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縫縫補補幾十年,安嶽這個手藝人,一縫就是一輩子
民間有諺「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對一個裁縫來說,有門好手藝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無論走到哪兒,憑這門手藝就能養家餬口。如今,裁縫手藝人越來越少,城區也只有零星的幾家老裁縫店還依舊堅守著。已經70歲的康師傅,是一位老裁縫,和他的妻子廖婆婆在西大街龍鼎鳳山外的小巷口擺了一個裁縫攤,這一擺就是十幾年。
-
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
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昏暗的燈光、鏽跡斑斑的補鞋機、黝黑髮亮的銼刀,這僅有數平方米的房間裡,仍然保存著八九十年代的裝飾韻味,時光仿佛未曾眷顧,這裡是老鞋匠謝師傅堅守11年的修鞋鋪。鞋鋪燈光映射的角落裡,一個傴僂的身軀正坐在20釐米高的板凳上,全神貫注地忙活手裡的工作。
-
廣發基金苗宇:做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手藝人
廣發基金策略投資部基金經理苗宇就是一個善於摒棄短期波動「噪音」、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型手藝人。他專注於挖掘具備進化能力和熵減能力、價值不斷增長的公司,與公司一起接受時間和市場的洗禮。管理基金5年多以來,他看好的消費股、醫藥持倉超過30個月,並獲得了出色的超額回報。
-
京山手藝人的堅守,溫暖冬天的不只是棉被!
在我們身邊,生活著很多手藝人,他們從未在城市裡消失。有的已經不再年輕,歷經歲月卻依舊堅守著這份,厚重而溫暖的傳統技藝。今天,就和小編一起,探尋京山這門傳統老手藝去了解一下「棉花手藝人」的故事。在京山河南街,有一位做棉被二十幾年的老手工藝人陳師傅。不大的棉被作坊裡製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溫暖厚實的棉被。陳師傅說,他棉被加工的手藝是從他父親手裡傳承下來的,兩代人的堅守,他們編織出的溫暖,也陪伴了無數京山人度過冬夜的夢鄉。
-
衢州3位手藝人的堅守與創新
困境中,有人依然堅守,有人嘗試創新,尋找突圍的路子。近日,記者採訪了我市三位傳統手藝傳承人。 杜夢生: 播下「希望的種子」 年過不惑的杜夢生,是「省級石雕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杜夢生自幼喜愛作畫,從16歲開始與雕刻結下不解之緣,已數不清有多少塊頑石,經其巧手雕鑿,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鳥獸、意境悠遠的山水、端莊靈動的佛像。
-
最後一代磨刀子、磨剪子的手藝人,堅守著即將失傳的手藝
今天在韋曲建材街上,發現一位扛著長條板凳磨刀子、磨剪子的手藝人。這位老師傅手中拿著一個大喇叭,邊走邊吆喝。磨刀子、磨剪子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在肩上扛著的條凳子上。看著簡陋並不起眼的工具,卻是師傅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
-
一樹花開兩地芳丨青雲譜「城南龍燈」在日本高松市交流展演
自發舉行舞龍活動2008年「城南龍燈」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有20%的「城南龍燈」銷往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2020年1月22日「城南龍燈」舞龍隊在日本颳起了一陣中國風~為進一步強化中日兩國人民友誼,2020年春節前夕,南昌市文化交流團一行15人在日本香川縣高松市參加了由中國駐大阪旅遊辦事處、日本四國華人華僑聯合會、高松市日中友好協會、香川縣中國留學生學友會、高松丸龜町商業街振興組合共同主辦的「歡樂春節in四國」文化交流活動(「四國」是日本的行政區劃概念,近代稱之為四國島)。
-
30年匠心堅守 浦江水晶行業有了首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工作室工作室現有主要成員有8人,授徒21人,負責人張福民從事水晶研發、設計和製造30年,現為中國日用玻璃協會理事、浙江省水晶製品協會副會長、浙江省級水晶玻璃工藝美術大師,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藝師,先後獲專利發明85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17項,外觀設計專利68項,並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玻璃設計創新大賽中獲獎。
-
陝西關中5旬修表匠,堅持37年成了最後手藝人,擔心無法傳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曾經的一些熱門行業也在慢慢消失,可就是有那麼一些人還在執著的堅守,特別是一些老行當裡的老手藝人,給我們留下了曾經的記憶和珍貴的資料。陝西省關中地區秦鎮的農村老街上有這麼一位姓楊的修表匠,就是個典型的代表,他堅守自己的職業37年,在他的人生中我們看到了手藝人在社會發展中的經歷辛苦與無奈,也看到了手藝人的執著和頑強。楊師父名叫楊軍社,今年55歲,他是陝西省長安區引鎮南留村人,18歲跟上父親學習修鐘錶,在秦鎮開了一家修表鋪子,眼睛上戴著特製的放大鏡一幹就是37年。
