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玉石中的和田玉為例,根據12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版國標《和田玉 鑑定與分類》(GB/T 38821—2020),和田玉具體分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黃玉、糖玉和翠青玉八個大類,不管和田玉的顏色深了淺了,總歸是跑不出這幾個大類。但這種按顏色分類的標準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在中國玉石的歷史上還有綠玉、菜玉、甘青玉、黑玉等諸如此類的類別名稱,這指的都是什麼樣的玉石呢?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
玉石會有綠玉、菜玉這樣的類別,還要從明代對於玉石的分類和態度說起。元末明初收藏家曹昭撰有《格古要論》,剖析和鑑賞了各種古物,為存世最早的文物鑑定專著,後人對此書還有增補。書中有云:「玉出西域于闐國,有五色,利刀刮不動,溫潤而澤,摸之靈泉,應手而生。凡看器物白色為上,黃色、碧色亦貴,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若有瑕玷、皵動、夾石及色不正欠溫潤者價低。」從大概意思上看,和現代人玩玉的觀念差不多,玉質以溫潤細膩為佳,以白玉為上品,雕工好的也不錯,有瑕疵和欠缺油潤度的價值就要低一些。
清代 | 白玉柿形盒
明代人還依玉材的不同顏色而予以不同的名稱,分別為「白玉」、「黃玉」、「碧玉」、「黑玉」、「赤玉」、「綠玉」、「甘青玉」、「菜玉」。《格古要論·珍寶論》有云:「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貴,但冷色(即飯湯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其色如酥」是說玉的色澤如同凝固的酥油。「雪花」是指玉內微有瑕,如同田黃石中的蘿蔔糠一般。
明代 | 玉瓜形水盂
「黃玉如慄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焦黃色者次之」。優質的黃玉作品多見於清代製造,玉色如慄,微透明。故宮收藏有一批宋到明初時期的黃玉獸及牲畜,玉質黃綠,透明度差,其上多有紅絲狀沁色,應是黃玉中的次玉。
清代 | 黃玉螭紋鼻煙壺
「碧玉,其色青如藍靛者為貴,或有細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蓋碧,今深青色」。明代人所謂的「碧玉」,即青玉中色暗者,顏色比墨玉淡。
明早中期 | 玉荔枝紋盒
「黑玉,其色黑如漆,又謂之墨玉,價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紅如雞冠者好,人間少見」。黑玉,是指玉質本為黑色;赤玉是指玉質為紅色,但這樣材質的明代作品不僅目前尚未發現,現代也是極為罕見。
大溪文化 | 玉人面紋佩
「綠玉,深綠色者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飯糝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帶黃」。綠色玉與淡青色玉,在玉中佔的比例極大,綠色之中有如飯糝一樣的結構,近似於漢代所用的水蒼玉(一種雜有斑紋的深青色的玉石。古時用作官員的佩玉)。據今考證,綠玉應是出於和田、瑪納斯兩地,這兩地確有深綠色、墨綠色、淡綠色及內含米粒狀黑點的玉石。
清代 | 綠玉雕花簪
「菜玉,非青非綠如菜葉,此玉色之最低者」。菜玉的顏色應是蔬菜未成熟之前或採摘後幹老的泛黃的色調,也就是青中泛淺黃綠色的玉。在明代玉器中,僅有個別的綠玉作品,而大部分綠玉及菜玉作品,都是清代以後製造的。綠玉、菜玉之流,不僅是對玉石顏色的說明,也兼帶對玉質的評價,尤其是「菜玉」,和其他上品相比,確實是「玉如菜色」,十分形象了。
清乾隆款 | 菜玉光素撇口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