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是一把雙刃劍
它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在全球耕地大面積減少的同時
大幅度提高了畝產量
但人們漸漸發現
它也引發了
土質惡化、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於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
而非化學基礎上的有機農業應運而生
幸好,還有一群堅持生態夢想
想要恢復青綠山水美景的農人們
在這條不平坦的道路上
且行且探索
12月2日。站在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兩山之間,腳下踩著經過一輪收割後殘留在田地裡的短短稻杆,放眼望去,300畝土地一片金燦燦。
在這個疫情之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泉珍農場剛剛迎來了它的第七個豐收季。
▲認真介紹
蔡華軍從地裡抓起一把土展示給記者看:「耕種了7年,改良了7年,現在的土質非常好,前任耕種者使用農藥化肥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了。」
2018年,泉珍農場的大米通過了廈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的檢測,392項農殘均為零。
消費者在慢慢成熟
以改良品種、大型農用機械、化學肥料、除草劑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在全球耕地大面積減少的同時,大幅度提高了畝產量。
但現代農業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漸漸發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量的同時,也引發了土質惡化、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於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而非化學基礎上的有機農業應運而生。
▲蔡華軍(左)和吳財情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曾在採訪中表示,10年後中國的有機農業規模將達到1億畝,引領農業新格局。
對此,7年來一直從事有機水稻種植的蔡華軍和吳財情深有體會:「最早南安就我們一家做有機種植,現在已經有好幾家了,說明市場在擴大,消費者也在慢慢成熟。」
▲農場辦公室
有機種植的基礎在於優良的土壤和乾淨的水質。之所以選擇良山村這片位於兩山之間的土地建設農場,他們的理由是:一周圍沒有工廠,二山上泉水豐富、水質良好,三離城市距離較近,交通便利。
努力實現生態自循環
在蔡華軍和吳財情看來,泉珍農場最大的特色是幾乎所有環節都自己完成。
無論是固體肥還是液體肥全部自製,只有很少的原料如花生渣、豆粕等還得從外面買,「未來準備都自己種植,在農場裡形成自循環,這樣更能保證酵素肥的質量。」
▲所有的肥料全部自製
▲生態愛好者麗潔經常帶著女兒到農場幫忙
對於如何恢復土壤,他們心中有數:「有些地方是拿錢給農戶去改良土壤,一畝多少錢,改良好了再開始種,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我們的經驗是用穴種法,挖一個洞,把自製的有機肥放進去,再放入種子,邊種邊養,整塊土地只需一、兩年就能慢慢恢復起來。」
如何解決蟲害,是農業的另一個難題。除了用自製生物酵素來驅蟲,他們還從臺灣的有機農場學了一招——給作物聽音樂。
漫步在農場裡,太陽能音樂播放器24小時不間斷播放輕柔的音樂。吳財情告訴記者:「利用聲波驅蟲,此外,還能增產,比沒放音樂的年份收成能增收15%呢。」
▲這堆穀殼將被用來製作生物酵素肥
經過多年耕耘,農場已在有機水稻種植上打下了紮實基礎,穩定的品質也得到消費者認可,但蔡華軍和吳財情顯然並不願止步於此。
在他們看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不意味著摒棄現代科技手段,而是在高度發達的科技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
農場技術指導孫慶紅告訴記者:「就算完全複製從前的種植方法,但現在的空氣土地水分都不一樣了,還是需要將現代化手段引入傳統農業。」
嘗試樸門種植
目前他們已經著手在農場裡設計一個小型的樸門系統。「樸門永續可以說是生態農業的最高形態。」蔡華軍告訴記者。
據說,這種以自然美學而非人類美學去設計的可持續生活系統是一個完全自循環的生態體系,讓農業生產獲得最大產出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和外部能源物質輸入。
▲偶遇一頭小牛
▲撿到兩枚剛從樹上掉落的檸檬
蔡華軍和吳財情都認為,有機農業並非復古和倒退,而是在現代科技下向傳統回歸。將高新技術與傳統相結合,對於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在他們的設想中,將在農場裡建設一個生物鏈再生循環工程,種植和養殖互為補充,並改變目前單一水稻種植的現狀,引入更多作物,在一個小範圍內儘可能實現生物多樣性。
最終,將泉珍農場打造成一個生態型的田園綜合體,以生態養殖為主,兼顧療養、休閒和自然教育。
文字 胡瑢 朱美芳
攝影 胡瑢
如果您是健康、有機生活的熱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