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林: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印刷文化首席傳播專家,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兼印刷史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我幹的事,是四大發明之一。」大喘氣之後,還有一句:「印刷術的文化傳承傳播。」孫寶林毫不掩飾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是事業的驕傲。
通過親身體驗,試圖沿著歷史的脈搏,探尋中國古老印刷術發明的奇蹟所在。
力求打通古今,讓塵封在博物館中的印刷文物,在從技術到文化的轉變中「活」起來、「火」起來。
堅決闖出一條中外交流的通道,講述印刷中的中國故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
這就是孫寶林正在做的事。
孫寶林說,印刷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他希望成為一名印刷文化的使者,致力於印刷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走進印刷,用而不覺情已深
孫寶林小時候打籃球,有好一陣兒都自覺「悲壯」地遠離便利店,只為攢齊零花錢,穿上印有號碼的背心。後來,他知道,將號碼印在衣服上的技術叫絲網印刷。
上了初中,經常會看到老師們端坐在辦公桌前,用一塊鋼板、一支鐵筆、一筒蠟紙,刻出一張張試卷。後來,孫寶林知道,這叫謄寫印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孫寶林在大學擔任學生會主席時,辦了一張小報,小報名稱他已模糊,但鉛字印刷過程卻記憶猶新:3000多個鉛字,需要熟悉字盤中每個鉛字的位置,邊看文章邊迅速找字摁下,像發電報一樣打在蠟紙上。畫版、排版後,小報一樣的蠟紙呈現在眼前,然後放在油印機下,將蠟紙鋪在白紙上,輥子抹上油墨,一推一拉,油墨通過打字孔滲入,字就印出來了。
後來參加工作,初期的很多文件都是通過油印機、打字機來實現的。
……
學習、生活與工作中,時時充滿著印刷的因素。孫寶林說,只是那時用而不知、用而不覺,直到4年前調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
「我懷著敬仰的心情,徜徉在博物館的每個角落,認真了解印刷歷史,仔細領略館藏印刷成果,開始思考印刷術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所具有的歷史意義與國際意義。」孫寶林談起初到中國印刷博物館的感受。
如今,孫寶林對印刷歷史已熟諳於心,對館藏珍品已如數家珍。比如,一說到四大發明,他立馬侃侃而談:「原來只有三大發明,造紙和印刷是合併在一起的,後來兩者分開,才有了現在的四大發明。」
在中國印刷博物館展廳的顯要位置,擺放著一張1987年5月21日的《經濟日報》,它是印刷術「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就不得不提及上世紀70年代著名的「748」工程,周恩來總理批准立項,推動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讓方塊字跟上信息化時代。在孫寶林看來,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更解決了漢字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
孫寶林聽過一位老印刷人回憶當時《經濟日報》首次使用雷射照排印刷的情景:新技術投入應用,小毛病不斷,需要邊使用邊改進。在啟動雷射照排印刷時,旁邊還有鉛排工人待命,以防雷射照排印刷失敗,影響第二天的報刊發行。
「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承擔了難以想像的風險。結果無疑是圓滿的,印刷術發生重大飛躍,文化傳播效率更高了。」雷射照排印刷術加快了出版的步伐,使過去的「書荒」變成如今的「書海」。孫寶林作為當時「求書若渴」大軍中的一員,深有感觸,「印刷術的出現讓人們告別手抄時代,文化知識大量傳播,文化教育大大普及。倒退至1000多年前,當時推進傳播媒介進步最大的‘功臣’就是印刷術。」
孫寶林對亦師亦友的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所說的一句話非常認同,「當年印刷術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不亞於今天網際網路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句話讓孫寶林深受啟迪,開始重新審視印刷術的歷史地位與時代意義,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印刷文化。
■尋根印刷,文化自信更堅定
雕版印刷發明於公元600多年的隋末唐初,那個時代為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文獻功不可沒。如何讓束之高閣或湮沒在博物館的文獻「活」起來,如何使之被更多人認識與喜愛?孫寶林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印刷博物館收藏的雕版和活字。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印刷術的兩大高峰。」孫寶林以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為載體,開始了兩者的「尋根」徵程。這個根就是文化。
今年初,孫寶林主持策劃了「版化萬象——2020年春節木版年畫展」,展出館藏的各地具有地域特色與鄉土氣息的非遺木版年畫60多幅,內容涉及家風家訓、年畫年曆、民間傳說故事等。他在策展時想到過年畫與大眾文化密切相關,會受到關注,但未預料到會如此火,不僅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參觀人數也超出想像,特別是年畫《漢武帝親嘗湯藥》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不前。
「漢武帝事務繁忙,但仍不忘侍奉生病的母親,每天都要給母親一勺一勺地餵藥,餵藥前還要自己先嘗一下。就這樣不間斷服侍了三年,直到母親病情好轉。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直到現在依然如此。」孫寶林剖析著展覽吸引觀眾的原因。他珍惜每次辦展機會,每次展覽結束都會總結優劣,以更好地揚長補短,提高辦展質量,讓更多的觀眾自願靠近印刷術、走進印刷文化與藝術。
孫寶林還帶領團隊探索雕版印刷革命詩詞、活字編排入黨誓詞……在這些硬舉措的「助攻」下,以往門可羅雀的中國印刷博物館,「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場所。「去年,中國印刷博物館與中國書店在‘七一’時聯合開展黨日活動,讓黨員提高黨性修養的同時,也深感傳統印刷的魅力。」孫寶林說,找到了根與魂,看到了歷史的縱深與豐富,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好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底氣。
