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初的某天,一位中年男人來到朋友家中。他無意中看到一枚做工精美的象牙錢幣,上面雖有些裂紋,但材質罕見,上面還雕刻出滿漢兩種文字,做工十分精美,中年人雖然收藏錢幣多年,但還是被這枚錢幣吸引了目光。

這位中年男人名叫陳仁濤,出生於富商大賈之家,其祖輩曾是楊清和銀樓的股東之一。他除了繼承銀樓的祖業,他還開創了上海永興房地產公司,成了一位房地產老闆。
陳仁濤雖然接受的是西方化的教育,喜歡玩的也是西式的攝影,但有一件事情除外——收藏。1934年,他曾在好友的介紹下,以15萬法幣的價格收購了方氏舊雨樓藏泉,轟動一時。正如他收購方若收藏的錢幣,陳仁濤的收藏原則就是收藏各位名家的錢幣,並以此為榮。


一生藏泉無數的陳仁濤,究竟會為何會對一枚象牙錢吸引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這枚銀幣生產的時代十分特殊。這枚錢幣是鹹豐通寶的雕母,顧名思義,就是清文宗鹹豐年間工匠打造的母錢。當時清朝正處於由盛轉衰的重要時期,此前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雖然被朝廷及時撲滅,但也動搖了大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嘉慶年間的政治改革又遭遇失敗,如果不能順利應對,清朝將面臨滅頂之災。
但鹹豐皇帝顯然不屬於這類君王,他執政之初曾一度戰戰兢兢,但最終改不了荒淫好色的本質,在他的統治下,大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狀況也是不佳,因此朝廷沒有足夠的資金打造銅幣,不得不以紙鈔來代替它們,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幣數量相對較少。


二是因為這些銅幣做工精緻。鹹豐年間,清廷財政情況不佳,加之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打造銅幣存在難度。但鹹豐皇帝依然命令各地官員:將朝廷的財政危機轉嫁給老百姓,靠著高額賦稅打造「鹹豐通寶」、「鹹豐重寶」、「鹹豐元寶」不同種類的銅錢。
這些銅錢雖然存世稀少,但價值極高,2009年的嘉德秋拍上,寶福局打造的一枚鹹豐通寶背大清壹百銅幣就以196萬元的價格成交,可見其價值之高。

但陳仁濤沒有想到的是,他看重的鹹豐通寶象牙錢其實都是假貨。他在好友家中看到鹹豐重寶象牙母錢之後,又在張公午那裡買下幾枚象牙錢。此後他又想購買一枚鹹豐重寶戴書當五寶泉局錢幣,誰知張公午幾天後就把這枚錢幣送到他跟前。
此時他想起好友曾提醒他:張公午一直在仿製古幣,但悔之晚矣,他已經為此花費了500大洋,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陳仁濤一生收藏錢幣,這次收購卻是他鮮有的敗筆。

如今的收藏市場上,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很多古董商人也和張公午一樣,通過模仿古代的鍛造燒制方法仿製古代的器物,並通過打磨、染色、酸洗、剝釉、戳破氣泡、去火光等方法進行做舊,原本價值數百元的瓷器、玉器、銅器、國畫等物品,一經做舊,就可以買到數萬乃至數億元的高價。這固然有市場利益的推動,也有收藏者的推波助瀾。或許也只有真正理性又有足夠知識的收藏者,才能獲得更多珍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