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題材的電影很多,《美麗人生》何以脫穎而出?若只關注表面故事情節,未免顯得過於局限。今天我們就來換個思路,從多個角度對這部經典老片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和挖掘。
電影《美麗人生》是由著名導演羅伯託·貝尼尼執導的二戰題材影片,於1997年12月20日在義大利上映。影片一經上映便引起巨大轟動,好評如潮,贏得來自全球各地無數人的喜愛。
1999年《美麗人生》一舉斬獲囊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總共 28 項國際大獎。經典永不過時,影片上映至今已經23年,卻依然歷久彌新,豆瓣評分仍高踞9.5分,被認為優於99%的戰爭片。
影片以喜劇手法向觀眾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裡的悲慘生活,讓觀眾在殘暴的集中營裡看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美麗人生。主人公圭多憑藉其幽默詼諧又充滿活力的個性贏得心上人多拉的芳心,婚後兩人育有一子喬舒亞。
隨著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猶太人出身的圭多和喬舒亞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多拉為了家庭自願一同前往。圭多為了保護兒子的心靈世界,謊稱他們在參加一場挑戰遊戲,以接受集中營種種規矩換取積分贏取坦克。最終圭多犧牲自己保全妻子和兒子的生命。
不同於普通的戰爭片,這部電影一改傳統反戰題材的固化模式,以小人物的愛情和親情作為切入點,迸發出強大的敘事張力和情感魅力。
關於這部電影,網上對其故事劇情的解讀已經很多,但我認為僅從表面劇情出發無法深刻理解這部電影的精彩和魅力之處。在故事情節之外,我更想探討影片的藝術內涵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電影主題」這三個方面,從多個角度對這部經典老片進行深度解讀:
敘事架構:採用線性敘事線索,融入黑色喜劇元素,對沉重的戰爭話題進行另類詮釋視聽語言:精準的視聽元素相得益彰,畫面與聲音交織融合,充分調動觀眾思想和情緒電影主題:以遊戲的方式詮釋戰爭的殘酷,揭露反戰主題並傳達豁達的人生哲理
01、敘事架構:採用線性敘事線索,融入黑色喜劇元素,對沉重的戰爭話題進行另類詮釋,使敘事效果更加具備影射力和感染力
縱觀世界電影的發展史 , 以反戰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不在少數,諸如史匹柏的《辛德勒名單》、劉易斯·邁爾斯通的反戰經典之作《西線無戰事》,戰爭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等,這些電影都擅長從血腥暴力的戰場中正面刻畫不同人物在遭受戰爭摧殘的悲痛經歷,以此表現戰爭的殘酷 。
電影《美麗人生》卻一反常態,以側面角度切入,融入黑色喜劇元素,重新對這一傳統主題進行了另類詮釋,打造出一部笑中帶淚的悲喜劇,給予觀眾強烈的情感衝擊。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將從以下2點進行分析:
第一,採用線性敘事線索,以小人物作為敘事切入點,使敘事效果更具感染力
影片採取線性敘事策略,以時間推進作為敘事線索,將主人公圭多的人生一分為二。前期以圭多 和多拉的愛情為敘事主線,後期以圭多和兒子喬舒亞在集中營相依為命的親情為敘事主線。採用常規線性敘事策略,可以讓觀眾隨著導演的鏡頭逐步參與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觀眾直接見證主人公的悲歡喜樂,更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體會電影意味深長的主題和思想。
導演並未過多正面刻畫戰爭的暴力和血腥,反而在電影前期花濃墨重彩塑造出一個樂觀積極的小人物形象。主人公圭多幽默詼諧、尊重妻子、愛護兒子,一如我們身邊所有尋常人物一般。這種新穎獨特的視覺,反而能讓主人公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觀眾時刻憂心圭多的經歷,從而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總的來說,電影《美麗人生》將鏡頭聚焦在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平凡又溫馨的愛情和親情故事,著重突出人物關係和各自命運,更能揭示戰爭的殘酷和無情。雖然影片並未正面抨擊戰爭的行為,但是透過圭多一家人的命運走向,戰爭的悲痛毫無掩飾地展示在觀眾眼前,可以給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情感衝擊,引起觀眾對戰爭的反思。
第二,融入黑色喜劇元素,淡化戰爭環境,反傳統敘事模式別有深意且更具影射力
《美麗人生》是一部描寫二戰題材的電影,但電影卻沒有籠罩在戰爭的陰霾和恐怖的氛圍之中。與之相反,電影開端卻充滿歡聲笑語和幽默情趣。無論是從天而降的多拉恰巧墜入圭多懷中,還是圭多動作滑稽、聲音誇張的「早安! 公主!」,都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由始至終,圭多一直努力保護妻子和兒子的童真與浪漫。
