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快讀
1、「一顆回本」的妖紫珍珠只值十幾元,31萬元,買了60塊石頭。
2、直播開蚌、賭石,放大了人性的貪嗔痴。
3、層層套路重重坑,如何避過?
心跳加速時,全身微微發燙,眼睛盯著手機,一眨不眨,忐忑難免。
這是一場賭局,是輸是贏,當局者迷。甚至有一瞬間,大腦會出現短暫空白,直至結果揭曉。
這種被腎上腺素和求勝欲望支配的緊張感被不少玩家稱作「上頭」。
「一顆大妖紫(珍珠)!正圓,幾乎沒有瑕疵!一顆回本!」直播間裡賣家拔高音調,旋即詢問,要不要再開幾組。
或許是認為自己處於幸運期,抑或被評論區的留言鼓動,加單成為不少玩家想當然的選擇。林恬(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4月份,林恬首次觀看開蚌直播,原本只想開5個蚌體驗,但那個夜晚她總共開了30隻蚌,花去近500元。
此後,對於開蚌直播,林恬欲罷不能。她羨慕別人能開出又大又圓的珍珠,也期待屬於自己的那份幸運再度重現。
一場直播,激活了林恬們的賭性,貪嗔痴同步被放大,難以了斷。但他們一定無法想像,攝像頭背後的那片江湖中,還會有另一番景象。
01
無法停歇的執念
身為珠寶行業從業者,王雯(化名)是理性的。
今年6月,她碰巧進入開蚌直播間,和賣家互動交流了近3個小時。
得知王雯身份後,賣家多次向她推銷產品,試圖勸服她也體驗一把開蚌的樂趣。每開出一粒品相較好的珍珠,賣家便會詢問:「你真不打算開一把?」
直播間的老粉、鐵粉們開始「助攻」,評論區不乏對珍珠的顏色、大小的溢美之詞。
但在王雯看來,一句句「極品」「賺翻」顯得誇張。她清楚直播間主要開出的是淡水珍珠,相比而言,海水珍珠更圓更大,光澤度也更強,當然價格也更高。
左:直播間淡水珍珠,右:海水珍珠
不過,在賣家反覆CUE她時,王雯也有心癢的時候,但轉念一想,忍住了,「開出的大多數珍珠品相很一般,當然價格也擺在一邊。」
楊宇(化名)無法忘卻第一次開蚌經歷,同樣因好奇入場卻開始了「剁手之路」。
99元開5個蚌,是賣家的新手大禮包。看到前一位用戶連續開出幾顆10mm左右正圓的珍珠,楊宇心動了。
他還記得開出的第一顆珍珠大而圓,泛著金色的光澤。他開始興奮,認為是個好兆頭。「這顆還不錯!」賣家稱。
賣家的言外之意,是還可能開出更好的珍珠。只是,接下來的珍珠一顆偏橢圓,一顆有肉眼可見的瑕疵。
直至開出第四顆珍珠後,賣家明顯提高了音量:「我要瘋了,開出一顆妖紫!」
「一顆回本,賺了!」是評論區一位「老粉」的評價。
不過,最後一顆珍珠,表皮略微發木,賣家將珍珠浸泡在檸檬水中提升光澤度。
5分鐘內的兩個小高潮,是開蚌的刺激點。
當賣家詢問是否需要再開一組時,還未從興奮勁中緩過來的楊宇旋即又下了單。
但接下來的過程略微平淡。賣家多次開出發木(沒有光澤)的珍珠,儘管承諾重開,還是有4顆珍珠需要浸泡在檸檬水中。
如果不是臨近下播時間凌晨2點,楊宇還會計劃再搏一把,至少要再開出一顆「妖紫」珍珠。
第二天下午,楊宇又在另一家店鋪直播間裡連開了15隻蚌。
林恬甚至一天內開了200多隻不同種類的蚌,花費近萬元。在她看來,開出的珍珠能做成手鍊、項鍊、耳環、戒指、磨粉,贈予女性親友,還是有一定實用價值。但這可能是她的自我安慰。
如果說直播開蚌是一個入門級的「賭博」平臺,直播賭石更為瘋狂。一刀定論的,是成千上萬元的原石。
但與直播開蚌相同的,除了亢奮的賣家、激動的粉絲,還有癮。曾有媒體報導,一名老漢沉迷直播賭石,20天花費31萬元買了60塊石頭。
這背後,是求勝欲望,一夜暴富的執念。
02
層層套路重重坑
以小成本投入,獲得巨額回報,可能是開蚌、賭石直播賣家向玩家輸出的一個美夢。
一顆珍珠就能回本?當開蚌直播從業者馮葉(化名)看到楊宇的妖紫珍珠照片時表示,最多只能賣十幾元。
他直言:「如果開蚌真能賺錢,為什麼賣家不自己賺?儘管商家會吹捧,但一般直播間開出的淡水珍珠品質都不會太高。」
馮葉向《IT時報》給出了一組數據。開一單100元左右的5個蚌,賣家的毛利潤一般在40-50元之間。
目前大部分開蚌直播店鋪所在地均標註為紹興,紹興諸暨正是中國淡水珍珠之鄉,有成熟的人工養殖珍珠的產業鏈。
有些賣家自身不養蚌,如果從當地市場進貨,一隻進價只要6元的蚌,也能在直播間裡賣十幾元。
當問及為何不上線海水蚌時,多位賣家形成較為統一的口徑:海水蚌多數要進口,要支持國貨,不讓老外賺錢。
事實上,直播開蚌並不是毛利率最高的業務。多數店鋪會提供加工服務,純銀吊墜的加工費在15元至80元間,戒指的加工費50元至80元不等,而注金戒指的加工費要150元。
馮葉表示,商家提供的材料並非純金、純銀,而是K金、K銀,本身並不貴,加工費的利潤空間更大。
「現在有很多開蚌直播店鋪開始往成品珠寶發展,這是行業中利潤最大的一塊市場。」馮葉補充道。
另一方面,在不少開蚌直播店鋪評價中,有多位消費者反映收到的珍珠不如直播鏡頭中細膩,甚至有些珍珠上還有斑點,不像賣家所言的「肉眼無暇」。
《IT時報》記者在多個開蚌視頻中看到,當開出的珍珠有坑窪的一面時,賣家迅速轉動珍珠,以光亮部分展現在鏡頭前。
「有的賣家會開濾鏡,但直播間裡一般都會打光。」馮葉透露。
用潔白陶瓷碟子盛放珍珠,是大多數賣家的共識。而碟子倒影,往往依稀反射珍珠上方的一排白色,這令珍珠在視覺上更有光澤。
在勾起玩家欲望上推波助瀾的,還有賣家的「友軍」。
多場直播視頻中,新粉往往會提出問題,而活躍氣氛、激發買家再度剁手的是直播間的「老粉」「鐵粉」。甚至在直播間裡開蚌的,也有可能是「託」。
