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中求變 | 趙雲龍水彩靜物作品

2021-02-19 中國水彩

中國最大的水彩藝術平臺·最受歡迎水彩圖文公號

點擊題目上方藍字關注 中國水彩

有花的靜物·系列二 / 55x40cm

///

水彩畫的藝術慣例根深蒂固,因此業界也有著較為強烈的要求變革的呼聲。趙雲龍的《五月丁香》系列水彩作品以揮灑自如、新意迭出的藝術效果,實現了慣例與變革之間的平衡,為今天中國水彩畫創新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板。雖然在當代藝術背景下個人風格的存在並不重要,但與藝術質量高低有關的風格問題仍然值得關注。這一組水彩靜物新作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新風格,是藝術家深厚基礎和大膽創新的合力所致,是厚積薄發的自然生成結果,不但創造出前所未見的中國水彩畫新風貌,也蘊含了未來更大變化的可能性。

///

趙雲龍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龍江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粉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展覽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藝術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俄羅斯蘇裡科夫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世博會中國館、黑龍江省美術館等收藏。

///


常中求變

趙雲龍《五月丁香》系列水彩畫評析

-

文/王洪義

對成功的藝術家而言,有個人風格,是必要條件;能在已獲得被社會高度認可的風格之後,又去探索新的表現形式與手法,是超必要條件。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在中國古今藝術家範圍內,能這樣做、敢這樣做的不太多。《五月丁香》系列水彩靜物畫,是成功的水彩畫家趙雲龍近期完成的探索性之作,與他先前畫風有明顯不同。那麼這種風格上的變化,對藝術家個人,對中國當代水彩畫的發展,有怎樣的意義?在哪些方面值得關注和思考?是下文將要討論的問題。我打算從兩個方面說,一個是突破慣例,一個是風格演變。

 

慣例與變革

一般說,受媒介所限,水彩畫有著與其他畫種很不相同的形式特點,除了常被提到的水性,還有透明性、流動性、偶然性等等,都是較為公認的水彩畫標誌性效果。由於這些效果體現在中外大部分水彩作品中,人們也就養成了從這些角度判斷水彩價值的接受習慣,水彩畫家們也會在這樣的價值體系內完成創作,這可以算是水彩畫的藝術慣例。

行業內主張堅持或強化這種慣例的人很多。如吳冠中說「水彩,水彩,其特點就是在『水』和『彩』。不發揮水的長處,它就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力度,不發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的神韻又見遜色。」[1] 常又明認為「水彩畫的色彩造型效果沒有油畫厚重,但卻也細緻微妙,變化多端。如果把油畫比做音樂中的鋼琴,那麼,水彩就是風琴或小提琴。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各有自己的音色,不能取代。」[2] 黃鐵山認為「水色交融的美感和變化莫測的表現力,永遠是迷人的,這個工具材料帶來的特性同樣也是我們要掌握的。發揮了這些特性,水彩畫就有它特殊的光彩,就有它在畫壇中其他畫種無法取代的地位,忽視或消解了這些特性,就不能揚水彩之長,避水彩之短,實際上就意味著水彩藝術的消亡。強行突破其語言的局限,聲嘶力竭地表現它所難以企及的內容,固然有意外的效果,但究竟不能成為主流。」[3] 趙權利對忽略水彩媒介特性的現象給出直接的批評:「現在的很多水彩畫,特別是大展中的水彩畫作品,已經讓人難辨雌雄,認不清是不是水彩畫了。一些作品筆觸沉滯,色彩厚實;一些作品在造型上精細刻畫,幾近超級寫實。總之,在歐洲油畫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畫法風格,幾乎都可以在當代中國水彩畫中找到翻版。」[4]


