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9:1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陸姿贏 應曉燕
最近,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血管外科接連接診了4位「90後」,他們之前都「健步如飛」,但最近氣溫驟降,突然腿痛得整夜醒著,睡不著覺。
「這是一種缺血性的疼痛,患者常常告訴我,鑽心得疼。」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曉棟告訴記者,很多高齡老人本身血管狹窄,氣溫驟降引起血管收縮,讓症狀「雪上加霜」。「來就診的幾位的腳趾都已經發黑,一看就是因為供血不足已經壞死了。」
93歲的田奶奶一直獨居,燒飯、洗衣樣樣幹,還會自己種點菜。 一個月前,她在剪腳趾甲時不小心剪破了大腳趾,痛得一晚上沒睡著。接下來幾天,腳趾上潰瘍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疼。兩周前,氣溫驟降,這下田奶奶連白天都疼痛難忍。家人帶著田奶奶四處就醫,試了許多方法,但都不見效果,有的醫院甚至建議直接截肢的。這讓田奶奶無法接受,數次落淚。
輾轉打聽,他們來到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血管外科,經過檢查,確定了田奶奶得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血管外科主任王曉棟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下肢動脈裡長了硬化的斑塊,堵住了血管,影響了血液對足部的供應,一旦足部發生潰瘍,因為缺乏營養物質的供應,潰瘍不僅難以癒合,而且會有難以忍受的疼痛。尤其是冬天,血管收縮加重了缺血,也因此疼痛變得更加劇烈。
王曉棟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阻塞血管後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患者常常有下肢跛行、皮膚溫度降低、疼痛,甚至出現破潰及壞死等表現,降溫時上述冷、痛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年齡是下肢動脈閉塞硬化症患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老年病的一種。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該疾病的患者群體平均年齡也在不斷升高。「11月以來,我們連接診了四位因下肢動脈硬化性潰瘍的患者,年齡分別為91歲、93歲、94歲和95歲。」
考慮到田奶奶年齡較大,王曉棟為她設計了微創手術——僅通過一個2毫米的小口子,在田奶奶閉塞的血管裡放了一個小小的支架,撐開這條供應足部血液運輸的重要通道,改善疼痛的同時讓潰瘍能夠得到營養物質的供應,從而促進癒合,避免了截肢。血管一打通,田奶奶就感覺腳熱了,痛感也減輕一些。術後當晚,她終於睡了一個舒服覺。「壞死的腳趾會自己脫落下來的。」王曉棟和老人解釋。
「65歲以上人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有10%,有三高、吸菸史的特別要注意,如果走路時感覺異常,或者走近距離就酸痛,只要出現疼痛,就要去醫院看看。」王曉棟提醒,平時要學會自查——每天摸一下自己足背部血管跳動的情況,如果搏動減弱或消失,需要儘早就診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已經確診有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肢體,避免出現皮膚破損,造成嚴重後果。
16069941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