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忍:該忍耐時要堅持。
在易經中,一切都需要經歷耐心和積累的過程。 《易經》中的卦生動地描述了一切開始時的困難狀態,剛開始時一切都很困難,但是你必須要有耐心和自我沉澱,而當你的力量變得更強時,最後成功就是屬於你的。乾卦說得就更加的直白:「初九,潛龍勿用」許多人理解這個真理,而在生活中遇到某些特定事物時會忘記使用它。例如:有些人剛剛進入一個新行業,並且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他們感到特別費勁。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想放棄。同時,他們看到同齡人正在賺錢,收入很低,並且在心理上感到不平衡。
正確的態度是您剛剛做一件事,這是學徒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自己的力量很弱。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從他人的經驗中積累和學習,並迅速成長。潛龍勿用並不是為了防止我們努力工作,而是為了防止我們與他人PK。當然,剛起步的人和在該行業工作了幾年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在初始階段,正確的方法是埋頭工作,面對困難。
二、舍:該放手時不貪戀。
《易經》沒有教人們如何放手,而只是告訴人們成熟的規律。根據該定律,如果事物發展到極致,它將不可避免地消失。乾卦說:「上九,亢龍有悔。」事情太過分了。如果您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放手,那麼結局將是遺憾的。在《易經》中,迷失的事物將以另一種方式返回,表現為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用攸往。在生活中,最不願意放手的就是愛情和金錢。哪些應該放棄,哪些應該保留?實際上,人們的理由很明確,但情緒卻不受控制。優柔寡斷會導致災難。長期疼痛比短期疼痛更為嚴重。只有堅決地放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才能騰出座位並留下適合自己的東西。
三、中:為人處事要多求中
《易經》這本書是特別有價值的,六爻之中,初難知,上易知,二多譽,五多功,三多兇,四多懼。其中第二、第五條爻,分別是下卦和上卦的中,因為居中,所以多譽、多功。這是規律。為人處世,如果能求中,亦是如此,能讓自己多得,多順。尋求中間是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的概念。例如,你的飲食,吃個八分飽,不胡吃海喝,即是求中,就是對自己身體好,那就意味著尋求中間立場並對自己有益。如果你一個人說話,不要刻薄,留一點餘地。這種尋求將帶給你良好的人氣。
我在一家餐館吃飯,看到送貨員和服務員兩次確認訂單,但服務員說了一個很直接的句子:「你沒有眼睛嗎?你看不到嗎?」以這種方式為人處世,做事一定會處處受困。 《尚書》說:「人的心只在危險之中,道僅是微不足道的;但本質是唯一的,可以固守在中間。」這種尋求中間的思想首先源於《易經》中崇高的中間思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始終牢記並遵守這三個規則:你應該耐心並堅持下去;放手時不要貪婪;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上變得更加美好,那麼你將能夠為自己做好事,其中有很多事情。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