有花的靜物·系列一

75x57cm

有花的靜物·系列三

75x57cm

也有些研究者對慣例的變化更感興趣,或者進一步認為有必要突破慣例。如趙曦認為「當代中外水彩已經呈現出一種多元化趨勢,水彩畫已經不只是一種在水彩紙上用水和彩表現寫實的、透明的、傳統意義上的水彩畫,它的綜合範疇得到了擴大,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水彩畫創作者不論他的的觀念、思維方式如何,在形式上所選擇的技法、材料有多麼『過分』,都是水彩畫向前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5] 陳堅認為「談及水彩畫的定義,很多水彩畫家還將其局限於透明、輕快、水性材料屬性等範圍內,仿佛不體現這類水彩材料的特點就不是好的作品。……材料無非是主觀表達的工具,何以成為評判藝術表現力的標準呢?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到『大美術』之中,不以畫種、媒材為限,因為這種畫地為牢的做法是悲哀而且危險的。[6] 」而鍾涵在觀看王肇民作品後,也說了下面一段含義頗深的話:

 

研究王氏的成果,也恰恰不必把文章做在水彩上,因為他的妙處恰恰不在水彩特性之類上面,其實據他的自述,那時他拿起這種技術來,只是由於這材料用起來方便又便宜。即是說,內有所厚積,外在的手段並不要緊。我怎麼也看不出他的畫裡的水味,甚至薄彩淡出以留下畫筆變化和線稿這類講究的妙處都很少見。他恰恰用色幹而且偏重,恰恰靠近油畫。就水彩而言,能夠說的只是它也有如此一格,另闢蹊徑,自成一幟。我只把他的水彩當繪畫看。說什麼有中國畫的用筆云云也頗勉強,至少不見得是新意追求的探索成果。他的畫就是彩繪,西法的彩繪,西法的日常靜物寫生的色彩繪畫,他的範圍在這裡,妙處也就從這裡出來。[7]

 

這段話似乎包含了這樣的意思:只存在於某一畫種之中的慣例是特殊性,而存在於一切繪畫之中的慣例是普遍性,特殊性會受到普遍性的制約。換句話說,只要是畫,就會有一些共同法則,如果遵從了繪畫的共同法則,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媒介材料作畫,效果都不會太差。所以,畫的好壞高低,不是由決定某一畫種特殊價值的特殊法則決定的,而是由決定一切畫種共同價值的共同法則決定的。這個看法很可以解釋歷史上那些不以水彩畫為主要創作手段的藝術大師,如丟勒、羅丹、德拉克羅瓦、塞尚、薩金特、霍珀等人,即便偶爾操觚也往往能比一般水彩專門家畫得還要好的現象,也是很多中外藝術大師,在藝術範圍內幾乎無所不能的超凡功力所在。

有花的靜物·系列四

75x57cm

有花的靜物·系列五

55x40cm

有花的靜物·系列六

55x40cm

有花的靜物·系列七

55x40cm

遵從水彩藝術慣例和試圖突破這種慣例的對立主張,表達了研究者們對水彩藝術的認知與關心,對推動中國水彩藝術的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但這些討論與美術界中其他文字議論一樣,也許很熱鬧甚至能吸引眼球,但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藝術問題要靠實踐家的努力,也就是要拿作品說話。《五月丁香》系列作品的價值之一,就是對久已存在的水彩藝術慣例與變革的討論,做出了實踐者的聰明回答:既保持水彩媒材特質,又拓寬水彩表現邊界;既有水色流動與透明,又有意境深邃與沉厚;既有畫面整一形式,又有線形影調等多元素組合。其中如29和30號作品,密實厚重的影調氣氛仿佛古典油畫,以黑襯白手法也在水彩靜物類作品中並不多見;37和38號作品則突出線條勾勒作用,似有版畫意味蘊含其中。這些都是在保持水彩媒介特有屬性基礎上做出的大膽變革,是持常求變,左右逢源,慣例中有改變,繼承中有發展。聯想到作者本是對於水彩媒介屬性有極好掌控能力的實力派藝術家,更可知這一組作品的在創新求變意義上的分量之重。

