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是北京大學法學院三年級學生,與同校師兄牟某某戀愛。牟某某當過校學生會分管文體活動的副主席,包麗當時任文藝部部長。
戀愛過程中,牟某某一再強調女孩的第一次很重要,對於包麗有過戀愛經歷、不是處女耿耿於懷,並且把這種價值觀強加給包麗,以此打擊包麗的自信。
在心理學領域,當一方想對另一方實施精神控制,通常會抓住對方行為的微小過失(甚至無中生有),不斷施加壓力,以達到摧毀對方意志與自信的目的。
包麗母親與同學公布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牟某某多次跟包麗強調自己在處女問題上所受到的傷害——
「我不想當一個可憐鬼」;「我不想當一個接盤的人」;
「你的那份清純和好奇,都已經被別人佔去了,我這裡什麼都不剩」;「你把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了另一個人」;
「我就是一個佔有欲很強的人,我不想有人動我的女孩,過去,現在,將來」。
包麗一開始還能自信地回應牟某某:我說過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
然而,在「你有罪」這個聲音不斷、反覆的洗腦下,包麗開始覺得自己配不上牟某某了。
隨著戀愛關係深入,兩人似乎進入了一場瘋狂的遊戲。在包麗手機裡,牟某某的備註名為「主人」。
牟某某提出讓包麗在身上紋「牟某某的狗」,並且要錄下紋身過程給他看;還提出讓包麗先懷孕再流產把病歷交給自己;要求包麗做絕育手術,把切下來的輸卵管帶回來交給自己;拍裸照,如果包麗離開,他就發到網上。
包麗想分手,牟某某以死威脅,自稱服安眠藥去醫院洗了胃,有網友扒出來,他發給包麗的洗胃證明可能是假的。
在這種反覆糾纏中,包麗開始呈現明顯的低自尊、低自信人格。對牟某某說:「我想讓你遠離我這種垃圾,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在北大遇到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
微信聊天記錄只能為我們呈現有限的細節,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在一年多的戀愛關係裡,包麗經歷了什麼。
我們只知道,一名中國最高學府的女生、校學生會文藝部長、很多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被一場戀愛,摧毀了。
以上微信截圖與基本事實,來自於南方周末的報導《不寒而慄的愛情》以及包麗同學所寫《我是包麗的朋友,真相遠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如果僅僅出於獵奇來寫這件事,羊哥覺得意義不大,也是對包麗以及家人、朋友的不敬,媒體發聲的意義在於:不要讓更多的女孩受害。
在包麗事件裡,首先讓我痛心的是,可能很多姑娘缺乏一個基本常識,那就是任何男人跟你討論「你為什麼不是處女」、「你不是處女,我很受傷」這樣的問題,你唯一應該做的,是讓他立刻滾犢子。
這是底線問題,與家暴、出軌一樣,只有0次與100次的區別,暴露的是男人腐臭的靈魂與落後的兩性觀,沒有額外豁免權。
我們永遠都在教育女孩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當保護被過分強調,就形成了一種隱形的歧視:讓那些自認為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女孩,覺得有罪。
所以我非常反感籠統地對女孩說,你要保護好自己。社會、家長、學校,應該傳達給女孩的正確兩性觀,要豐富、立體,充分尊重女孩自我的獨立與選擇。
我簡單列幾點,是我決定告訴女兒的,大家可以參考。
你的身體,應該自己作主。
自我保護不是什麼都不敢做,而是果斷、勇敢的行動。從了解安全套使用知識到如何識別哪些是愛,哪些是控制,都是保護自己。
親密經歷是你最重要的隱私,他人無權打聽,無論是誰,包括父母。
親密關係裡的尊重,比愛重要100倍。你可能困惑於到底什麼是愛,但一定能感受到什麼是尊重,避開渣男最好的辦法,是永遠選擇與尊重你的人在一起。
在女孩的生命裡,根本不存在處女與非處女這樣的劃分。你就是你,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是一個好女孩。
我不想讓「處女」,為這篇文章吸引眼球,但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大篇幅討論這個問題?
因為這方面的教育,我們缺失太多。從包麗的個案來看,關於處女這個問題的討論,是包麗發現問題、離開牟某某的黃金窗口。
錯過了這個黃金窗口,女孩的底線被一再突破,精神被一再摧毀,兩人的關係開始走向瘋狂。
牟某某接受媒體採訪,否認對包麗實施精神控制。但從包麗家人、朋友所述以及微信聊天記錄來看,無論有意無意,我傾向於認為包麗受到了gaslighting(心理虐待)。
Gaslighting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來源於1944年的電影《煤氣燈下》,電影裡,男主用洗腦的方法,擊垮了女主的意志。
Gaslighting,簡單來說,就是心理虐待、精神操控。在現實生活裡,這種控制遠遠比我們想像的普遍,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甚至有時候,施害方與受害方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病態。
判斷是否gaslighting,其實非常簡單。最普遍的表現就是:
永遠指責你、挑剔你、幹涉你,要求你為他、為愛情做出改變;
你在他面前做什麼都不對,你跟誰交往,他都不高興;
往往在生活中對你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你覺得他是真的愛你。
在照顧你的同時,一定會強調,你是個低能兒,你很笨,你什麼都做不好,只有他願意接納你。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段科普都會說,這很容易判斷啊,為啥還有那麼多姑娘被傷害?
很簡單,科普容易,治病很難。
首先,我們的文化裡有一種東西叫「病態美」。
「打是親,罵是愛,情到深處用腳踹」;「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用來誇人的。甚至很多父母,本身就是gaslighting高手,他們不斷打擊孩子的自信,所用的理由正是「我最愛你」。
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人,本身自我評價很低,很難正確判斷什麼是好的親密關係,什麼是精神控制與心理虐待。
其次,我們還有一種文化叫「虐戀」。
言情小說看多了,覺得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是愛。殺你、打你、毀你十八代祖宗,都是愛到無可自拔,愛到情真意切。好像心理正常的人,根本不配談戀愛似的。
說實話,我挺怕女兒以後看這種小說,所以我從小培養她看《藍色星球》、《舌尖上的中國》,《昆蟲記》,我想讓她知道,世界很大,王子只是你浩渺人生中的一粒沙、一滴水。第三,邊界意識缺乏,也造成了很多人無法判斷什麼是親密關係中的正當要求。
親密關係是兩個圓的交集,共同部分的最佳比例是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過二分之一,這個比例之外,你是你,我是我,才是健康的親密關係。
這種標準,同樣適用於成人與父母的關係。但很多時候,我們從原生家庭習得的親密關係就是令人窒息的佔有,沒有任何邊界意識。
如果一個女孩,被父母偷看過日記,很可能會覺得男朋友偷翻自己的手機是愛;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死死捆住、互相折磨,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通過這種方式尋找愛的安全感。
對於女孩來說,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警惕,就是聖母心。
我經常告誡女孩,要獨立,更要自利。不是錯字,就是自私自利的自利。談戀愛的時候,每天早晨都要問自己一句:今天,你變得更快樂了嗎?
如果沒有,是愛情不對;如果連續10天都沒有,警惕你是不是遇到了gaslighting。
願世間女孩,都對自己溫柔;願世間再無第二個包麗。
安息吧,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