-
重慶銅梁中華龍燈藝術節驚豔開幕
1月2日晚7點30分,第二屆重慶銅梁中華龍燈藝術節正式亮燈開幕。中華龍燈會天天火龍匯等系列活動開幕式及亮燈儀式同期啟動。開幕式表演中,長達80米的夜光巨龍、鯉魚龍燈、板凳龍燈等各種龍燈輪輪翻上場,晚會熱鬧非凡,而久負盛名的銅梁火龍表演,將開幕式活動推向高潮。
-
重慶銅梁,玫瑰香裡的龍燈之鄉
在我的印象裡,銅梁就是滿天鐵花中光著膀子的幾十條大漢舞動著拉風的龍燈,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出來宣布一下存在感。除此以外,這個重慶主城西邊的小城都是隱形的。但如果認真打量它,觀感也許會有所不同。它是邱少雲的故鄉,亦是銅梁龍燈的故鄉。在撤縣劃區後經濟與生態建設上了快車道,正加速融入重慶大都市圈。
-
龍鳳旗袍閃耀浦江 國潮高定打造海派文化名片
遊船上,一場「申城之光」·龍鳳SHOW點亮浦江,以浦江為舞臺,兩岸璀璨夜景為幕布,龍鳳旗袍設計師新款在此次盛典上首秀,在傳統與現代的靈感碰撞中擦出創意火花,盡顯國潮高定的風情萬種。參觀者穿梭時光隧道,一步一景,從1936年龍鳳旗袍的誕生,到順應新時代創新改良的旗袍新款,海派旗袍的歷史變遷與光輝歲月盡收眼底,一場以「不一樣的潮,一樣的潮動」為主題的旗袍文化捲軸就此展開,從品牌歷史到非遺技藝,從國粹文化到都市創新,仿佛再次喚醒了不同年代的旗袍之美與摩登潮流。
-
【方志四川•散文】雷淑芳 ‖ 漢陽古鎮的手藝人
青神縣漢陽古鎮鐵匠鋪(圖片來源:夾江在線)楊永明今年53歲,從他給父親學會打鐵到現在,堅守這份職業已經30多年。楊永明原是漢陽鐵器社的一名職工,談起打鐵,言語之間仍有一份自豪。青神縣漢陽古鎮鐵匠鋪(圖片來源:清潭遊魚的博客)楊永明先後教過幾十個徒弟,可惜沒一個堅持下來。楊永明說,現在他的鐵匠鋪裡生意清淡,但他仍要堅持,直到他幹不動的那天。因為來找他的都是街坊鄰居,父老鄉親。
-
出發,拾味浦江!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舉行
11月26日,「出發,拾味浦江」 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在浙江浦江景瀾國際大酒店舉行。全省「百縣千碗美食遊」活動暨浦江文旅宣傳推廣季正式啟動。浦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距今萬年的「上山遺址」的發掘,更是證實了浦江作為世界稻作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這裡千百年來傳承下了許多飽含民間智慧的傳統小吃和美食。自浙江省「詩畫浙江·百縣千碗」旅遊美食推廣系列活動開展以來,浦江積極收集評選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融合當地人文歷史風貌的美味佳餚。
-
麗江手藝人忠義市場賣手工藍子22年……
編籃子的麗江手藝人 「我做這個手藝做了27年,我覺得如果完全放棄的話,對麗江人來說還是不太方便。在二三十年前,手藝人還很吃香。當時20多歲的劉叔跟著村子裡的人,慢慢摸索出了這門手藝。
-
手藝人一個對於00後很陌生的名詞,在農村卻代表著不一樣的地位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網購的發達,一把普通切菜的刀也就十幾塊到幾十塊。好一點的刀也不會讓外邊人隨便磨。磨刀人的生意隨之也越來越差,現在還在堅持的一般都要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慢慢的磨刀這門手藝也會隨著上一代手藝人的老去,退出歷史舞臺。
-
杭溫鐵路浦江段今日開工!浦江高鐵站像一塊水晶石一樣美麗……
據了解,杭溫鐵路二期自桐廬東站引出後向東南,經杭州市桐廬縣,金華市浦江縣、義烏市,引入義烏站杭溫場,全長59公裡,設計時速350公裡,全線設桐廬東、浦江、義烏3個車站,總投資94.8億元,工期3.5年。項目建成後,將打通浙江南北縱向鐵路通道,杭溫兩地車程將縮短至1小時左右,能有效推進杭州都市區、金義都市區和溫州都市區形成「1小時經濟圈」。
-
淮濱傳統年蠟手藝人張國甫:堅持手工制蠟46年
還有,我們家一直在老張這裡買,幾十年了從來沒斷過。」老趙口中的「老張」正是淮濱縣期思鎮人士張國甫,今年72歲了。他1974年開始製作手工蠟燭,至今已有46年的歷史。「以前家裡窮,為了維持生計專門跑到臨縣跟製作手工臘的手藝人學了這個手藝。大隊支書看我手藝不錯,就讓我帶著大隊的人一起學習製作手工臘。
-
戧刀、磨剪、修表、木工、篾活……仙桃這些老手藝人的堅守!
「文脈」連日來,本報記者冒著酷暑炎熱分赴全市各地輾轉街頭村落尋訪那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人真實記錄背後一個個充滿匠心溫情與生活智慧的故事◣葉家福,今年79歲,家住郭河鎮新河村二組,堅守傳統木工技藝60多年。
-
浦江為舞臺,璀璨燈光作背景,旗袍新款秀在全新遊船上演
以浦江為舞臺、兩岸璀璨夜景為幕布,一場「申城之光」·龍鳳SHOW點亮浦江。遊船上,龍鳳旗袍設計師新款首秀,在傳統與現代的靈感碰撞中擦出創意火花,盡顯國潮高定的風情萬種。參觀者穿梭時光隧道,一步一景,從1936年龍鳳旗袍的誕生,到順應新時代創新改良的旗袍新款,海派旗袍的歷史變遷與光輝歲月盡收眼底,一場以「不一樣的潮,一樣的潮動」為主題的旗袍文化捲軸就此展開,從品牌歷史到非遺技藝,從國粹文化到都市創新,仿佛再次喚醒了不同年代的旗袍之美與摩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