改變慣例,永遠是有意義的,也是必然的。這是因為無論是水彩畫還是其他什麼畫,已有慣例不過由兩種力量塑造而成,一種是物質——媒介材料屬性;一種是人——創作者。所謂慣例或規則,不過是先前創作者在使用某種媒介材料過程中所養成的作畫習慣而已,因此一切慣例都不是唯一的和不可移易的,更改慣例的努力會自然存在,因為形成慣例的物質力量(媒介材料)和人工力量必然會隨著不同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真正需要我們注意的,不是改變慣例的行為,而是改變的方向。如我的老師那一輩畫家大都靠速寫收集素材,而我的學生這一代畫家大都只能靠拍照搜集素材甚至靠模仿照片完成創作,這樣的慣例改變就是越改越低能,越改越沒有意思了。再如有些很不年輕的畫家本來有很好的寫實技術,但為了追趕某種社會流行思潮或為表現自己的維新精神,忽而變為胡塗亂抹的「現代」或「後現代」人物,這種改變慣例的行為也很難讓人理解。所幸《五月丁香》所表現出來的水彩新風格不是這樣的斷崖式改變,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現,是厚積薄發的自然成果。

 

個人風格變化

在視覺藝術中,風格是指可以在群體作品中被識別出來的、某一作品所獨有的形式特徵或製作方式[8],它必須體現在藝術作品的視覺外觀上。有些藝術家(如畢卡索)的個人風格變化很明顯,另一些藝術家(如沈周)的個人風格變化比較微妙。所以,無論個人還是群體藝術風格,通常是動態的和不穩定的——大多數風格要經過一個漸進過程的準備期,儘管對不同藝術家來說,風格出現的速度和頻率有很大差異,但在突然出現後進入較為緩慢的發展期,是很普遍的現象。

畫室一角·1

55x40cm

畫室一角·2

55x40cm

畫室一角·3

55x40cm

趙雲龍的水彩畫風格已經歷了幾次變化,從最初的超級寫實到後來的筆法寫實,再到最近《五月丁香》中體現出來的光影明滅效果,印證著他個人藝術成長的每一步階梯。而從他早期師從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孫月池教授和後來在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所接受的系統藝術訓練看,顯然都是非現代主義的模仿式,他在後來的創作實踐中也始終堅持了以寫實手法為基本入口的技術路徑。但無論作為一個循循善誘的水彩畫教員還是一個聲名顯赫的水彩藝術家,他在確立階段性面貌的同時始終為個人發展保留了風格變化的空間,因此能自由地在寫實與寫意、線性與塗繪之間騰挪變化。《五月丁香》系列作品即包含了兩種形式類型:一類是構圖飽滿,筆意密集,白光黑影,以明暗影調為主要表現手法(見27-30號作品);另一類是通透逆光,色彩明朗,筆意活絡,以線條和高調色彩為主要表現手法(見32-36號作品)。這兩種類型暗合西方傳統藝術中的塗繪與線描兩大體系,其中線描筆法的悠遊從容氣息還能顯現出中國傳統筆墨的些許影響。所有這些無不顯示作者在繪畫領域的過硬基本功和對形式語言的直覺把握能力,這也正是形成個人風格的必要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基礎寬厚才能一拔沖天。對風格的形成與演變來說,研究者劉闊所論很有道理:

 

要想塑造一種新風格,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能辦到的嗎?顯然不是,這需要鑽研在藝術傳統裡、沉潛在現實生活中、並投入全部的感情和熱情。如果某藝術形式,寄託著作者的情感、傳承著傳統的精華、反映著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能隨作者的生老榮枯、悲喜遭際而不斷變化、不斷發展,那這種藝術風格必然是真正的風格、感人的風格、有藝術價值的風格,那也必將受到廣大欣賞者的認可與支持。試想現今藝壇,某些靠「憑空造」而發家致富的「藝術家」,以及某些靠一種藝術風格「吃」到老的「藝術家」,其藝術作品是否真正寄託著他們的情感,並能否真正感染欣賞者呢?[9]

 

