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津流齒頰,核細肌豐溫。」
翻譯成現代漢語
大概就是
一口枇杷,甜過初戀!
汁水四溢 肉質細膩
回味無窮
從嘴裡甜到心裡
是初夏的味道啊
在許多上了點年紀的人的記憶中,老宅屋前屋後都種著枇杷,隨手一摘都是甜果。其實這個習慣,是從千百年前養成的。
古代人做什麼都講究個吉祥,在庭院中栽棵樹也有「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的說法。所以,如果古代人喜歡在庭院中栽枇杷,那就說明,枇杷在古代人的眼中,算是一種吉祥之樹。宋人寇宗奭在其《本草衍義》中云:「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原本是古波斯一帶的樂器,中原本無,其至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方始隨商人傳來,說明這種水果的方為人知,當在琵琶成名之後。漢人劉歆的《西京雜記》中記述到:「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方果異樹,有枇杷十株。」便是最早的記述。因為獨特的金黃色澤,古代學者將枇杷描述為「碧玉樹葉,金鑰匙丸」,並將香甜柔軟的枇杷果實比作金鑰匙丸。因此,枇杷是財富和家庭財富的象徵。此外,枇杷果實含有一至幾個硬核,也象徵著兒童的興旺、健康和長壽。總之,枇杷以其優良的品質、獨特的風味、稀缺的數量和珍貴的品質享譽世界數千年。自唐宋以來,枇杷一直被視為高貴、美麗、吉祥、財富和永恆的象徵,成為皇家貴族珍貴的「貢品」。到了宋代,枇杷是媽祖宮廟中最高規格的供品——「百果宴」中重要的一員。枇杷渾身是寶,香甜解渴,清肺止咳,外形是世間最完美的渾圓。它因果皮金黃而被稱為「金丸」,預示天地五行,有霞光普照之意。因此,枇杷作為一種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園林植物,在文人的眼裡,不僅是為了四季的多姿多彩,更是為了美麗的木質魅力,以及松、梅、竹的高貴品格。因此,在一些古典園林中,枇杷是必不可少的。枇杷除了味美,形色俱美,自古而來,它成了文人詩話吟詠的題材。明成化年間,著名畫家沈周《詠枇杷》詩云:「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溼露溥溥。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餳漿沁齒寒。」清代名士尤侗枇杷時節到東山紀革村遊覽,做《枇杷》詩曰:「摘得東山紀革頭,金丸滿案玉膏流。唐宮荔子誇無賽,恨不江南一騎收。」字裡句間洋溢著的讚美之情,足以讓人饞涎欲滴了。枇杷不僅入詩,也是畫家筆下的好題材。宋代趙佶的《枇杷山鳥圖》圖中枇杷果實纍纍,枝葉繁盛,一山雀棲於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生動。大畫家虛谷畫有《枇杷立軸》,任伯年畫有《枇杷錦雞》、《枇杷小鳥》,吳昌碩畫有《枇杷鳳仙》等。國畫大師徐悲鴻曾為友人在扇面上畫了一幅枇杷圖,畫面上枇杷數粒,果葉相間,錯落有致,並題詩云:「朋友定購香賓票,中得頭標買枇杷。」對枇杷的喜愛躍然於畫裡詩間。齊白石畫枇杷,以藤黃色畫果實,以濃淡墨畫葉子,他曾在一幅《枇杷》畫上題詩:「果黃欲作黃金換,人笑黃金不是真。」詩情畫意,盎然成趣。古人喜歡枇杷入畫,有一定道理,枇杷樹形奔放,樹葉豪爽,枝幹古樸,果味獨特,代表著一種大氣、大度、大義的人生態度。另外,枇杷入畫雖多,但作為瓷器紋樣並不多見,大抵因為象徵富貴的紋樣多以牡丹芙蓉等代替。儘管枇杷紋瓷器罕見,也仍可在遼代彩繪陶瓷器、明代龍泉窯青瓷器與宣德青花器上皆見枇杷紋案,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龍泉窯青瓷劃花枇杷執壺,其器腹兩面的四出菱花式開光內皆飾劃花枇杷樹圖案,枝繁葉茂、果實纍纍,望之如置身滿庭翠色碩果之中。且在明宣德青花折枝瑞果紋瓷器中,折枝枇杷多與象徵長壽及多子的桃實、石榴、柿子、荔枝等並列而飾,對美好生活與吉祥祝福的象徵作用不言而喻。清18世紀流行的三多紋即從明代折枝祥花瑞果紋發展而來,其中雍正皇帝對宋代文人美學的推崇又深刻影響了雍正朝瓷器的紋樣特點,德國NAGEL拍賣行2019年6月拍的清雍正宮廷青花折枝瑞果紋瓶即為一例。長壽多子乃至富貴昌盛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尋常的美好祝願,但此瓶將宋代備受文人讚譽的「金丸」之果作為君子氣度與富貴昌盛的象徵與桃實、石榴並列,無疑為尋常所見平添了高雅的文人審美趣味,可謂於平凡之處見脫俗之氣、於富貴繁華中透清靈之美。zuitaoci@qq.com 或主編微信 zui-tao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