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流行過的詞彙,時至今日再聽到總會產生些許不適,比如網際網路思維、私域流量、上下半場。而有一些熱詞卻有著歷久彌新、影響深遠的力量,比如「網際網路+」、「新基建」等等。原因也很簡單,後者是決策者基於當下形勢的精準判斷、國內外產業趨勢而給出的長期解法與發展方向,自然也尤為值得關注。
最近,「雙循環」也接棒「新基建」,成為金秋最火熱的詞彙。所謂「雙循環」,指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大的語義來說,就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要重視、保持聯通,讓資源流動起來,充分釋放經濟驅動力。
而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的開幕式上,最高領導就再一次強調了服貿會之於「雙循環」的價值——
疫情後我國在線下舉行的第一場重大經貿活動,共同促進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繁榮,推動世界經濟儘快復甦。
那麼,哪些資源流動起來才能為經濟注入活力呢?本屆服貿會中的種種草蛇灰線,顯然就成了絕佳的觀察樣板。
從首屆雲上服貿會,感受「雙循環」經濟的溫度
正如領導人發言所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位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
如果說「雙循環」的出現,是為了應對一段時期內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為全球經濟所帶來的的不確定性,那麼打造「永不落幕的服貿會」,讓這一國際性、國家級的服貿平臺能夠以數位化的形式常態化存在,無疑給經濟帶來了更多可能。
首次將服貿會搬上雲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官方技術服務商京東智聯雲,對2020服貿會的幾點改造就值得關注:
1.功能全面上雲。2020服貿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由京東智聯雲提供技術底座,推出了服貿會數字平臺。「展、論、洽」三大會展核心場景(展覽展示、論壇會議、洽談籤約等)都「數字孿生」到了線上,即便線下展會結束之後,機構和參展商依然可以通過統一的用戶平臺保持用不斷線的交流,尋找貿易夥伴。
無法線下參會的參展者,也可通過線上直播觀看及互動。500間會議室同時支持「100人」,「500人」,「1000人」等大型會議規模,高並發的流量衝擊也能保證流暢溝通,背後也離不開京東智聯雲的數位技術支撐。
2.數據互聯互通。京東智聯雲將原本各自為戰的業務模塊、系統之間打通,做到數據互通、數據共享。這樣能夠挖掘全流程數據價值,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數據孤島連接起來,用以輔助參展商和採購商更精準高效全面的決策,從而有效提升貿易的效率與頻次。
主辦方的管理難度,也因為完整的線上資料庫和可視化的數據分析服務而大大降低了,數字管理平臺實時快速地展示各種決策依據,比傳統展會會後統計的方式可學了不少。
3.交互技術創新。除了對傳統會展功能的改造和沿襲,京東智聯雲還通過前沿技術為會展業締造了許多驚喜與可能性,比如在平面+3D虛擬單體展臺上,觀眾就可以享受擬真度高的沉浸式觀展體驗,通過3D觀展、實時互動導航等獲得具有新鮮感的體驗效果。
休息的時候手機雲逛展,大大減少了以往逛展的「費腿」程度。
從上述革新,我們也就讀懂了服貿會的「三個一」理念——那就是為中國經濟活力「打造一個雲展會」,讓海內外貿易從業者「積累一個新平臺」,進而藉助內外交流活動的雙循環「引領一輪新經濟」。
「新基建「與「雙循環」的二重奏,京東智聯雲的數智釋能
如果說「新基建」是持續拉動技術投入的長期工程,那麼「雙循環」的提出,則是在「內循環」言論甚囂塵上的背景下,進一步強調外部經濟增長的特效藥。
而這兩大引擎,都離不開基礎設施數位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級。實際上,數智化轉型對於全產業的支撐作用已經獲得了一致共識,並成為各國政府恢復經濟的首要選擇。比如我國提出了「新基建」計劃,德國向5G站點開放城市設施,英國推廣光纖寬帶……
原因也很簡單,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能夠幫助人類更高效地抵禦「黑天鵝」風險,在後疫情時期為企業降本增效,同時尋找新的商業增長點。
當然,正如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雲總裁周伯文在大會上所說,產業數智化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不斷進階的動態過程。