從理論上說,除非是還沒入門的外行,任何時期和任何成熟的藝術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擁有一種乃至幾種風格,因此從樣式和數量意義上看,藝術家是否有意識地選擇風格和形成風格,其實沒那麼重要,但風格所能反映的審美高度很重要。根據古今藝術史實和較為普遍的看法,各種藝術風格之間不但有視覺效果之別,更有藝術境界高低之別:雄渾大氣是一種風格,雕琢瑣碎也是一種風格;生動活潑是一種風格,呆板僵化也是一種風格;自然隨意是一種風格,故作姿態也是一種風格;嚴謹求實是一種風格,張狂無度也是一種風格。雖然各種風格都有其正當存在的理由,但各種藝術風格所達到的審美高度並不相同,尤其是在當今五花八門、各行其道的多元社會背景下,實現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早已不是問題,但達到藝術境界的高層次仍然難得一見,因此不求多樣只問高低才是最值得今天每一個藝術家認真思考的事情。須知架上繪畫畢竟不是女性著裝,其價值在高不在多乃是人間正道。或許是由於藝術市場的原因(識別個人風格對藝術品鑑定非常重要),今天的藝術家往往對個人風格高度熱衷,甚至可以說過度熱衷,因此刻意製造風格的現象隨處可見。《五月丁香》的風格是自然的,隨意的,遵循生命律動的,隨性情而揮灑的,不故作也不誇張,不是刻意營造,沒有劍拔弩張,不玩力拔山兮氣蓋世,也不玩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自然通透的感覺在中國當代水彩畫甚至其他門類的繪畫中都是不多見的。我從畫面上看得出,水彩畫家趙雲龍近期的風格變化,有個人選擇的作用,但在更大程度上是自然發生的,即在原有基礎上自然演化而成,所以到處充溢著自然隨順的氣息和筆跡飛動的暢快。我也因此有理由相信,他的風格演變之路還遠未完結,就像20世紀初期法國評論界對畢卡索的期待一樣,中國美術界中人很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看到他的更新的面貌。

畫室一角·4

57x75cm

畫室一角·5

57x75cm

畫室一角·6

55x40cm

也許是民族性使然,從中國美術發展的規律看,幾乎每一次大的藝術進步都是對「古典」的復興,無憑無據、直接插隊、橫空出世的事情是沒有的。齊白石的筆法源出於明清寫意,黃賓虹的墨色得益於宋元山水,林風眠的線條是受到民間瓷畫的影響,李可染的黑白光感有賴於中西兼容。即便是看上去與中國藝術完全不同的西方現代藝術的風格演變軌跡,也與社會現實條件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比如鋁管顏料和攝影的發明、社會習俗、政治和哲學的變化,以及這個世界的其他變化,使藝術家們的繪畫風格出現了巨大改變。」[10] 毫無疑問,藝術界中如果有孫悟空,也不會從石頭縫裡跳出來,新風格出現的前提往往是對舊技巧的掌握。《五月丁香》系列水彩畫也有明顯的延續傳承意味——傳統寫實技能、對明暗造型的把握,對灰色調的嫻熟運用,類似淺絳山水的色彩效果,等等,哪一項沒有得益於歷史與前人?但它同時又承載著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與追求。這種基於傳統又超越傳統的努力是不是中國美術在21世紀求得更大發展的必然選擇呢?已有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一個民族的藝術發展與投資多少或項目等級並無太大關係,但與偉大的個體藝術家的出現息息相關。正是依靠歷史上那些優秀藝術家的個人努力(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各民族藝術乃至整體的人類藝術才能如薪火般傳遞並蔓延廣大。16世紀的達文西開創薄霧風格,17世紀的卡拉瓦喬開創聚光燈風格,18世紀的布歇開創輕快風格,19世紀的塞尚開創變形風格,20世紀的齊白石開創紅花墨葉風格,諸如此類,每一種風格都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素描稿

