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作為極具權威性的官方平臺,很多時候代表著主流媒體的風向和看法。近些年來,郭德綱的德雲社發展的可謂如火如荼,在相聲界擁有絕對影響力,粉絲遍地都是,還有不少狂熱的女粉絲,把飯圈文化帶到了相聲演出中。可以說,德雲社引領相聲行業到達了一個新高度,在相聲被小品打壓到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成功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可見郭德綱對整個行業做出的貢獻有多大。
但即便如此,多年以來他都未能受到主流媒體的承認,人民日報也曾經點名批評過郭德綱,說過他的不好,也確實有過批判。但就在2019年時卻發了一篇9000字長文,文中提到了四位典型人物前後二十年的境遇變化,其中德雲社的成員就佔了兩位,分別是郭德綱和嶽雲鵬。
從批判到褒獎,這對德雲社和老郭本人都是一種肯定,至於為什麼說相聲的人那麼多,偏偏是老郭成為了典型人物,這就還得從他一路創建德雲社的艱辛開始談起了。
一、在北京三進三出,如今的風光都是「忍」出來的
當時人民日報這篇長文發布之後,立刻獲得了眾多網友的關注,短時間內就閱讀量就突破了四千萬,底下的評論更是過萬,可見大家對人民日報所發表的言論還是極為關注的。一個小時之後,老郭本人轉發了這篇文章,並且回復了十四個字「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老郭早年間給人的感覺一向是鋒銳又充滿市井氣的,再加上少年時期確實沒上幾天學,所以好些人都覺得他沒文化。但從他平時寫的各種小作文,還有演出時的談吐來看,沒上過學或許是真的,但是沒文化可就不一定了。
就連回復人民日報的這兩句詩,都是他自己看書做賦時寫的,前面半句是自己的,後面半句取自於唐伯虎的作品。老郭本人對唐伯虎是非常欣賞的,有一部分原因或許也是因為他們倆都有一段頗為坎坷的經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被人理解,雖然滿身才華,卻沒辦法施展抱負。事實上,在成為名利兼收的相聲界第一團體的掌門人之前,老郭的事業之路一直都挫折不斷,曾三次進出北京。
第一次懷揣夢想到北京的時候,老郭才只有十五歲,那時候說相聲的都以進編制為榮,所以他也琢磨著想找找門路。不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想想都知道肯定是四處碰壁,好不容易考上了文工團,原以為這是個機會,可沒想到卻被分配了個檢場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在場子裡打工,給人端茶送水什麼的。幹了一年之後,眼看著壓根也不可能有登臺的機會,老郭就有些心灰意冷,轉頭回了天津。就這樣,他的第一次北京之旅宣告失敗。
不願放棄的他回去之後勤學苦練,卯著勁想學出點名堂之後再去碰運氣,幾年之後,二十一歲的他又一次只身前往北京。身上只帶了一百塊錢,走到哪兒都落不下腳,後來好容易自己租了個場子搞演出,可事情哪有那麼容易,壓根也沒幾個人來聽。折騰了一圈之後,反倒欠了不少錢,為了還債,只好把家裡的房子給賣了。因為老郭這些年的折騰,他的第一任妻子本就早有怨言,賣了房子之後更是忍無可忍,直接提出了離婚。雖然一次次碰壁,還導致婚姻破裂,但老郭卻未曾放棄過想要在北京闖出點名頭的想法。
於是在二十六歲時,他第三次來到了北京,在大興租了間出租屋,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最難的時候就把麵條煮成麵糊糊,勉強能果腹就行。好不容易找了個在劇團唱戲的工作,原本說好了一個月能拿一千塊錢的工資,可到了該領工資的時候,對方卻說得看下個月看情況再說。對於這段心酸過往,老郭也聊到過一件往事。那次他因為在外面演出完以後已經很晚了,公交早就沒了,身上又一分錢都沒有,叫不到計程車,只好在路邊攔車,看有沒有人能把他捎回去。可人家一聽他沒錢,都一踩油門呼嘯而去,沒辦法,老郭只能沿著三環硬生生的走回了住的地方。
好不容易到家了,腳上全是被磨出來的水泡,房東還很不巧的過來催要房租,堵在門口叫罵著,他在屋裡縮成一團,不敢發出一點聲音。更糟的是,第二天還生病了,沒錢買藥的老郭只好把自己身上唯一值點錢的傳呼機給賣了,買了點感冒藥和兩個饅頭,撐過了最難的幾天。看著現在風光無限的老郭,誰能想到他曾經也有如此落魄的時刻呢,不過還好他總算撐了下來,才如願創辦了德雲社。
二、被同行聯合抵制,如今卻成相聲「新主流」
或許在旁觀者看來,這不過是一段充滿勵志色彩的故事,但對老郭本人而言,卻是實打實一步步走過來的心酸過往。說起來只是輕飄飄的一句「咬咬牙就過去了」,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過程有多磨人。哪怕在創辦了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之後,他想要將相聲帶回劇場的心願也難以圓滿實現。開始的時候也想過可能會很難,但沒想到居然如此慘澹,每天來聽相聲的人就那麼一兩個。
後來情況稍稍好轉之後,還要面對同行的各種詆毀和抵制,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同行人人喊著「反三俗」,其實就是在針對老郭一個人罷了。要說起這場主流相聲和老郭之間的恩怨情仇,就不得不提到姜昆了。剛開始的時候,老郭因為沒有師承,所以總也站不穩腳跟,就琢磨著想拜相聲大師李金鬥為師。不過很顯然,最後這事兒沒成,有人認為是姜昆在中間把事情攪黃了,不過事實究竟如何,我們旁觀者也無從知曉。
他們倆之間最大的矛盾,還是源於對相聲文化的理念差異。老郭的相聲明顯充滿了市井氣息,打小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經歷,為他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最擅長用插科打諢的方式把事兒給說明白,還能引人發笑。不過那時候德雲社還是屬於小劇場演出,為了迎合底下觀眾的喜好,難免會更接地氣一些。作為在體制內的相聲前輩,姜昆自然對相聲有不同的理解。在他所代表的主流相聲圈看來,老郭這樣的形式是略帶低俗色彩的,哪怕觀眾聽著再樂呵、反響再熱烈,也仍然不入主流的眼。
哪怕在老郭拜侯耀文先生為師,有了正經師承之後,情況也沒好轉多少,依然會遭到同行的擠兌,甚至還有人專門和老郭過不去,在背後給德雲社使絆子,一群人聯合起來,寫了份「抵制低俗倡議書」,想要徹底把老郭從這個圈子裡踢出去。其實倒也沒什麼別的原因,不過是因為當時的德雲社已經有崛起之勢,站在風口浪尖的老郭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看過這些,恐怕大家就該明白為什麼老郭的性格如此嫉惡如仇。
主流圈早些年的確對他不甚友好,人民日報也曾公然點名老郭,說守德守鋼一個也不能少。但如今卻畫風一轉,直接從抵制變為了讚揚,還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說他是「中國相聲的一面旗幟」。前段時間,央視也官宣了老郭擔任一檔喜劇節目的金牌導師。如果說曾經的姜昆等人代表著相聲主流的話,那麼現在看來,恐怕老郭和德雲社才是新的主流所在。
其實相聲本就是源於社會底層人民的一種娛樂形式,出自於民間的東西,最終自然要回歸到民間去。如果非要把這門藝術過度神話,變的高高在上的話,恐怕才是真正違背了相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