當電影進展到下半部分,主人公圭多一家被迫進入集中營,接受殘酷無情的統治。圭多欺騙他們在參加一場遊戲,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會贏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孩子信以為真。為了增加謊言的可信度,圭多常常手舞足蹈給兒子講解遊戲規則,每天絞盡腦汁編造故事哄騙兒子。 在這種一反常態的劇情設定下,主人公隨時隨地產生逗樂搞笑效果,使原本悲傷的鏡頭蒙上了一層溫馨的人情味。
導演並沒有刻意描述殘暴血腥的統治場景,反而借影片中小人物的歡樂搞怪來淡化戰爭環境,以喜劇形式傳達意蘊深厚的主題思想。在我看來,幽默樂觀的情調始終貫穿著整部電影,在這一場痛苦與歡笑共存、殘忍與柔情並列的集中營生涯裡,我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偉大的人性。
總的來說,導演貝尼尼選擇以黑色幽默的態度和形式詮釋大屠殺的題材,是極為大膽而且創新的嘗試。它突破了以往戰爭電影敘事的常規模式,使觀眾在矛盾與統一的掙扎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02、視聽語言:精準的視聽元素相得益彰,畫面與聲音交織融合,充分調動觀眾思想和情緒
導演用荒誕的創作手法,將戰爭的殘酷和人間的溫情融為一體。黑色幽默滲透入電影的點點滴滴,劇情自然流暢又一波三折,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一切都與視聽語言的精準運用不無關係。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將從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進行分開闡述:
視覺元素:對色彩、光線等視覺元素進行精心設計,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導演貝尼尼對色彩的運用十分到位,採用不同的色彩和光線來區分電影不同的情緒和氣氛,創造出一種強烈的藝術反差。
比如,電影前半部分講述二戰前圭多追求多拉的故事,導演採用五彩繽紛的色彩,來襯託電影的喜劇氛圍。電影後半部分,圭多家人關進集中營,影片色彩以悽冷的深藍色為主體,處處透露出難受壓抑的感覺。與此同時,電影前期陽光明媚,光線充足,主人公洋溢在鮮豔明亮的暖色調中,而電影後期為了凸顯集中營的悽清氛圍,採用室內光和晚景,營造低沉悲痛的情感。
在我看來,冷暖色調的運用奠定作品整體氛圍,前期明快鮮豔的色彩與後期清冷單一的色彩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憾。色彩、光線的轉變不僅可以對劇情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輔助和推動作用,對於渲染氣氛也有強大的效果。
暖冷兩色調和影片的喜悲兩種極端氛圍融合得恰到好處,從側面反映納粹殘酷、冰冷、無情的形象,更突顯了集中營裡的悲慘生活和戰爭的殘酷無情。
聽覺元素:恰到好處的古典配樂和音響,推動觀眾情緒,渲染氣氛音樂可以準確細膩地把握人的心理反應和情緒動態,在《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中,配樂作為結構元素參與影片情感表達和劇情發展之中,有效傳達傳達電影畫面所無法傳達的信息。
由於影片被導演劃分為不同風格的兩部分,因此中間的銜接至關重要,它決定了電影的流暢度和完整性。導演貝尼尼獨闢蹊徑,採用音樂作為轉場的工具,著實讓人驚豔。
影片中,圭多在宴會上接走多拉,兩人來到圭多家裡,多拉好奇走入花房,此時一首輕柔舒暢的的愛情主題曲《早安公主》應聲響起,緊接著小男孩喬舒亞跑出,表示兩人已結婚生子。這是一個奇特的轉場,畫面的色調、內容與音樂, 精巧地結合在了一起。音樂在這裡起了聯接劇情並帶動觀眾進入劇情發展的作用。
除銜接劇情外,音樂在電影中還起到了渲染氣氛,推動觀眾情緒的作用。當多拉執意追隨丈夫兒子前往集中營時,一首激昂震撼的《地獄之旅》隨之奏起,此刻音樂和畫面同步進行,沉重的曲調附和著火車馳騁的節拍,每一下都重重地敲打進觀眾的心中。這首震蕩人心的曲子,既是在為多拉壯行,又暗示著即將暗無天日的集中營生活。
還有集中營裡片段奏唱的深沉悲涼的配樂,使集中營的悲慘生活更添了幾分陰鬱氣息;圭多冒著生命危險為多拉播放的《船歌》,更是讓人百感交集、悲喜交加。
我認為,影片巧妙地採用與故事場景相呼應的古典配樂,使音畫配置產生更加豐富表現層面,不僅可以起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還可以揭示更深刻的主題意蘊。雖然影片沒有殘忍的血腥鏡頭,但透過鏡頭和音樂的結合,卻把畫面背後隱藏的意義深刻的揭示出來,讓觀眾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及其帶給人類的痛苦。
03、電影主題:以遊戲的方式詮釋戰爭的殘酷,二戰陰霾下的愛與人生,實則揭露反戰主題並傳達豁達的人生哲理