素描稿

素描稿

素描稿

素描稿

素描稿

素描稿

[1]轉引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年,71頁。

[2]常又明:水彩畫的起源及其在英國的發展,《世界美術》1981年第2期,65-73頁。

[3]黃鐵山:關於中國水彩畫的思考雜記,《美術》2006年第2期,72-75頁。

[4]趙權利:水彩畫不應如此沉重,《美術》2010年第6期,102-103頁。

[5]趙曦:水彩畫的本體語言發展與創新,《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174-176頁。

[6]陳堅:對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問題的思考,《美術》2010年第6期,96-98頁。

[7]鍾涵:王肇民水彩畫的妙處,《美術學報》2004年第1期,70-75頁。

[8]Fernie, Eric. Art History and its Methods: A critical anthology. London: Phaidon, 1995, p. 361.

[9]劉闊:藝術風格宜自然形成,《美術嚮導》2012年第4期,30-31頁。

[10]Marion Boddy-Evans:7 Major Painting Styles:From Realism to Abstract,https://www.thoughtco.com。

··· ···

中國水彩藝術學院

導師陳流教授

聯合製作了本期在線課程

實力大咖 人物風景統統有

·長按圖片掃碼或點擊左下閱讀原文快速搶課·

全程示範過程

一節人物+二節風景

原價599元,現價219元

··· ···

中國水彩·推薦購買

中國當代水彩名家陳堅作品畫冊

中國當代水彩名家陳流作品畫冊

掃描二維碼即可購買


數量有限·欲購從速·隨機發售陳流老師籤名畫冊

康頌中國

戰略合作夥伴

康頌傳承系列水彩紙,國內首次大酬賓全網最低價八折 九折首次大放送。(點擊上方圖片選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僅供學習和交流

中國水彩編輯整理 轉發請標註出處

聯繫我們

投稿及合作

zhongguoshuicai@qq.com

她用一生證明,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範院長做客《開講啦》看了,真心為撒貝寧捉急!

王肇民 | 男兒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紙有尊嚴

龐薰琹 | 他用自己的一生鐫刻出一首詩篇

徐冰 | 懂得古元

哈定 | 我的人生歷程

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的藝術人生

吳長江 | 澤庫寫生三十年

陳堅 境由心生 | 藝術匯 專訪

深刻的簡約 | 陳堅對於水彩畫創作性特徵的探索

周剛 | 有方向 在路上

趙雲龍 | 行走於藝術與自然間的水彩人生

劉壽祥 | 水色無境

周剛 | 紅礦工

周剛 | 園之緣

周剛 | 我的故土 我的鄉親

劉亞平 | 辰光飄行 

李曉林 | 又到澤庫來寫生

於小冬 | 2017·澤庫寫生

徐明慧 | 心裡的風景

龔玉 | 在雅俗之間揮灑

許海剛 | 古鎮行

陳流 | 故土和遠方

陳流 | 錯位呈現

陳勇勁 | 畫事片語

陳朝生 | 提升水彩語言的藝術品格

應金飛 | 模糊的精確(上)

應金飛 | 模糊的精確(下)

杜馬斯 | 藝術不只製造美麗,我製造粗陋!

