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與世界的交往日益緊密,不但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為世界各國民眾所喜愛,不少外國文化也紛紛湧入中國
節日是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各種來自西方的節日紛紛進入中,豐富了廣大民眾的娛樂生活,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在所有西方節日中,對基督徒來說,爭議最大的莫過於萬聖節。
很多信徒認為,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是屬於撒旦的節日,基督徒絕對不可參與任何與之相關的活動。每年到了十月底總會有牧者、同工發布文章,號召基督徒抵制萬聖節。而有的人則指出,當代萬聖節只是一個娛樂節日而已,並不存在參與敬拜魔鬼的信息,而且很多西方基督徒同樣也過萬聖節,中國信徒為何不可呢?
能不能過萬聖節?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這個節日的起源與發展。雖然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出自古代凱爾特人的說法,得到了最為廣泛的認同。根據史料記載:「凱爾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凱爾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是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可以看到,原始的萬聖節確實跟異教崇拜關係緊密,很多習俗都帶有交鬼的成分,與基督信仰的價值有悖。如果僅從起源看,基督徒反對過萬聖節是合宜的。
不過耶穌基督復活後,歷代聖徒前往歐亞各地傳福音,在聖派屈克等屬靈偉人的帶領下,凱爾特人放棄了異教信仰,歸向了基督,不過有些異教習俗在民間根深蒂固,是非常難以消除的。於是當時的教會領袖很智慧採用了折中路線,將異教節日進行轉化,賦予其基督信仰的內涵,從而平衡了基督信仰與傳統民俗的關係,又能讓民眾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接受福音。
在初期教會,由於各方勢力的迫害,很多基督徒為主殉道,因而教會為了紀念他(她)們的美好見證,開始追思殉道者,緬懷其佳美腳蹤,並激勵信徒效法先賢。
據說安提阿教會是最早舉行此儀式的教會,日子是在聖靈降臨節(五旬節)後的第一個主日。到了中世紀時,教宗格列高利三世看到凱爾特人的祭祀亡魂的節日需要轉化,於是這個節日移植到聖徒追思節日上,在11月1日舉行諸聖節。後經克呂尼修道院推廣成為西方教會紀念聖徒的節日。因此萬聖節可以視為教會節日,因為其內涵乃是為了紀念殉道的聖徒,以鼓勵後代的基督徒效法他們,讓生命得到成長(來12:1)。
儘管萬聖節成為教會的節期,但凱爾特人仍然保留了一些習俗。當然這些習俗早已褪去了異教色彩,只是純粹民間的娛樂而已。萬聖節文化隨著移民被帶到美國,成為其民間節日的一部分。
大部分西方基督徒認為萬聖節沒有屬靈意義,只當作是普通的「節日」看待,並覺得進行活動與信仰不存在絕對衝突,只是一種娛樂而已。
而有些較為保守的信徒卻認為萬聖節是魔鬼的節日,信徒不可參與,其觀點與中國信徒較為相似,但他們與中國教會不同,並未成為主流思想。
可以說萬聖節確實出自異教節日,但在中世紀經過教會改造成為教會紀念聖徒的節日。不過有些國家、民族卻保留了其一些習俗,成為娛樂活動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認為萬聖節是西方鬼節是一種文化誤讀,是以傳統中元節的意識去理解西方節日。因為很顯然,人死為鬼的意識是中國文化的特點,而在基督信仰中,人與鬼性質根本不同,不會相互轉化。
由於萬聖節在當代只是娛樂活動,並沒有拜鬼的儀式,因此基督徒對此不要太緊張,也沒有必要強烈抵制,大家放一顆平常心對待就好。
當然由於有些國人對萬聖節存在誤讀,將中國、日本、西方等地的鬼文化融入其中,開展各樣恐怖嚇人的活動,這類活動對個人身心靈沒有好處,基督徒最好不要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