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傳神的工具,眼睛之美不僅表現在完美比例和形態,更重要在其動態之美感。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不吝對眼睛動態之美的讚譽。《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來形容女子眼波流轉;《漢書》中「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描繪佳人顧盼之美;陶淵明筆下的女子「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唐代詩人李賀描繪女子「一雙瞳人剪秋水」,雙眼楚楚動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眾女子經常用「眉蹙春山,眼顰秋水」來描寫女子的眼睛。這一雙雙靈動有神的大眼睛,無不給枯燥的文字增加一篇篇畫面感。
然而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擁有一雙靈動的眼睛,還存在著多眼皮、三角眼、眯眯眼、腫泡眼、大小眼等缺陷情況,通過雙眼皮手術改善眼瞼形狀、增大眼裂、提高瞳孔暴露率、調整眼距等,無疑是最佳選擇。不僅能達成理想的眼睛形態,還能使面部比例更加協調。
這三要素,是雙眼皮形成的必須條件!
1、要具有良好的睜眼功能,即提上瞼肌肌力正常。
形成雙眼皮需要正常的提上瞼肌肌力,這是重瞼成型的先決條件。雙眼皮是在睜眼過程中形成的,那麼就要求提上瞼肌是正常的。一側上瞼下垂、另一側是正常的雙眼皮患者,要麼上瞼下垂側無重瞼,要麼重瞼又寬又淺,這也重側面說明了提上瞼肌肌力正常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在臨床過程中反覆要強調的肌力!有上瞼下垂者要想做一雙美麗動人的眼睛必須先把肌力調整到正常。
另外提上瞼肌肌力不足時,睜眼就比較費力,需要藉助部分額肌的力量,要使勁抬眉才能夠睜大眼睛。如有這種情況的求美者,也需要通過手術改善提上瞼肌肌力,擁有良好的睜眼功能,不再挑眉睜眼。
2、要有充足的皮膚被蓋。
雙眼皮是什麼?簡單的說,是上瞼皮膚在瞼緣的上方的一道「褶」。細分包括三部分組成:一條線以及線上下的部分,線以上稱為上唇,線以下稱為下唇。當睜眼時褶以下的皮膚上移,而褶以上的皮膚下移,即上唇組織遮蓋部分下唇組織。這就需要充足的皮膚被蓋。
因此重瞼術操作中,如有眼球突出、上瞼凹陷等問題,會造成皮膚被蓋不足,因此不容易形成重瞼或者出現寬重瞼、多重瞼。
3、皮膚與上瞼肌腱膜或瞼板之間形成粘連。
重瞼都是通過建立真皮與上瞼後層(瞼板、提肌腱膜)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即形成粘連,使真皮和上瞼後層成為一體。這是重瞼成型的核心,也是雙眼皮手術中,衡量整形醫生技術水平的關鍵。誰的粘連做得好,誰做的雙眼皮就更自然漂亮!
什麼是雙眼皮手術?
雙眼皮手術又名重瞼術,亦稱雙眼皮成形術,是整形美容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一般來說,雙眼皮從視覺上增大了眼的輪廓,增添了眼的立體感,使眼睛顯的較大,並使睫毛上翹,給人以生動,傳神之感。而單眼皮眼皮較厚,睫毛下垂,顯的眼睛較小,目光呆滯,缺乏生氣;加之東方人單眼皮較多,約佔50%以上,故求術者甚多。
雙眼皮修復是針對手術操作不當或適應症選擇不當導致的雙眼皮手術失敗的修復。其手術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如雙眼皮形成了三眼皮,需要在原切口的部位重新切口,切除過多的皮膚,形成新的雙眼皮。雙眼皮過寬也需要重新切口,需要把第一次手術形成的粘連作徹底分離。雙眼皮過低,在原來切口作新切口,向下剝離,重新縫合。即使是修復後的雙眼皮,也並不都能達到非常滿意的效果。
重瞼手術幾種縫合固定方式的比較
瞼板真皮固定技術
分為內固定和外固定兩種方式,沿用至今。是目前絕大多數醫生所採用的縫合固定方式,優點是操作簡單易學習掌握,對醫生的解剖基礎要求比較低。缺點是形成了很多不理想的外觀,留下了外科痕跡,產生了「假重瞼」------靜態重瞼。
提肌腱膜真皮固定技術(PARK法)
現在流行的Park法,即先把切口下唇的肌肉和瞼板(或提上瞼肌腱膜)縫合,然後皮膚對皮膚縫合,這樣做的好處是皮膚不至於像傳統方法那樣凹陷進入深部組織,不會出現深陷的凹陷性疤痕,但是由於把下唇肌肉和深部組織(瞼板或提上瞼肌腱膜)縫合在一起,造成了切口下唇的肌肉壓縮,而切口上唇的肌肉處於正常鬆弛膨脹狀態,所以術後切口上的組織膨出,出現臺階感。所以目前的切開法雙眼皮,術後閉眼總會有臺階感或凹陷感(皮膚層的疤痕可能不重)。
剪秋水重瞼術
對於切口上唇的眼輪匝肌也做了處理,使上下唇肌肉厚度一致,肌肉、皮膚分別對位縫合,解決了臺階和凹陷,無論是初次雙眼皮還是雙眼皮修復、甚至上瞼下垂,都可以做到閉眼無痕。
同時,雙眼皮術前畫線的線條寬度通常在1毫米以上,所以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在手術中有半毫米至一毫米誤差在所難免,術後就會出現線條些許不流暢。因此,多數醫生憚於接待對雙眼皮形態要求苛刻的顧客,雙眼皮修復更是棘手。韓嘯醫生專門設計了劃線工具,不僅皮膚上畫線非常細緻,只有常規畫線的十分之一,而且在深層組織(如瞼板)上也有精確定點,可以滿足哪怕1毫米精微調整的顧客,堪稱挑戰人類細緻操作的上限。
怎麼才能做好一個重瞼手術?關鍵還是在於「度」的把握,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適合的方式,隨機應變。求美者和醫生都認可和滿意,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很好地理解重瞼成形術、熟知各種解剖結構的功能的前提下,適當的創新發展、探索交流,也是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方式。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