劉永健 | 寫生作品

······


致力於在全球推廣最優秀的藝術家

作品收藏、競拍、私洽 請回復 1

作品送拍、推廣、展覽 請回復 2

文章投稿、宣傳、頭條 請回復 3

相關焦點

  • 唯美的花卉靜物水彩手繪~拓植彩子作品
    ▼今日欣賞日本插畫師拓植彩子的水彩作品。她以繪畫靜物水彩畫為主,畫面中的食物花卉繪畫的都特別通透且明亮,擁有十分清爽的畫面質感。在拓植彩子的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紮實的繪畫功底和水潤的藝術感染力,畫面似乎可以將自然的水彩素材描繪得擁有暈染的靈動之美,水潤的靈魂歷歷在目,食材的新鮮美不勝收。
  • 灑脫而豪放的水彩靜物畫!畫面乾淨利落、擁有自然的特點
    ▼今日欣賞麥廣文先生的靜物水彩作品。可以說他的水彩畫是充滿趣味的主旋律,麥廣文先生的作品構圖形式多種多樣,色彩酣暢淋漓,擁有豐富的藝術效果。繪畫的筆法生動且具有力道,運用水彩的語言繪畫水彩畫的色彩,那氣魄深遠的藝術特色,在他的水彩靜物繪畫中可以觀看到獨到的藝術感官和藝術特點,他用別具一格的水彩風格體現了水色的真實魅力。▼麥廣文堪稱美術界的大咖級人物,其作品多次參展。作品分別是《新娘》和《晌午》,分別入選了首屆中國當代學院水彩藝術展,廣東省第七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
  • 水彩畫初學者練習水彩靜物的步驟
    初學者練習水彩靜物的步驟大致有用鉛筆畫草稿、用淡彩明確靜物畫作中的基本明暗關係、上色大面積物塊、以及細節和局部同時刻畫,練習水彩靜物的具體步驟如下初學者練習靜物水彩畫,先用HB或B的鉛筆畫草稿,初學者起草時,需注意擦磨紙面會影響著色的勻淨。
  • 他用水彩,把葡萄畫絕了!
    中國最大的水彩藝術平臺·最受歡迎水彩圖文公號點擊題目上方藍字關注 中國水彩
  • 靜物畫:荷蘭畫家蒙德裡安-靜物美術作品欣賞
    彼埃·蒙德裡安早期靜物畫作品靜物美術作品一:百合花靜物美術作品二:菊花靜物美術作品三:兩朵菊花靜物美術作品四:花瓶裡的海葵靜物美術作品五:大麗花靜物美術作品六:水罐,水壺和籃子靜物美術作品七:籃子與蘋果靜物美術作品八:蘋果,圓形的罐子和盤子放在桌子上
  • 靜物|水彩/素描作畫步驟詳細解析
    51ART  靜物作畫步驟  水彩靜物作畫步驟  1、打鉛筆稿、確定構圖、鋪背景;  水彩畫打稿用B或2B鉛筆。鉛質太硬則會將畫紙劃出痕跡,反之,則會將畫紙弄糊搞髒,使塗得水彩汙髒,影響透明度。打鉛筆稿要準確、肯定,包括輪廓線投影和高光等都不能似是而非,以免到上色時猶豫不決。
  • 水彩靜物寫生的方法步驟
    水彩靜物寫生的方法步驟不同的畫家具體的著色方法是有區別的。這裡介紹的是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方法步驟。水彩工具性能決定著色順序大都是先畫明色,後畫暗色,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進行著色;同時,與水粉、油畫一樣,要從整體到局部。為什麼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著色呢?
  • 油畫靜物:花園椅子上的水果盤-高更|美術作品
    美術作品繪製材質:油畫靜物(水果靜物、果盤、蘋果) – 布面油畫02貓與靜物>美術作品:貓與靜物_Still Life with Cats-保羅·高更貓與靜物美術作品名稱:貓與靜物美術作品:果盤與水果靜物_Still Life with Fruit Plate-保羅·高更果盤與水果靜物美術作品名稱
  • 王希柱等五位畫家作品入選黑龍江省第九屆水彩畫作品雙年展
    11月23日,黑龍江省第九屆水彩畫作品雙年展在哈爾濱紅場美術館成功舉辦。展覽由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辦,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承辦,共徵集作品400餘件,作品代表了我省近期水彩畫創作的整體面貌。
