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3 % 的人
關注了思弩
你真是個特別的人
此前,滴滴調整順風車試運營規則公告說「順風車僅提供早上5點到晚上11點的服務時間,其中面向女性用戶的服務時間為早上5點到晚上8點」,引發了眾多女性的不樂意,部分男性網友「推心置腹」地表示這是為了女性的安全著想。
但沒想到滴滴運營緊接著上演了一套「川劇變臉」,將所有用戶的的服務時間均調整為早上5點到晚上8點。於是,又是那部分男性「狗急跳牆」,開始埋怨女性幹著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評論區的言論可謂是大型人性展覽現場,但今天子一想和大家聊聊最平常的一個詞語——性別。
滴滴調整運營時間的這場「變臉」鬧劇之所以引發熱議,主要是因為先前的男女服務時間被「區別對待」了,歸根結底,這場關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無硝煙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 性別刻板印象簡單來說就是性別偏見,是我們自古以來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它清楚地表述著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所以我們在對人的認知中,總是會力圖找出各類角色的共同特徵,用以縮短和簡化這個認知過程。比如說當人們形容「他不像男孩」或「她像假小子」時,其實就是在用性別刻板印象來評價某個男性或女性。
事實上,自古至今,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比如中國的「男強女弱」,日本的「男人是棵樹,女人是根藤」等說法都反映出類似的性別刻板印象,而且這些印象多是體現為男性優於女性。
雖然現代社會多倡導「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等言論,但這種刻板印象在我們生活中依舊極其常見又不易察覺,也許你每天都掛在嘴邊:有些遊戲裡會設置一個成就是「帶妹狂魔」——好像女孩子打遊戲,就是為了被男生帶?
不抽菸不喝酒不打架還算是爺們?
當一個女生考完駕照:「新的馬路殺手誕生了。」
他一個大男人,怎麼會給孩子換尿布呢?還是你來吧。
李銀河在星空演講中就曾談到——性別刻板印象有很多種表現:
第一對概念就是感性和理性。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生是富於感性的,男性應當天生是富於理性的。
第二對概念是自然和文化。大家都知道英文這兩個字恰巧有一個相同的詞尾:自然就是nature,文化是culture。性別刻板印象就認為,女性是更接近自然的,男性更接近文化;女性是更接近肉體的,男性是更接近靈魂的;女性是更接近物質,男性是更接近精神的。
第三個刻板印象是把哺育性同女性聯繫在一起,由於女性她生育、哺乳,使得她們就更願意從事養育性的職業,也更加勝任這類的職業,比如說當個護士,當個幼兒園的阿姨,當個小學老師啊最多;而男人則適合當醫生或大學老師。
第四個刻板印象就是攻擊性的問題。這種印象的認為男人更有攻擊性,所以應噹噹領導,女人她是更柔順的,更服從的,所以應當適合做輔助男人的工作。第五個刻板印象是關於公領域和私領域的劃分,公領域是男人的領地;私領域是女人呆的地方。男人掙錢養家,女人相夫教子,做家庭婦女。李宇春剛出道的時候,曾經就因為中性的帥氣形象備受質疑。那時候網絡剛剛發展起來,而李宇春的穿衣風格是比較中性化的,用一些人的話來描述就是——沒有女人味,並且因此對她進行過性格侮辱以及品格詆毀。
米蘭時裝周的記者在採訪她的時候曾問道:「李宇春,女生什麼時候最美?」
李宇春回答:「不被定義時最美。」
很簡單的幾個字,卻十分的耐人尋味:什麼是不被定義,沒有人說女生必須要穿裙子、蓄長發,必須要嬌小可愛,必須要柔柔弱弱,必須要會幹家務,應該學文科,應該懂得矜持;
男生必須要短髮,不可以扎辮子,不能哭,不能和女孩子一般見識,不能喜歡男性,不能穿裙子,和女孩子出門必須主動買單。自古就有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來「安慰」男性,其實這未嘗不是一種束縛,束縛著他們發洩自身情緒;可實際上,我們常常遺忘了它的後半句,「只是未到傷心處」,這就意味著,男性確實不常哭,可這並非是剝奪了他們流淚的權利。記得有一期《少年說》裡曾有一個初一女孩這樣質問過:「我媽媽在家總是和我說,女孩子就要多做家務。所以,家裡的家務幾乎都是由我來做。有時候,我想休息一下,媽媽就說,你以後嫁人了,難道還讓你老公來幫你做家務嗎?最近,我媽媽又讓我開始學做飯了。我一不想學,我媽媽就說,你以後嫁人了,難道還要你老公來幫你做飯嗎?我今天就想問問媽媽,我老公為什麼就不能幫我做呢?」
本來是令人很欣慰的一番質問,不由讓人覺得一種性別印象覺醒了,可是當女孩的媽媽反問道要是她老公也不會做飯不會幹家務怎麼辦的時候,女孩回答說:「那就生個女兒,讓女兒幫我做。」
聽到這裡,臺上臺下都哄堂大笑,可是讓清醒的人無比悲哀,悲哀著原來我們還處在一個距離消除性別歧視還無比遙遠的時代。去年9月初的《開學第一課》上,節目組請了四個又唱又跳的「娘炮」上場,讓不少家長對此聲討:「少年娘,則國娘」,新華社也隨之加入了這個爭論隊列,還隨機發表了一篇文章《「娘炮」之風當休矣!》,態度鮮明且強烈批判了當下流行的「娘炮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而人民日報緊隨其後發表了《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並與新華社持相反意見,表示對「娘炮」「不男不女」等含貶義的詞語持不認同意見,應該對「陰柔之風」以示包容。
不得不說,「娘炮」一詞將男女分了個界限,與之相對「女漢子」一詞,雖然是表示對堅強獨立女性的褒獎,但是歧視意義昭然若揭。
難道看上去柔弱美的男性就是「娘」嗎?難道女孩子堅強一些就是「漢子」嗎?
性別不是標籤,向來沒有男性應該怎樣,女性又應該怎樣;男性不應該做什麼,女性不應該做什麼這些界限之分,從來沒有這樣的規定。美國70年代有首詩歌中結尾是這樣:「For everywoman who takes a step toward her own liberation, theres a man who finds the way to freedom has been made a little easier. 」意為「只要有一個女人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定有一個男人發現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不正是說明著性別刻板印象從來不是任何單獨一方的問題,是需要雙方共同走下去的一條路嗎?
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女性都是受害者。
不要再讓性別標籤,成為一個終生的枷鎖,困住你我。
最後借用新京報在街邊採訪關於「『娘炮』一詞的看法」時路人的回答:因為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能整個社會都排斥他,外表溫柔外表禮貌不代表內心不是強大的。
我反對所有形式的性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