中國印刷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宣傳教育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幾年的探索實踐,孫寶林總結出「雙化兩性」(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工作思路。「博物館不僅是專業的知識殿堂,還要好玩有趣,讓人們願意來、喜歡來。如果只是單一的展覽陳列,聽完講解,人們可能隨後就忘記了。」於是,「60後」的他開始趕時髦、走潮流。從親子活動做起,通過趣味性的體驗活動,比如,「古法造紙制團扇」「做一本線裝書」等,讓人們切身體會到中國古老印刷術是如何落地的。
■發展印刷,建言獻策走前沿
「歷史是一代代人、一天天累積的。今天不管發生什麼,都會成為明天的歷史。所以,要抓住今天,為明天書寫更為豐富的歷史,為後人貢獻更有力量的歷史。」
博物館的工作,讓孫寶林看問題的眼光更遠了、更深了,並總是情不自禁地湧現出一種歷史感與使命感。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則使他的這種歷史感與使命感顯得尤為強烈。
他說,「在接受新委員培訓時,我明白了,全國政協委員要站在國家層面想問題、提建議,更好地聯繫界別群眾。具體到我,就要聯繫更多印刷機構、印刷企業和印刷工作者,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為他們代言。這給了我前行的勇氣與信心。」
秉持提案「重質量,不比數量」的理念,孫寶林每年的提案算不上多,但含金量是滿滿的,都是他通過調研實踐和學術研究總結出來的。
在工作調研中,孫寶林發現很多檔案文件都是雷射列印的,在自然環境下保存若干年後很容易出現字跡墨粉脫落、紙頁粘連、顏色褪變,甚至字跡模糊、無法辨認等現象。「文件歸檔是為明天留下歷史的,如果沒有留下來,今天的歷史將在文字記載方面成為空白,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2019年,孫寶林提交了《關於重視雷射列印字跡耐久性問題的提案》,從雷射列印原理、墨粉質量、保存環境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有關建議。他還相繼提出關於傳世經典印刷的用紙用墨問題與建議。
近年來,孫寶林的聚焦點轉移到印刷設備的「晶片」——噴墨列印頭上。「噴墨印刷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數字製造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影響著印刷業,也將對紡織、電子、新能源、生物醫療以及高端製造業等產生變革性影響。然而,噴墨列印頭作為噴墨印刷設備的核心部件,長期處於少數發達國家廠商壟斷的狀態。」孫寶林深感憂慮。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孫寶林提交了《關於推進解決數字印刷設備噴墨列印頭國產化的問題》,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國內從事噴墨列印頭研發和生產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爭取將該技術列入國家「十四五」科研攻關和技改專項。令他欣喜的是,該提案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的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有望在資金引導、政策扶持上對印刷研發企業給予傾斜。
……
孫寶林提交的所有提案,都是他帶領團隊到各地調研,分析國內外最前沿印刷信息、比較中外差距,最終濃縮而成的。有的提案,比如《關於推進解決數字印刷設備噴墨列印頭國產化的問題》本身就是國家社科基金研究課題,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用結論來支持提案,使他提出的問題與建議,都有理有據,反映的都是印刷領域最前沿也是最緊迫的事情。孫寶林從中嘗到了「甜頭」,想要將這一做法保持下去。
■傳播印刷,開拓創新春滿園
從印刷技術展覽展示到印刷文化傳承傳播,是孫寶林主持中國印刷博物館工作以來,實現工作理念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這使博物館不再只是靜態的展陳場所,還是印刷文化的傳播傳承場所以及學術研究基地,充滿了「人氣」。技術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印刷行業價值的提升,需要印刷文化來支撐。這讓他感到自己肩上是沉甸甸的責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生發在中華大地上的印刷文化,為中華文明延續、為人類文明積累,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而發生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各國的印刷出版故事,也是百花園中亮麗的組成部分。
為傳播中華印刷文化,進一步增進世界各國印刷文化交流互鑑,中國印刷博物館在2019年成立了世界印刷文化研究中心,創刊出版《印刷文化》中英文學術刊,還每年舉辦一次印刷出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國家的印刷從業者,包括高校學者、印刷設備收藏者等,認同印刷術起源於中國,通過貿易傳向西方,又結合本國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通過近現代技術傳回中國,實現交流互鑑的過程。
中國印刷博物館與德國谷登堡印刷博物館已經有20年的展覽合作,在其二樓西側設有中國古代印刷術展區。10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區域,展示了中國悠久的印刷出版史。長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駐足觀看。
今年12月12日,中國印刷博物館與李可染畫院共同策劃舉辦「版上耕耘——李可染畫院藏法國近代銅版畫展」,展示了歐洲印刷工坊的精美技術,展現了印刷術對人類藝術文化的貢獻。
「技術的應用是不分國界的,而發明人是有祖國的。在印刷術的故鄉,用印刷術講述人類文明的故事,是非常有意義的;作為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新聞出版界的委員,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印刷領域落地,是我的責任。」孫寶林說。(記者 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