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120頁,耗時11年,中國數學家如何攻克懸而未決的幾何猜想?

2020-12-22 環球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陳秀雄、王兵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陳秀雄、王兵的論文,論文以研究高維凱勒「裡奇流」的收斂性為主要內容。

世界數學難題被中國學者攻克

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很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關於「裡奇流」如何描述空間演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王兵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比如吹肥皂泡,肥皂泡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王兵 :如果你吹一個肥皂泡,肥皂泡在天空中飄的時候,它會不會收縮?如果有一類生物,生活在肥皂泡膜上的話,你就會感覺到你周邊的這個空間是在變化的,它有一種演化的過程。空間的變化變到最後是一種穩定的狀態。你如果把泡泡變化一下,你吹出來的話,如果一開始是啞鈴狀的,那麼可能在空中飄一會之後,它就變成了一個球,它就演化成一個球了,它演化成一個球之後它就不再演化了,所以它是一種穩定的狀態。

《微分幾何學雜誌》封面

王兵介紹,裡奇流是否收斂是微分幾何學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收斂意味著最終能否到達一個好的狀態。

王兵 :比如說,我有可能我是繞著北京六環,一直在那繞,到不了天安門。但是,如果說你有好的導航,你說你要開車去天安門肯定很快就到了。「裡奇流」它是一種設計好了的程序,你就按照它那個程序來的話,最後你一定到天安門。在某種合適的意義上,它最後流到一個好的東西,得到你要的結果。

論文篇幅超過120頁

陳秀雄與王兵團隊運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們在國際上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近期發表的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開始寫作到正式發表用了11年,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王兵說,這麼長的發表周期在數學界並不鮮見。

王兵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的文章寫得那麼長?如果比較全面的話,可能就短不了。我們現在把文章寫到120,這也不算最長的,我們數學有的領域文章還有1000頁的,其實我們也很想簡化,但是(目前)其實是減不了的,真正好的數學都是你想法肯定是很簡單的,但是你實現想法的過程,那肯定是很曲折的。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事實上,利用這篇論文的結果,陳秀雄、王兵和孫崧給出丘成桐穩定性猜想基於裡奇流的新證明。此外,該論文的核心思想也被王兵和李皓昭推廣到平均曲率流的研究中,並成功解決了著名的延拓性猜想。

王兵 :我們在證明了這個猜想之後,我們就運用這個思想方法去解決其他的相關的數學問題。16年的時候,就解決了平均曲率流延拓性猜想,所用的思想方法其實是我(們)解決漢密爾頓-田猜想,這篇文章裡面來的,我們已經把這個思想方法運用到別的地方去了,運用到別的數學分支裡面已經產生效果了。

數學不僅不枯燥還很優美

在王兵看來,做數學研究不僅不枯燥,還非常優美,如同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所說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兵 :遊褒禪山記,那裡面王安石說跑到一個褒禪山去玩,打火把進洞裡,發現洞裡面景色非常的好。越往裡走,他發現景色越好,越是匪夷所思,但旁邊就不斷的有人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說你再往裡面走的話,火把就燒完了。最後他們就出來了,那麼出來之後發現火把還可以燒很久,他就開始後悔了。我感覺他講的道理就是做研究的道理,越是宏大的這種景象,越是這種世間美好的東西,越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王兵(左一)教授與陳秀雄教授

