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關注軍事的時候不難發現,軍隊編制是相當嚴格的,同時也是國家在經歷了數次考量和實踐以後確立出來的最是和軍隊的一種部署。不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相當特殊的編制——將主力團縮編成「小團」。事實上這種選擇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在日軍的頻繁圍剿下,我國失去了很多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損失過半,八路軍的兵力也由40萬降至30萬。為了儘量保存八路軍的有生力量,我軍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包括這種縮編手段。
紅軍在建立之初其實並沒有書面上記錄的規模,實際上的紅軍部隊人數並沒有那麼多,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能夠迷惑敵軍,鼓勵更多的人參軍。隨著部隊正規化進程的推進,紅軍主力師獲得了極大的擴充,後來三大紅軍主力進行改編時,採用了「每師2旅4團」的丙種師編制。這次改編後紅軍更名為八路軍,全軍兵力共計4.6萬人,這一階段八路軍的連人數可達150人~180人,但是在作戰過程中我軍發現,這種編制由於我軍的營屬、團屬支援火器匱乏,很容易出現戰場指揮、調度上的失誤,戰術安排也會遭遇延遲。
因此在後來八路軍隊伍壯大以後,我軍將出徵時的「四四制」編制全部改成「三三制」。這種編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隊聯絡、調度的不及時及意外情況的突然發生。同時因為對戰鬥骨幹的調整使得部隊力量更加均衡,存活率升高。但是隨著日軍對八路軍的嚴厲打壓,高頻圍剿,這種規模的編制極其容易遭遇敵人的瘋狂打擊,為了儘量保存部隊的有生力量,挺過這一困難時期,我軍決定縮編,將部隊由大團變成小團。
這種小團的兵力只有700人左右,雖然人數上確實沒有先前主力團那麼多,但是為了保證戰鬥力這些小團的戰鬥力,給其下屬的排都配備了直射和曲射支援火力,這是一種創新性縮編方式,而在之後的實踐中我軍也確實通過這種「小團大連制」取得了多次勝利。因為在這種編制下,我軍的1個大連完全能夠和1個日軍小隊對戰,就算是遇上日本小隊偷襲,我軍的大連也有足夠的實力安然撤退。要是我軍直接將5個大連集結起來,組成一個「團」,完全可以在野戰中殲滅日軍的一個中隊,畢竟經過疊加以後的八路軍「小團」,兵力相當於4個日軍中隊,火力更是該中隊的1.7倍左右,這樣的優勢之下,八路軍怎麼不勝利呢?
我軍在長期作戰中,始終按照既有條件靈活應戰,在與日軍的斡旋中實事求是,為後期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