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安徽滁州。一位單親媽媽發布視頻稱,她帶兒子去澡堂洗澡,被澡堂工作人員拒絕,孩子急得大哭。孩子媽媽表示,兒子今年5歲,兩年沒有帶孩子去過澡堂了,已經忘記孩子長大了,不能帶進澡堂。孩子媽媽稱,之後會請男性幫忙將孩子帶進澡堂。
網友評論
網友:媽媽也很不容易呀。
延伸閱讀:
2歲女兒不肯跟爸爸進男廁所,拉拉扯扯急出汗,一句神吐槽笑翻網友
2020年12月28日,江蘇南通一位媽媽分享了一段可可愛愛的視頻。爸爸單獨帶2歲女兒出門,最大的麻煩就是上廁所,趁著出門遊玩,爸爸向媽媽展示了原因。爸爸好說歹說,女兒就是不願意跟爸爸一起進男廁所,但是把她自己放在外面又不放心。父女倆拉扯半天,小傢伙急得都出汗了,還吐槽爸爸:那麼大的人了,上廁所不會自己去嗎?
如何培養性別意識?
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3周歲以前的幼兒性別意識模糊,其性別意識的培養,需要年輕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下一番功夫。對性別意識培養的強調,主要是針對家長的溺愛保護和錯位教育而提出的。 性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有兩個重要階段,一個階段是兩三歲的幼兒時期,另一個關鍵時期是青春期。讓寶寶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個正確的認識,並非小題大做,它將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能否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寶寶一出生就已經宣布了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其性別意識的形成, 卻需要後天的培養。性別意識是寶寶對自身了解的啟蒙,對於寶寶形成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寶寶一般要到兩歲左右,才能意識到不同的性別。這時,「性別意識」開始降臨到寶寶心中,世界在他們眼前開始有了性別的分類,寶寶開始分辨自己是一個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開始觀察爸爸、媽媽,從中獲得與性別相關的典型特徵,如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並非常願意模仿與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徵。
就如《我做媽媽,你做爸爸》故事中的小米一樣:她知道自己是個小女孩,還有了關於女性的「期望」——想做個媽媽。同時,她有意識地模仿媽媽的樣子去照顧小豆豆,並樂在其中。而我們的布奇,在與小米的遊戲中,更喜歡模仿爸爸的行為,比如,教小豆豆開汽車。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模仿,寶寶一點一滴地積累了「經驗」,性別意識以及與性別相關的基本特徵也在寶寶的心中逐漸清晰起來。
性別角色的發展有兩個關鍵時期:一個是兩三歲的幼兒期,另一個是青春期。在幼兒期,父母可以結合寶寶的日常生活,從服飾、玩具的選擇、遊戲方式等方面入手,對寶寶進行培養,比如,為男孩多選擇素色單一的服飾,而為女孩多選擇顏色鮮豔、款式多樣的服飾等,這樣可以使寶寶逐步形成良好的性別意識。在適當的時候,父母可以用褲子和裙子來區別他們性別的不同,為寶寶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好鋪墊。
特別提醒:3歲起培養孩子性別意識
心理研究指出,3歲前的孩子是不太有性別意識的,3歲後孩子逐漸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男女自居。隨著一點點長大,孩子對男和女的著裝、行為舉止、性格特徵會逐漸形成全面認識,也就逐漸形成了心理性別。
因此,為避免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最好從3歲前就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如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
(原標題:單親媽媽帶5歲兒子進澡堂被拒,男孩急得大哭媽媽在一旁耐心勸慰)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漩渦視頻 網友評論 燃新聞 人民網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