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腫瘤細胞侵襲,身體最缺什麼營養素來抵禦呢?
面對化療所造成的口腔黏膜炎、厭食症、噁心、腹瀉等情形,又該如何應對呢?
根據指南及專家共識,由於癌症病患體內細胞代謝改變,須特別注重糖類、脂肪與蛋白質的攝取比例,靠三大類營養素「加油」,才有力量與病魔做鬥爭。
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體重的平穩,一旦出現非主觀因素的體重減輕就是危險的跡象,尤其是化放療期間更需要足夠的營養補給,否則很難承受下一次的化放療。石漢平教授多次強調:腫瘤患者的營養幹預建議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糖」的營養模式。近年來越發趨於保守,建議變為「高蛋白、適宜脂肪、低糖」的模式。
攝取低糖:可減低癌細胞針對葡萄糖所生成的乳酸,乳酸的堆積,會促進癌症患者體內的發炎反應,或血管增生現象。
營養師解讀:先說一下這裡的糖指的什麼?這裡的糖有多個名字,可以叫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叫澱粉。一般中國人的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極容易過量。國人的早餐多是稀飯、饅頭、包子、油條、麵條、麵包等的並列組合,實際上就是澱粉與澱粉的重複選擇。
儘管惡性腫瘤的發病原因尚未闡明,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惡性腫瘤是一種代謝相關性疾病。早在1924年,德國科學家Otto Heinrich Warburg就發現了腫瘤細胞葡萄糖「有氧酵解」的代謝特徵。「有氧酵解」現象的發現直接導致了腫瘤診斷上的革命性變化—PET-CT的誕生。
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來驅動合成代謝和細胞分裂。腫瘤細胞50%ATP來自糖酵解,腫瘤細胞的糖酵解能力是正常細胞的20~30倍。
通俗的說,糖就像是腫瘤細胞的「飯」。
據相關實現表明,將不同腫瘤細胞株細胞在不同葡萄糖濃度條件下培養120小時,發現:0.5mmol/L葡萄糖時多數腫瘤細胞生長抑制;沒有葡萄糖(0mmol/L)時,所有腫瘤細胞株細胞的生長均得到顯著抑制,據此,減少葡萄糖供給成為荷瘤患者的重要治療原則。
提高優質脂肪:建議提高優質脂肪攝取量,脂肪為癌症患者運用效率最高的營養素,脂肪要選擇好的脂肪來源,如中鏈脂肪酸(MCT Oil)、魚油(Omega-3 fatty acid)等。
營養師解讀:腫瘤患者脂肪代謝的主要特徵是血漿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外源性脂肪(食物中的脂肪)利用下降,脂肪動員增加。
荷瘤條件下尤其是進展期、終末期腫瘤患者,推薦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配方,二者比例可以達到50%:50%,甚至脂肪供能更多(70%)。與高糖配方相比,高脂肪配方不僅降低血糖濃度,而且顯著減少了感染風險。由於腫瘤細胞特徵性依賴葡萄糖供能,正常細胞可以依靠葡萄糖及脂肪酸供能。高脂低糖配方可以選擇性飢餓腫瘤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
如何選擇合適的優質脂肪呢?
脂肪酸分為三類:ω-6脂肪酸(大豆油、花生油等)、抑炎脂肪酸如ω-3脂肪酸(深海魚、堅果)及中性脂肪酸如ω-9脂肪酸(橄欖油和茶子油都富含ω-9脂肪酸)。由於惡性腫瘤本質上是一種慢性低度炎症,所以ω-3及ω-9脂肪酸的應用受到特別重視。
研究發現,ω-3脂肪酸可以提高化療藥物的療效,促進腫瘤幹細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ω-3脂肪酸可以抑制甚至逆轉胰腺癌患者的體重下降,增加瘦體重,改善體能。
補充蛋白質:補充蛋白質可幫助幫助減少癌症患者肌肉耗損,幫助組織再生、傷口癒合及組織重建。
營養師解讀:腫瘤患者蛋白質代謝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骨骼肌不斷降解、瘦體重下降、內臟蛋白消耗和低蛋白血症(體重下降、肌肉減少、乏力)。骨骼肌是人體最大的蛋白質庫,機體60%的蛋白質都以各種形式儲存在骨骼肌內。腫瘤患者的肌肉消耗不可避免地導致明顯的蛋白質丟失,因此,提高蛋白質供給成為自然而然的選項。
2009年ESPEN指南提出:腫瘤患者的胺基酸需要量推薦範圍為最少1.0g/(kg·d)到目標需要量的(1.2~2.0)g/(kg·d)之間。 選擇富含BCAA的胺基酸製劑被很多專家推薦用於腫瘤患者,認為可以改善腫瘤患者的肌肉減少,維護肝臟功能,平衡芳香族胺基酸,改善厭食與早飽。
整蛋白型製劑適用於絕大多數腫瘤患者;短肽製劑含水解蛋白,無需消化,吸收較快,改善氮平衡更快,對消化功能受損傷患者如手術後早期、放化療、老年患者更加有益。
小結:
腫瘤細胞依賴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而腫瘤患者本身需要攝入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所以,廣大的帶瘤患者的飲食模式應遵循:「基於營養素攝取平衡的前提,選擇足量的熱量和低量碳水化合物、稍高量的蛋白質、脂肪攝入,平衡攝取微量營養素」的原則。
中重度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還應在營養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且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食物攝入量下降,難以維持正常健康體重時,須接受專業的額外營養支持,從而改善腫瘤患者預後,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