的紀錄片《葛飾北齋:為畫而狂》,裡面還請到了大衛霍克尼等藝術家來解讀浮世繪;而攝影師蜷川實花執導的《花魁》,以華麗陣容詮釋了吉原女子傳奇故事;《怪化貓》則是以極致的浮世繪畫風結合動漫的形式呈現怪奇傳說。
除了前面說到的深圳南山博物館《浮世繪:最日本的表情——日本江戶至明治時期浮世繪藝術展》之外,在日本東京最近也有好幾個浮世繪相關展覽,有條件的朋友建議去看看!
註:文中資料部分源自潘力《浮世繪》
部分圖文(無水印)源自網絡
🌊 歡迎關注視集,在看或轉發
如需轉載,請至後臺聯繫授權
藝術/設計/展覽/文創/旅行/訪談/電影/音樂
微博/豆瓣/MONO 搜索:視集ADS
合作聯繫:alldesignstudi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