王兵說,他們的研究只是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未來,要做的事情更多。

王兵 :我們只是邁開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我們的路還遠著。數學上要做出一個進展都是很艱難的,你可能看起來好像是很大的進步一樣,但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總是相比而言要更加的多。我覺得我們也打開了一個寶庫的大門,後面可以做的東西非常的多。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
    二人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論文的審稿人評論認為,「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毫無疑問將激發諸多相關工作」。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歷時11年
    其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 和 「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讓全世界數學家頭疼的兩個問題,中國數學家用一篇文章搞定!
    今年9月,微分幾何學界頂尖期刊《微分幾何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上刊登了一篇120頁的學術論文。論文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學界震動。這倒不是因為論文太過「鴻篇巨製」,而是這篇文章,一次就回答了兩個數學界歷經20多年研究仍懸而未決的「老大難」問題。
  • ...幾何猜想|數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分幾何學|幾何|裡奇流|陳秀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陳秀雄、王兵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
  • ...王兵|微分幾何學|數學|裡奇流|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幾何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巢湖市人民政府發布微信消息,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則報導:中國數學家——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見截圖)。這其中,數學家王兵來自巢湖(具體介紹附後)。
  • 600 多頁「天書」即將正式發表!最富傳奇色彩的難題被天才數學家...
    就在這一猜想的印證之路陷入瓶頸之際,2012 年,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連發 4 篇預印本論文,總篇幅超過 600 頁。望月新一表示,他解決了 abc 猜想。雷鋒網了解到,出生於日本的望月新一 5 歲隨父母前往紐約生活,16 歲就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求學,19 歲進入研究生院,師從著名德國數學家、1986 年菲爾茨獎得主 Gerd Faltings,23 歲便獲得博士學位,33 歲成為京都大學教授,曾在「遠阿貝爾幾何」領域中作出過超卓貢獻。
  • 穿越11年的數學長跑:尋找那顆最完美的「鵝卵石」
    穿越11年的數學長跑:尋找那顆最完美的「鵝卵石」  中科大兩位教授證明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前後記者陳諾攝  「著名學者弗裡曼·戴森說,有些數學家是鳥,有些是青蛙。飛鳥可以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數學遠景,青蛙則樂於深入探討特定問題的細節。至於我們,就像是池塘邊碰巧發現美麗花朵的青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取得重大突破,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面對如潮讚譽,他們這樣說。
  • 十年磨一劍,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
  • 數論難題abc猜想被證明?600頁論文僅幾人看懂,仍存巨大爭議
    經過八年的努力,獨自奮戰的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Shinichi Mochizuki)終於得到了一些認可。如今,他長達 600 頁的「abc 猜想」證明論文已經被接收,即將出版。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期刊(RIMS)評審通過瞭望月新一的論文,而望月新一也是該期刊的編輯。
  • 評審8年終獲發表,數學天才望月新一證明abc猜想,全球只有十幾個...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abc猜想,數學界懸而未決的重要猜想,它的證明過程經過8年的同行評審,終於要在期刊上發表了。
  • 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
  • 評審8年終發表,數學天才證abc猜想,就十幾人讀懂但爭議未消
    來源丨量子位(ID:QbitAI)作者丨曉查abc猜想,數學界懸而未決的重要猜想,它的證明過程經過8年的同行評審,終於要在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作者是日本的天才數學家望月新一,他33歲起就在京都大學擔任數學教授。
  • 劉嘉憶:19歲上大學,22歲當教授,1年攻克西方數學難題
    當時他最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就是西塔潘猜想(Seetapun Conjecture)。1930年,英國數學家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Frank·Plumpton·Ramsey)於他去世前幾個月,在其出版的著作《形式邏輯上的一個問題》中,提出了拉姆齊二染色定理。
  • 數學史上的最豪華的頂級數學家家譜,原來歐拉是黎曼的祖師爺
    家族式社會一度成為古代中國的發展潮流,家族的家譜也成為家族的重要部分,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家族保留家譜。在數學史的發展中也有這麼一個家譜,它有頂級數學家組成,稱它為「最豪華家譜」一點也不為過!柯西收了個學生被稱為「數學王子」的高斯,高斯有個徒弟叫黎曼,就是被稱為「數學桂冠上的明珠」黎曼猜想,黎曼幾何又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萊布尼茨約翰·伯努利歐拉拉格朗日柯西高斯黎曼愛因斯坦(黎曼幾何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
  • 拼耐心:論文從投稿到發表歷時13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漢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
  •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也是一個數學家,原希望小歐拉學神學,同時教他一點數學.由於小歐拉的才人和異常勤奮的精神,又受到約翰·伯努利的賞識和特殊指導,當他在19歲時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的獎金後,他的父親就不再反對他攻讀數學了.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後者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讓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國數學家,用了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步。但陳景潤究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呢?讓我們從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說起。當時出現了兩種代表性的思路,一種是英國數學家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在1923年論文中使用的"哈代-李特爾伍德圓法"[6],另一種是挪威數學家布朗(Viggo Brun)使用的"布朗篩法"[7,8]。哈代、李特爾伍德與布朗。
  • 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去世,享年89歲,曾試證明黎曼猜想
    英國皇家學會官網確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英國黎巴嫩裔數學家麥可·弗朗西斯·阿蒂亞爵士(Michael Francis Atiyah)於 2019 年 1 月 11 日逝世,享年 89 歲。
  • 《自然》雜誌:8年前提出的abc猜想證明終於被認可發表
    《自然》雜誌在今天發表專題文章,評論8年前提出的abc猜想證明終於被認可發表的曲折過程。abc猜想(英語:abc conjecture)是一個未解決的數學猜想,最先由約瑟夫·奧斯特萊及大衛·馬瑟在1985年提出。abc猜想以三個互質正整數a, b, c描述,c是a及b的和,猜想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