貝尼尼曾在採訪中向觀眾透露 《美麗人生》的片名來自利昂 · 託洛茨基的話 。託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時期,得知他即將被史達林暗殺 , 他望著花園中美麗的妻子寫下了這樣的話:
「 無論如何 , 人生是美麗的。」
電影中主人公圭多一生都在踐行這種樂觀積極的思想和信仰,無論人生遭遇多大的變故,他始終堅信人生是美麗的,並用盡一切努力去保護家人的童真爛漫。導演通過圭多的人生態度和二戰經歷,引發觀眾對戰爭和人生的思考。下面我就分兩點談談電影中是如何由淺入深地呈現電影主題的:
①深刻的反戰主題:殘酷的戰爭無法摧毀偉大的人性
時隔多年重溫這部電影,我們依然會為這個故事而感動。導演沒有著重描寫納粹的殘忍,而是突出受害者堅強勇敢的品質,從心理深層批判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歌頌人性的偉大。
圭多積極樂觀、愛護家人、努力工作,一如我們身邊平凡刻苦的小人物。然而隨著戰火紛飛,戰爭的硝煙摧毀了圭多簡單幸福的人生,讓他和家人陷入暗無天日的集中營生涯中。但即使面對戰爭與殺戮,圭多仍能用一顆赤誠之心搭建專屬於他和家人的美麗人生。
導演通過刻畫血腥殘忍的集中營裡一抹溫情,讓觀眾沉浸於感動氛圍的同時得到更深層次的體會和收穫。在偉大的人性面前、在深厚的親情面前、在浪漫的愛情面前,慘無人道的納粹分子和血腥戰爭顯得如此空洞和脆弱。
電影以溫馨快樂的家庭生活作為起點,以集中營的殘酷撕毀幸福的人生,創造出一種強烈的藝術反差。兩者鮮明對比使觀眾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並對戰爭的殘酷更深有體會,從而引發觀眾對戰爭的痛恨和反思,以此傳達反戰思想的深厚意蘊和深刻主題。
②豁達的人生態度:儘管人生荊棘遍布,但它還有真愛、無私和希望
戰爭這種極端的環境可以徹底暴露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抗壓能力。導演以戰爭作為背景,在傳達深刻的反戰主題的同時,也是在倡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導演貝尼尼把鏡頭聚焦於小人物的悲歡喜樂,恰恰是拉近觀眾與電影的距離,引發觀眾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自省。
在電影前期描述的戰爭前夕,圭多曾經因為出身問題遭受敵意,想開書店遭到限制,愛慕的心上人也早已有了門當戶對的訂婚對象......這種一地雞毛的生活像極了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儘管我們每個人遭遇的困難並不完全一樣,但是讓人焦頭爛額的生活挑戰確實隨處可見。
圭多憑藉豁達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的種種難題,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並把積極快樂的心情傳遞給身邊的人,從而打動心上人的芳心。圭多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有笑對人生,我們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影片開始有這樣的一句引言 :
「這是個簡單的故事,但並不易講,像寓言,有悲有喜;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議。」
導演在前期刻畫圭多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在為後文埋下伏筆,讓觀眾充分理解圭多何以有勇氣和毅力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繼續守護妻兒的童真。導演通過戰爭這種極端的背景,將圭多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上升到寓言的層次,讓圭多的精神和信仰得到升華,以此向觀眾傳達深層次的思考。
在我看來,如今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距離戰爭甚遠,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和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儘管生活不盡如人意,但它還有真愛、無私和希望這種美好的品質存在。假如生活荊棘密布,那樂觀和堅持一定是戰勝困難的利刃。
寫在最後:
電影《美麗人生》以其強大的敘述張力與藝術魅力在國際上獲獎無數,上映多年仍被視為經典之作,成為無數影迷時常重溫的電影。如今影片高清修復版在內地上映,再度引發一眾影迷熱議。影片雖然始終籠罩在溫情和歡笑之下,但卻能緊緊揪住觀眾的心,讓觀影者過後久久難以釋懷。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可以讓人忘記特效、忘記表演,只記住來自精神深處揪扯心靈的經典電影。導演以樂景襯哀情,通過電影前後鮮明對比,逗笑觀眾的同時又打動人心,深層地揭示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並傳達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