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疫情防控的工作群裡突然發入了語音,東營房社區的黨委書記馮春虹急切的聲音:「六營門路口人流量太大,請求支援……」。馮春虹說的六營門路口是正對著火箭院大門的家屬區出口。疫情發生以來,為了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東高地街道會同物業部門創造性的實施大社區封閉管理,將5個社區統籌管理,四通八達的大生活區內僅保留了3個路口保證出行。東營房社區認領負責的正是對著火箭院正門的萬源南路的路口(六營門)。隨著火箭院逐漸復產復工,人流車流迅速增加,特別是上下班的早高峰和晚尖峰時間段。人員擁堵既不安全,也容易耽誤「航天人」們上班。
隨後,馮春虹就在卡口的值守安排上動起了腦子:現在各社區防疫工作都很緊張,僅靠「加人」是不現實的。如何在人員力量有限的情況下提高檢查效率?馮春虹一邊值班觀察,一邊在路口模擬場景,反覆測試。最終她想到了辦法:把出入口分成上下道,分別由專人把守,製作提示牌,配合擴音器聲音提示,引導通過人員主動配合,自覺保持等候距離。她把想法和社區幹部、執勤的保安、街道下沉幹部一起反覆溝通後,大家迅速開展實施。一次、兩次、三次……不停地磨合和改進,終於看到人流、車流在這個路口緩緩通過。雖然車多、人多,即使是上下班的高峰期,秩序依然井然。
馮春虹所負責的東營房社區還有一個名字叫「桃源裡」,每棟樓上都張貼著桃源裡的名字。疫情發生以來,桃源裡也沒能成為世外桃源,馮春虹帶領著她的14名社區工作者,沒日沒夜的排查、隔離、服務、保障。服務內容和北京的其他社區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每天都是這些內容,但是必須責任心要強」馮春虹快人快語。但是擋不住她和工作人員們的腳步匆匆,走路恨不得都是小跑,疫情期間可都不是小事,可是哪個小事真的就是小事。風都暖和了,桃源裡的玉蘭花都含苞待放,春意盎然。往日熱鬧的小公園仍然是靜悄悄的,偶爾有行人經過也是匆匆來,匆匆過。「現在還不是放鬆的時候,我們得時刻提醒居民,再耐心等等,等等……」為了做到這點,馮春虹將派到社區的下沉幹部、街道幹部和社區工作者統籌使用,細化到網格、樓棟、觀察戶。每個幹部身上都有責任,包戶到人,負責到底。「基本上,每天我們都會走一遍,有居家隔離的一定會看了又看,每天3個電話必打一遍,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精神上給予安慰,在微信上會時時的鼓勵他們,發個笑臉或者表情等等,沒兩天大家相處的就像老朋友一樣,其實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時刻,讓我們這樣心連心。其實大家能夠平穩度過疫情的關鍵時刻才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平安是福啊!」
從三九的冰天雪地到現在的陽春三月,馮春虹在「疫線」上搭救過突發疾病的老人,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送醫送藥;服務保障居家隔離人員買米、買面、買菜、送餐,收發快遞。趕上訂單大的,甚至是大件,社區的工作人員就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送到家中,有時候累的大家都直不起腰來了,回來還互相調侃著,今天趕上大戶了;他們站崗在人流量最大的路口,不懼風雪嚴寒,春雨相伴,耐得住吐槽抱怨,馮春虹和她的戰友們始終一樣堅定的盡職盡責,毫不鬆勁兒:「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好「後院」,讓航天人更安心的科研攻關」,「疫情不結束,任務不挑揀」,「只要能守住社區的防線,再辛苦我們也值得!」
來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豐臺報》
作者 王盈雪
編輯製作 林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