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推介#
在18 世紀的英國,有兩位著名的肖像畫大師,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雖然藝術風格有所不同,卻共同將英國的肖像畫藝術推向了頂峰;他們一個推崇典雅、理性的古典藝術,一個追求風格自由、唯美淳樸的自然氣質;他們在藝術上各執己見,卻又惺惺相惜,在相互較勁中催生出了不少傳世精品畫作。他們就是喬舒亞·雷諾茲爵士和託馬斯·庚斯博羅院士。
喬舒亞.雷諾茲 (Joshua Reynolds,1723~1792),英國18世紀著名的學院派歷史肖像畫家。
託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年),英國18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肖像畫家。(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向大家推介了庚斯博羅,歡迎閱讀)
喬舒亞·雷諾茲自幼喜歡繪畫,早年曾遊學義大利,精心研究文藝復興大師們的繪畫技法,對古典藝術崇拜有加,視其為真正的典範。他在肖像畫創作中,創建了一種「宏偉風格」,本質上就是古典主義在英國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和發展。
1767年, 雷諾茲在國王喬治三世的贊助下,創辦了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繼續推行他的藝術理念,倡導藝術家及學生們努力追求莊嚴與崇高的題材。
雷諾茲和庚斯博羅的繪畫風格到底有何不同,我們通過他們繪畫的同一題材《薩拉·西頓夫人像》來看一下:
雷諾茲的《裝扮成悲劇女神的西頓夫人像》(左圖) 完成於 1784年 ,畫中的夫人膚色潔白,身著莊重的長袍,端坐在寶座上。她雙眉微顰,微微轉頭仰頭,正在凝神遐思,背景中伴有神話中的人物隱現,整個畫面就像一幕古典正劇的特寫一樣。
而庚斯博羅的《薩拉·西頓夫人像》(右圖) 完成於 1785年,只比雷諾茲的晚了一年。畫中的夫人身著鮮豔的藍條綢衣,搭著時髦的皮毛披肩,輕鬆自然地側坐著,顯得生氣勃勃。
而對於這兩幅畫,西頓夫人本人更喜歡庚斯博羅畫的這張畫像。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繪畫風格上,雷諾茲的作品顯得更莊重,並具有歷史畫性質 。而庚斯博羅則風格自由,不為古典藝術所束縛。
實際上雷諾茲開始時就是專攻歷史畫的,可現實的情況使他無法以此謀生,他只得用大部分精力繪製社會需要的肖像畫。這一點與庚斯博羅的境遇是相同的,庚斯博羅開始時是一位風景畫家。
總的來看,在肖像畫方面,庚斯博羅比雷諾茲的成就更突出。但是在藝術理論方面,庚斯博羅就要遜色了,他畢竟是自學成才,理論修養在所難免的稍差一些。而雷諾茲小時候就已經讀過《畫論》、《畫理》兩部著名的理論著作,又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身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院長的他,於1769-1790 年間陸續在學院發表了十五次演講,闡述他的整個宏偉風格理論。
就這樣,兩位大師較上了勁!
比如,雷諾茲曾在學院講課時告誡學生:不能以藍色作為一幅畫的主基調,如果一幅畫中有大面積的藍色,那這幅畫肯定不會好看。
庚斯博羅知道後,就向藝術權威發起了挑戰,畫了這幅著名的《藍衣少年》:
這幅畫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這活潑、跳躍的藍色綢緞,這變幻莫測的衣紋、高光;這不落俗套的藍色調與含蓄、變換豐富的黃灰、藍灰、綠灰、紅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諧對比。
庚斯博羅可謂是出奇制勝了!他的肖像畫中經常出現以藍色為主,這也體現了他傑出的繪畫才能以及與之相應的色彩修養和色彩技巧。
也許是看到了庚斯博羅在肖像畫上的優點,從1781年之後,雷諾茲的繪畫風格中也融入了自身的感覺和熱情。
這樣看來,只是所追求的藝術風格不同才使得這兩位肖像畫大師產生了一些分歧,其實他們相互之間還是非常欣賞的。庚斯博羅在晚年時表達了對雷諾茲的敬意,也請求了他的原諒。而雷諾茲在第14次皇家美術學院的講演時,充分肯定了庚斯博羅的藝術成就,稱讚庚斯勃羅為「復活英國畫派的奠基者之一」。而此時,庚斯勃羅已經去世了。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