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與「雙循環」的二重奏:2020服貿會靠什麼推動經濟復甦

2020-12-13 腦極體

有許多流行過的詞彙,時至今日再聽到總會產生些許不適,比如網際網路思維、私域流量、上下半場。而有一些熱詞卻有著歷久彌新、影響深遠的力量,比如「網際網路+」、「新基建」等等。原因也很簡單,後者是決策者基於當下形勢的精準判斷、國內外產業趨勢而給出的長期解法與發展方向,自然也尤為值得關注。

最近,「雙循環」也接棒「新基建」,成為金秋最火熱的詞彙。所謂「雙循環」,指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大的語義來說,就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要重視、保持聯通,讓資源流動起來,充分釋放經濟驅動力。

而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的開幕式上,最高領導就再一次強調了服貿會之於「雙循環」的價值——

疫情後我國在線下舉行的第一場重大經貿活動,共同促進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繁榮,推動世界經濟儘快復甦。

那麼,哪些資源流動起來才能為經濟注入活力呢?本屆服貿會中的種種草蛇灰線,顯然就成了絕佳的觀察樣板。

從首屆雲上服貿會,感受「雙循環」經濟的溫度

正如領導人發言所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位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

如果說「雙循環」的出現,是為了應對一段時期內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為全球經濟所帶來的的不確定性,那麼打造「永不落幕的服貿會」,讓這一國際性、國家級的服貿平臺能夠以數位化的形式常態化存在,無疑給經濟帶來了更多可能。

首次將服貿會搬上雲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官方技術服務商京東智聯雲,對2020服貿會的幾點改造就值得關注:

1.功能全面上雲。2020服貿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由京東智聯雲提供技術底座,推出了服貿會數字平臺。「展、論、洽」三大會展核心場景(展覽展示、論壇會議、洽談籤約等)都「數字孿生」到了線上,即便線下展會結束之後,機構和參展商依然可以通過統一的用戶平臺保持用不斷線的交流,尋找貿易夥伴。

無法線下參會的參展者,也可通過線上直播觀看及互動。500間會議室同時支持「100人」,「500人」,「1000人」等大型會議規模,高並發的流量衝擊也能保證流暢溝通,背後也離不開京東智聯雲的數位技術支撐。

2.數據互聯互通。京東智聯雲將原本各自為戰的業務模塊、系統之間打通,做到數據互通、數據共享。這樣能夠挖掘全流程數據價值,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數據孤島連接起來,用以輔助參展商和採購商更精準高效全面的決策,從而有效提升貿易的效率與頻次。

主辦方的管理難度,也因為完整的線上資料庫和可視化的數據分析服務而大大降低了,數字管理平臺實時快速地展示各種決策依據,比傳統展會會後統計的方式可學了不少。

3.交互技術創新。除了對傳統會展功能的改造和沿襲,京東智聯雲還通過前沿技術為會展業締造了許多驚喜與可能性,比如在平面+3D虛擬單體展臺上,觀眾就可以享受擬真度高的沉浸式觀展體驗,通過3D觀展、實時互動導航等獲得具有新鮮感的體驗效果。

休息的時候手機雲逛展,大大減少了以往逛展的「費腿」程度。

從上述革新,我們也就讀懂了服貿會的「三個一」理念——那就是為中國經濟活力「打造一個雲展會」,讓海內外貿易從業者「積累一個新平臺」,進而藉助內外交流活動的雙循環「引領一輪新經濟」。

「新基建「與「雙循環」的二重奏,京東智聯雲的數智釋能

如果說「新基建」是持續拉動技術投入的長期工程,那麼「雙循環」的提出,則是在「內循環」言論甚囂塵上的背景下,進一步強調外部經濟增長的特效藥。

而這兩大引擎,都離不開基礎設施數位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級。實際上,數智化轉型對於全產業的支撐作用已經獲得了一致共識,並成為各國政府恢復經濟的首要選擇。比如我國提出了「新基建」計劃,德國向5G站點開放城市設施,英國推廣光纖寬帶……

原因也很簡單,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能夠幫助人類更高效地抵禦「黑天鵝」風險,在後疫情時期為企業降本增效,同時尋找新的商業增長點。

當然,正如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雲總裁周伯文在大會上所說,產業數智化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不斷進階的動態過程。

所以在政策層面高屋建瓴的引導之外,科技企業能否針對數智化轉型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給出系統性的解答,就至關重要。

帶著這種理解來觀察2020服貿會的變化,可以看到京東智聯雲對數智化轉型的全面思考。

周伯文也對其進行了總結,提出產業數智化的三階引擎,即雲化部署、聯接協同、智能驅動。

第一階段是「雲」即雲化部署,基礎設施通過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多種形態和模式幫助核心業務全面雲化部署,這也是數位化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是「聯」,如何打通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聯通,特別是全鏈路的聯通,數據基礎設施全面雲化的基礎上拉通產業和消費兩端,觸達和洞察每個環節,同時依託協同管理平臺實現企業內部和產業鏈上下遊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的高效連接。