  • 看英國水彩畫家描畫的水彩作品,可嘆100年前和100年後的自然風光
    ◆分享一波水彩風景畫的作品,這組風景作品來自於英國的藝術家Margaret Merry ,他的水彩畫同藝術家本人一樣,都被許多人所熱愛,被許多熱愛水彩藝術的人所追捧。Margaret Merry擅長繪畫風景水彩的畫面,在色彩的繪畫配色構圖上都具有很強的通透感和明亮的質感。
  • 清麗靜謐,超美的風景水彩!
    中國最大的水彩藝術平臺·最受歡迎水彩圖文公號點擊題目上方藍字關注 中國水彩
  • 「水木年華」 翔子一斌曉茹水彩作品展
    水木年華翔子·一斌·曉茹水彩聯展前言水彩是繪畫中的女皇。古早,在埃及尼羅河沿岸人們用一種叫做紙莎草的纖維質植物製成紙來寫字作畫。這時光在走,到了歐洲,水彩逐漸成為僅次油畫的貴族畫種。人們被其透明和半透明的魅力誘惑。民國時,水彩跟隨羅曼蒂克的藝術留學生們來到中國。逐漸成長。百年後。西安。翔子、一斌、曉茹,三個和水彩戀愛的人,展出他們和水彩相伴的《水木年華》。三個畫者,三種關於水彩的思考和呈現。相同點都具有水木清華般的情懷。也可以說,這是關於水彩的三場夢,在同一展場登場。
  • 【收藏快報】2021年重點推薦書法名家——趙雲龍
    藝術家簡介: 趙雲龍,男,1956年生,字旨藏,齋號靜雲堂,本科學歷,祖籍山東,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遼瀋名家講壇特聘教授
  • 逼真誘人的葡萄水彩繪畫
    劉文甫靜物葡萄水彩繪畫作品 : 劉文甫,又名劉文圃,1938年生於河北辛集市。
  • 佛山市首屆水彩粉畫作品展開展
    佛山日報記者黎紅玲報導:水彩粉畫正從原來的「邊緣」畫種,變身為佛山畫壇又一張亮麗的美術名片。11月14日上午,佛山市首屆水彩粉畫作品展在順德北滘文化中心展覽館開展,100餘幅水彩粉畫作品,展現了佛山近年來水彩粉畫方面的成就。
  • 油畫、中國畫、水彩作品欣賞
    >《風景寫生》油畫 符國平《家鄉之秋》油畫 70x90cm 劉鵬雲《春雨》油畫 60x60cm 王林《村口石橋》油畫 60x60cm 王林《葡萄》丙烯 直徑40cm 李磊《靜物孫震生絲綢染料山水畫《碧水漁舟》55x60cm 高作慶絲綢染料山水畫《山鄉》55x60cm 高作慶絲綢染料山水畫《山景如夢》80x80cm 高作慶《葉思青竹花似桃》中國畫 周玉良《清明歌會》水彩畫
  • 塞尚《靜物蘋果籃子》_靜物油畫名畫作品賞析
    塞尚《靜物蘋果籃子》靜物油畫名畫作品賞析整理編緝_《大眾美術網》 文章來源
  • 《靜物坊第一季-素描靜物照片》海量照片與素描作品同步欣賞
    素描作品出自-畫中話2017新書-素描靜物之《精微2》      素描作品出自-畫中話2017新書-素描靜物之《構造》    素描作品出自-畫中話2017新書-素描靜物之《境界》    素描作品出自-畫中話2017新書-素描靜物之《境界》
  • 肉嘟嘟的圓臉,14幅夏日裡的可愛小女孩水彩頭像插畫作品賞析!
    ●插畫師阿酉糖繪畫了一組可愛的小女孩水彩頭像,給這個即將結束的夏天帶來一絲絲清涼。每一個小女孩的表現都是肉嘟嘟的小圓臉,帶有一絲絲紅潤,整體感覺可愛又漂亮,是超級治癒系的插畫作品。從情感的表達到繪畫技法的描繪都是集齊色彩與繪畫技巧於一身的插畫。
  • 油畫靜物大師,莫蘭迪
    莫蘭迪既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也對此後各種流派的大膽探索有著強烈共鳴。通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莫蘭迪專注於靜物的探索,畫面給人一種平和、寧靜且耐人尋味的感覺。他的色彩關係的處理更是做到了極致,色彩的微妙變化,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他最初崇尚印象主義,對塞尚的靜物和風景畫很感興趣,也追尋過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