所以在政策層面高屋建瓴的引導之外,科技企業能否針對數智化轉型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給出系統性的解答,就至關重要。
帶著這種理解來觀察2020服貿會的變化,可以看到京東智聯雲對數智化轉型的全面思考。
周伯文也對其進行了總結,提出產業數智化的三階引擎,即雲化部署、聯接協同、智能驅動。
第一階段是「雲」即雲化部署,基礎設施通過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多種形態和模式幫助核心業務全面雲化部署,這也是數位化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是「聯」,如何打通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聯通,特別是全鏈路的聯通,數據基礎設施全面雲化的基礎上拉通產業和消費兩端,觸達和洞察每個環節,同時依託協同管理平臺實現企業內部和產業鏈上下遊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的高效連接。
第三階段就是「智」,智能驅動、雲化運營,通過觸點數位化、業務在線化、運營自動化、決策智能化,實現增長。這些都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京東作為長期堅持全品類、B2C的自營,和自建智能物流的經驗,幫助京東在產業數智化道路上獲得差異化的技術服務優勢。
就本屆服貿會展現出來的效果來看,京東智聯雲的「三階引擎」數智化路徑無疑取得了良好的開端,受到了各界的關注與認可。當然,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
能否護航千行百業的數智化轉型之路,從本屆服貿會大規模、高密度、綜合性的上雲,我們也可以一覽其背後的「超級平臺」,京東智聯雲是如何伸展出龐大而健碩的根系,支撐起枝繁葉茂的國際服務貿易需求。
首先,京東智聯雲的技術積澱,ABCDE(人工智慧、大數據、雲、區塊鏈)等強勁的主根,源源不斷地為服貿會上的創新功能提供支撐。尤其是基礎設施雲,將核心業務全面雲化部署,進一步為各行各業節約數位化成本、提升轉型效率;
而在技術底座的基礎上,京東內部生長出了多種場景的解決方案,如同毛細血管一樣支撐著京東各項業務的發展。周伯文博士在發言中提到,京東大規模、全品類的B2C和全鏈條的自建智能物流,連接供需兩端,可以很好的洞察到消費網際網路和工業網際網路兩端的痛點與訴求,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的高效連接。
正是這些垂直產業端的實踐猶如「黑土地」一樣為京東智聯雲的技術體系達成了絕佳的養分。
比如既往在青洽會、京東618、11.11等線上線下領域及場景的多重考驗,都為京東智聯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將技術的根須紮根基礎研發、紮根產業需求,恐怕是本屆服貿會能夠從雲端走出國門、打開局面的要素之一。
一葉輕舟,駛向重山
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各國之間的政治博弈,都為未來數年的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而「雙循環」顯然是一次定調、一顆定心丸——以開放積極的心態保持開放,是必然且必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東智聯雲等科技企業的存在,之於中國經濟的價值就十分清晰了。
首先,以中國當下的局面很難再「搭便車」,加入國際循環就要提升國際競爭力。那麼藉助智能化、數位化技術來提高效率、打造差異化優勢,就是一條必由之路。這也是為什麼,京東智聯雲與會展也會在此時完成了一次如此大規模、「基礎設施」層面的深情擁抱。
另外,「脫鉤」的說法被「雙循環」打破,產業鏈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循環就需要流動、需要交流,如何保持高效的全球化溝通與協作,疫情當下數位化技術就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京東智聯雲等服務商發光發熱的地方。即時通訊、視頻洽談、在線翻譯、智能客服、電子籤約等等,都會成為未來內外經濟交流的剛需工具。
當然,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也不能忽視,讓經濟效益提高、提振消費與民生服務,京東早已通過「新基建」開始狂奔,構築智能供應鏈,打造零售、物流、金融、城市四朵雲,開啟了中國經濟數智化轉型的徵程。
技術有時看起來很輕,不過是一堆代碼和數字而已,卻能載動首屆「雲上服貿會」,載來許多個經濟蓬勃發展的春天。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京東智能雲的進擊,也讓我們在秋風瑟瑟裡,感受到從未來而來的暖意與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