第三階段就是「智」,智能驅動、雲化運營,通過觸點數位化、業務在線化、運營自動化、決策智能化,實現增長。這些都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京東作為長期堅持全品類、B2C的自營,和自建智能物流的經驗,幫助京東在產業數智化道路上獲得差異化的技術服務優勢。

就本屆服貿會展現出來的效果來看,京東智聯雲的「三階引擎」數智化路徑無疑取得了良好的開端,受到了各界的關注與認可。當然,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

能否護航千行百業的數智化轉型之路,從本屆服貿會大規模、高密度、綜合性的上雲,我們也可以一覽其背後的「超級平臺」,京東智聯雲是如何伸展出龐大而健碩的根系,支撐起枝繁葉茂的國際服務貿易需求。

首先,京東智聯雲的技術積澱,ABCDE(人工智慧、大數據、雲、區塊鏈)等強勁的主根,源源不斷地為服貿會上的創新功能提供支撐。尤其是基礎設施雲,將核心業務全面雲化部署,進一步為各行各業節約數位化成本、提升轉型效率;

而在技術底座的基礎上,京東內部生長出了多種場景的解決方案,如同毛細血管一樣支撐著京東各項業務的發展。周伯文博士在發言中提到,京東大規模、全品類的B2C和全鏈條的自建智能物流,連接供需兩端,可以很好的洞察到消費網際網路和工業網際網路兩端的痛點與訴求,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的高效連接。

正是這些垂直產業端的實踐猶如「黑土地」一樣為京東智聯雲的技術體系達成了絕佳的養分。

比如既往在青洽會、京東618、11.11等線上線下領域及場景的多重考驗,都為京東智聯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將技術的根須紮根基礎研發、紮根產業需求,恐怕是本屆服貿會能夠從雲端走出國門、打開局面的要素之一。

一葉輕舟,駛向重山

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各國之間的政治博弈,都為未來數年的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而「雙循環」顯然是一次定調、一顆定心丸——以開放積極的心態保持開放,是必然且必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東智聯雲等科技企業的存在,之於中國經濟的價值就十分清晰了。

首先,以中國當下的局面很難再「搭便車」,加入國際循環就要提升國際競爭力。那麼藉助智能化、數位化技術來提高效率、打造差異化優勢,就是一條必由之路。這也是為什麼,京東智聯雲與會展也會在此時完成了一次如此大規模、「基礎設施」層面的深情擁抱。

另外,「脫鉤」的說法被「雙循環」打破,產業鏈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循環就需要流動、需要交流,如何保持高效的全球化溝通與協作,疫情當下數位化技術就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京東智聯雲等服務商發光發熱的地方。即時通訊、視頻洽談、在線翻譯、智能客服、電子籤約等等,都會成為未來內外經濟交流的剛需工具。

當然,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也不能忽視,讓經濟效益提高、提振消費與民生服務,京東早已通過「新基建」開始狂奔,構築智能供應鏈,打造零售、物流、金融、城市四朵雲,開啟了中國經濟數智化轉型的徵程。

技術有時看起來很輕,不過是一堆代碼和數字而已,卻能載動首屆「雲上服貿會」,載來許多個經濟蓬勃發展的春天。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京東智能雲的進擊,也讓我們在秋風瑟瑟裡,感受到從未來而來的暖意與朝氣。

