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我曾可以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的話讓我放棄了
如今的社會,要說我們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錢!
好像我們住在了被金錢圍繞的牢籠裡。
有人說:我們只有掙到很多的錢,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捍衛自己的權利。
是啊,這個社會讓我們的欲望逐漸增長,讓我們變得更加的現實。
現在有一句話非常的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很有人做到。
小白個人覺得真正能將這幾個字付諸實踐的,我覺得有一個人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白巖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想法,在我們年輕氣盛時,總覺得自己一身本領但沒處施展,3000塊月薪的安穩工資不是我們的歸處,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月入幾十萬。
而白巖松告訴你,這種想法其實是一個局,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局呢?
他在採訪中說:「我也可以在一個月內掙2000萬,那就是去當一把評委,但是我總是害怕,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
於是白巖松就放棄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這麼多錢。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白巖松在《道德經》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巖松坦言,這句話讓他尋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起來。
大自然的規律是天之道讓人有利而不讓人受害,而人之道就是,做吧,結果是什麼不用去爭。
反觀我們現在好多人,不以為意,先掙了一筆巨款,接著又掙了下一筆巨款;人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大,然後忘記初心,到了最後就會徹底劈叉。
而那些活得清楚的人,不管處於什麼洪流之中,總是能看清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不得不說,有些人他能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是說明他真的有常人難以做到的毅力和決心。「出於淤泥而不染」,真正能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白巖松就算其中一個。
點醒白巖松的生命之書
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道德經》拉了白巖松一把,讓他在亂世洪流中,依舊能保持自己的良知,堅定地做自己。
而之前白巖松在做客「烏鎮文化講堂」時,就曾說《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
他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了他與《道德經》結緣的故事。
白巖松在講堂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成名太早,對於我來說,不見得是件好事,其實對誰來說都不見得是件好事。」
白巖松坦言,自己到35、6的時候自己的困惑還有很多,而他的兩個困惑都因為《道德經》而受到啟發。
第一個問題是私和無私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讚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他說:"從《道德經》裡,我翻譯總結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豁然開朗。
一切不必去考慮,做你該做的事情,當你真無私了,你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自己獲取什麼,你可能就安全了,從外在的角度來說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獲得了某種解放。"
當你不考慮很多因素,回到規律,回到這件事該做什麼的本質上,這件事就靠譜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對滿的思考。水杯子滿了,你這個杯子就再也倒不進去任何東西了,怎麼辦?潑掉它!"也就是讓一切清零,回到事物的原點。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由此可見,《道德經》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一個多麼重要的角色,就好像一位老者,為他指明了前行的路。
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道:
「不讀《道德經》一書,專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道德經》讓白巖松能夠在人生中做到更好的取捨。白巖松常常感慨,到底是什麼樣的夕陽流水,能啟發出古人如此的智慧呢?老祖宗把經典都寫完了,我們還一邊撞南牆一邊去揣摩。
《道德經》,可以說是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即使在民族暫處落後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這樣高的智慧,我們就不會自卑;即使身處低谷,只要憑著書中思想,我們也終究會東山再起。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我很希望每個人,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長的人,都應該把這書好好讀讀。
這樣一本具有高境界的驚世之作,現在只要69元就可以帶回家,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解開心中的困惑,用開闊的眼光看世界。
喜歡的話趕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