據了解,在採購珍珠時,商家可能通過B超、X光或者採樣的方式初步判定蚌內珍珠的形狀,通常對新手第一單,會用品相較好的珍珠做「誘餌」,提高復開率。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楊宇第二單的珍珠品質和第一單相差巨大。
「直播開蚌,看看就好,不要玩上癮,水太深。」馮葉建議道。
03
更加瘋狂的賭石
賭石也有類似套路。一位行業專家告訴記者,賭石行業有夜不觀石的說法,因晚上光線不佳,看不清原石成色,但記者看到,不少賭石直播均在夜間進行,白天直播間也仍烏黑一片。
此外,儘管開石以直播的形式,看似公開透明,不過也有網友表示,當原石被運送至加工廠加工時,賣家沒有提供相關視頻。
甚至有網友反映在某平臺以1100元拍得一塊翡翠原石,直播間裡原石是用黃膠帶包好的。但收貨後他發現,原石不完整,被分為兩半,品質也未及預期。
這些質疑可能並非過慮,而是賭石行業有前車之鑑。
根據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檢察院的一份一審刑事判決書,2018年2月以來,犯罪嫌疑人通過招募業務員、主播、石料切割員、視頻拍攝員、配貨員等多名員工組成網絡詐騙集團,短短6個月時間裡共計詐騙得款人民幣844.42萬元。
整個詐騙流程環環相扣,業務員通過虛假網戀吸引對賭石內幕不熟悉的被害人進直播間上鉤。
除了和安排好石料賣家表演砍價外,主播負責誇大吹噓石料,業務員則誘導被害人下單。第一步放大了受害者的貪慾。
隨後,石料切割員、視頻拍攝員將事先購置的「公斤料」「假皮料」偷龍轉鳳。是漲是跌,全靠指令,收取被害人賭石款。
即便視頻中切漲,被害人支付數倍於成本的「鑑定費」「加工費」。無論真切、假切,還是切漲、切垮,不法分子均能獲利。第二步,受害者或嗔或痴皆被掌控。
即便在配送過程中,配貨員還能挑選與被害人購買石料成色相近的玉石成品,郵寄給客戶。
相比專業知識更豐富的商家,小白玩家可能只有被收割的命運。
04
記者觀察
適時收手 戒掉嗔痴
如果說科技是中立的,那麼直播是個放大鏡。原本相距千裡的賣家和玩家聚於手機屏幕內外,這本該是一場再簡單不過的相逢。
只是,商家是逐利的。層層套路,重重手段,將玩家套住。甚至一些非理性玩家的執念被激發,欲罷不能,無法收手。
直播間放大了這個社交空間裡的貪嗔痴:執於謀利的商家,貪於一夜暴富,嗔於希望落空,痴於執迷不悟的玩家。欲望,將他們鎖住。
7月1日,《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正式實施,其中明確禁止刷單、炒信等流量造假以及篡改交易數據、用戶評價等行為,商家不得發布產品、服務信息虛假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只是在此前後,記者多次往返於賭石、開蚌直播間,卻發現賣家們的行為沒有明顯改變,哄鬧喧囂仍在。
浙江澤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夏謹言表示,《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由中國廣告協會發布,主要是倡導文明直播,不是法律法規,並不具有強制性。
在她看來,2016年11月4日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並於當年12月1日施行的《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才是對直播行業具有強制性的規範性文件」。
只是設立這份管理規定之際,直播行業仍未走入大眾視野,文件主要打擊的是網際網路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利用網際網路直播服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傳播淫穢色情等活動。
但如果賣家存在刷單等流量造假、篡改交易數據、用戶評價等現象,從法律意義上看屬於欺騙、誤導消費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的行為。
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當中,也有對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進行處理的相關規定,但這些規定散落在不同的法律規範中,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直播營銷出臺一部專門法律規範來約束逐利商家的貪念。
另一方面,如果商家誠實守信,賭石、賭珍珠並不違法。戒掉嗔痴,只能靠玩家自己和內心爭鬥。
林恬家中客廳裡有一個盤子,放滿了做飾品後餘下的珍珠,各種顏色混雜。看到珍珠,她還會繼續買。也許,她還會繼續賭下去。
楊宇也在掙扎,每一次打開直播App,頁面總會閃出曾經關注過的開蚌店鋪。有些店鋪24小時直播,他想去看看,但又怕一時心急,又會剁手。
何時該收手?
「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須是了。」或許這是對他們的忠告。
作者/IT時報記者 孫鵬飛
編輯/挨踢妹
排版/黃建
圖片/IT時報、採訪對象、淘寶直播、Unsplash、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