相關焦點

  • 2020年雲上服貿會數字平臺上線
    北京市籌辦與服務保障領導小組辦公室、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孫堯表示,「雲上服貿會」不僅是科學有效應對全球疫情形勢的必要舉措,更是適應會展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大趨勢的客觀要求,不僅有助於服貿會全面數位化、智能化升級,也將有力推動會展產業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釋放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傳遞中國善意,助力世界經濟復甦
    每逢歲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備受海內外關注,今年更不尋常。新冠疫情突襲而至,將全球拖入衰退深淵。各國規模空前的紓困政策避免了最糟糕局面,但世界經濟仍需穿越寒冬。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上交出了舉世矚目的答卷,也為世界經濟早日復甦注入了能量。
  • 「雙循環」新格局下,企業如何借力智能升級、新基建謀求發展?平行...
    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尚未擺脫,「雙循環」新格局被屢屢提起……企業家們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勢?危機與變局中,如何借力智能升級、新基建等機遇扶搖直上? 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的平行論壇上,業內大咖觀點碰撞。
  • 2020年服貿會:奧林匹克公園設7大室外專題展
    由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服貿會將於9月上旬在北京舉辦。作為全球首個服務貿易領域綜合性展會,服貿會已成為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進博會、廣交會一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三大展會平臺。奧林匹克公園室外場館中旬初建成2020年服貿會主題是「全球服務,互惠共享」,將舉辦全球服務貿易峰會、高峰論壇、行業大會和專業論壇、洽談邊會活動、展覽展示、成果發布、配套活動等7大類活動。截至8月3日,已經有141家國際組織、駐華使館、商協會等確認參展參會,2000餘家次境內外企業機構確認參展參會。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雖仍有可能受到疫情擾動,但由於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積累較多經驗,足以避免類似於歐美的二次暴發情形,在相對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內外需將會同步向好,從而推動經濟繼續沿著復甦路徑回升,不過,在基數作用下,全年將呈現前高后低局面。
  • 2020中國新基建加速落地,新型技術成主要推動力量
    回顧2020年,「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去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基建在2020年跑出了加速度,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 數據看中國 | 240項協議完美收官,一文讀懂「服貿會」的「服」到底是指啥?
    這便是服貿會所要推動的。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首場明確線下舉辦的國際交易展會,「服貿會」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促進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使命。2011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100億美元。緊接著,「京交會」於次年舉辦。
  • 推動REITs試點 助力雙循環|新刊預告
    推動REITs試點 助力雙循環(2020年第12期)2020年,為積極應對疫情和來自國外環境的衝擊,我國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02 孟曉蘇對中國REITs發展方向的思考引入REITs將有力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促進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將為我國開通引進外資的新渠道;將在「一帶一路」事業上發揮重大作用,化解其中潛在的經濟風險與外交風險。
  • 日本大學學者 服貿將成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nbsp&nbsp&nbsp&nbsp服務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率貢獻顯著&nbsp&nbsp&nbsp&nbsp朱炎教授在接受人民網駐日本記者專訪時表示,服貿會自2012年開始舉辦,已累計實現意向成交額達5293.3億美元。
  • 圓桌丨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引擎作用 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當前國際發展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的必然戰略選擇。在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數字經濟是重要的支撐力量。數位技術本身會推動數字產業形成,數位技術也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雙輪驅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三是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的關係。我國消費網際網路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產業網際網路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培育新型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依然依靠消費網際網路創新發展。
  • 2021:中國經濟將強勁復甦專訪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  四大隱憂值得重視  《金融時報》記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下,未來全球經濟長期停滯是會繼續深化還是會從衰退中復甦?但在運行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您認為中國經濟的亮點和挑戰是什麼?
  • 服貿會 中國對外開放三大展會平臺之一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京交會的發展也進入了提質升級的新階段,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由「京交會」更名為「服貿會」。服貿會正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外交、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2020年服貿會將繼續舉辦全球服務貿易峰會,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擴大開放的堅定立場和合作倡議,宣布重大開放政策舉措,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推動國際服務貿易開放合作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復甦具有戰略意義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2020年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若按1.5倍槓桿計算,理論上可以額外撬動基建投資規模2.4萬億元;結合去年底出臺的降低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以及今年新提出的提高專項債可作項目資本金比例,若提高10個百分點,理論上可以額外撬動基建投資規模近0.6萬億。由此,1.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在理論上可以帶動基建投資規模較去年增加3萬億元。
  • 正確理解「雙循環」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
    如何正確理解形成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以超大內需啟動國內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卡點,建立強大內循環,隨之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達到雙循環。單獨強調「內循環」,是有偏頗的。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這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
  • 五大關鍵詞看2020中國經濟
    2020年是艱難的,但在如此艱難的大環境下,我們卻創造出了「中國奇蹟」: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武漢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在此基礎上,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我們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二季度便實現經濟「V」型復甦。
  • 新基建,是什麼?
    新基建是什麼?誰來建?能帶來什麼?有何趨勢?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部署,《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有關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推出《新基建,來了!》專題報導,共十篇,此為第一篇。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新基建絕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續推進。
  • 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力量
    經合組織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1.8%,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8%。從長時段和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重要的是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戰略時機和堅實基礎。
  •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第一線集團行政總裁曾家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信息科技總監楊德斌及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擔任演講嘉賓,討論內容包括「新基建」將如何推動經濟發展,並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以及「新基建」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 推動REITs試點 助力雙循環|新刊亮相
    2020年,為積極應對疫情和來自國外環境的衝擊,中央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其中,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基礎設施投資,有望成為促進國內循環的重要舉措。
  • 服貿會開幕在即 順義準備好了
    據悉,此次參展企業中不乏一些像米糖文化這樣的文化產業新秀,今年其「懶人便利商店」沉浸式新零售項目獲得了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順義分賽冠軍,充分展示了順義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本屆服貿會還設立了「媒體融合展區」,順義融媒的參展面積為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