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故事的主角,與以前介紹過的柳古莊一樣,都位於煙臺萊陽的北部,在路萊線公路的沿線上。主角的名字,叫作「不動山」。
巋然不動、不動如山,都是褒義的成語,形容人像山一樣沉穩。《孫子兵法》當中也說,用兵之道,應該「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段話後來被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武田信玄奉為圭臬,並寫在軍旗之上,被稱作「孫子之旗」。
在人們通常的理解當中,被形容為「巋然不動」的山都是泰山之類的大山,而在萊陽,被稱為「不動」的這座山,卻是一座小山。這座山就位於路萊公路的一側,附近有個村子以山為名,叫「不動山村」。
筆者沒有找到不動山詳細的海拔資料,就目測而言,可能也就在百米左右。萊陽境內本來就沒有太高的山脈,大多是這種百米左右的小山,海拔最高的當屬老寨山(不到400米)。
如果不是因為叫作「不動山」的話,想必這座山頭不會吸引太多人注意。那麼,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不動山村」的村碑,對它的來歷有所記載。村碑說,這個村是在明朝中葉形成聚落,村前有座團團山(在萊陽方言中,團團就是圓形的意思)。在當地民間的神話傳說裡,楊二郎(楊戩)趕山填海,趕起了很多大山,但這座團團山卻紋絲不動,因此就稱之為「不動山」。村裡老人的說法,與村碑大體相同。
楊二郎趕山填海的傳說,在萊陽似乎流傳很廣,除了不動山之外,還有一座「落山」相傳與此有關,那座山相傳是楊二郎趕山填海時落下的。楊二郎趕山填海的具體細節,民間有很多版本,大體意思是他劈山救母之後,為了減少水患造福世人,就趕山填海,造出一片桑田。
實際上,除了萊陽之外,在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不少地區,都流傳有這個傳說,比如遼寧丹東的大孤山和大鹿島。
下面的圖片就是不動山村的街景,這個村子以劉姓為主,是一個很清新自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