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復古風又吹得厲害,尤其在穿衣打扮的領域。各位明星大咖們,幾乎天天輪番上陣復古穿搭,造型各異精彩不斷。街頭小巷的一些年輕人,身穿各式各樣的漢服。的確漢服在影視作品的宣傳下,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與追捧。然而在更加早期,大概是上個十年的時候,旗袍算是復古風時尚的寵兒。
說起旗袍,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裡面,尤其在中華服飾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華旗袍的起源和誕生,與及後來的發展也是比較耐人尋味的。這一期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被稱為「風情萬種」旗袍的起源與發展吧!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但是有關於旗袍的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旗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裡,成為最為絢爛的現象之一。
在現代人的印象裡面,大多數人對傳統旗袍的認知,就像下面這張圖片一樣。更有甚者覺得這個就是旗袍的「鼻祖」。其實不然,真正旗袍的起源,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年代太過於久遠,幾乎沒有記載的痕跡,無法查證了。最有力的說法就是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
▲旗袍名字的由來
據可靠的史料記載,旗袍前身其實始於清代,隨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並且設立了清軍中的紅、藍、黃、白四正旗。入關後又增添了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鑲旗,以此來區分、統馭所屬軍民,稱做「八旗」。八旗所屬臣民習慣身穿的都是長袍,屬於滿族的土著服裝,故此而得名為「旗袍」。這個也是目前比較有力的旗袍名字來源說法。
▲旗袍的前身 —— 清代旗裝
·清代旗裝的特點
清代的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設計,比較平面的裁縫,款式比較呆板。其中衣身寬鬆,色彩鮮豔複雜,用料等花色品種比較多樣。旗裝是大多數有權有勢的人基礎服裝,老百姓的日常服飾是比較普通的袍子為主。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當中,人們的思想是十分保守的。想要婦女們如現代人一般,外露曲線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點綴,其中袖口領口有精緻的刺繡是旗裝的一大特色。
·清末民初旗袍特點
旗袍寬大而平直,長袖的設計,不顯露形體。需要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十分繁瑣。不過到了民國初期,則開始使用色彩和裝飾簡單的設計款式,其中素色旗袍也慢慢被更多女性所接受。
▲民國時期 —— 旗袍的元年
有許多學者認為,真正的旗袍的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大概是民國時期。而在之前的旗袍,其實應該稱之為旗裝才對。所以上面提到的旗裝也順理成章成為旗袍的前身了。民國時期的旗袍,收腰的設計,表現體態和女性曲線。必須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這些大改變與現代的旗袍日趨相近。
上圖可以看出來,滿漢女子的服飾不斷地融合,並吸收了西洋服裝樣式。當初的旗袍樣式,袖口收緊,滾邊減窄,紋樣刺繡稍作簡略了些許,衣身也顯略短。其中比較明顯的大改動還有袖子部分,這個時期的旗袍出現大量的中袖款式。
1926年中華旗袍被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確立為國服。旗袍受到了宋慶齡、宋美齡、宋愛玲宋氏三姐妹的喜愛和推崇。圖為宋氏三姐妹三種袖子不一樣款式的旗袍。
到了20年代末之後,受西方裙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有了明顯的改變,旗袍變為收腰合體曲線式,展現了女性的凹凸體形特徵,具備了現代女裝的基本特徵和流行基礎。圖中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中袖旗袍比較流行。
▲20到40年代旗袍款式發展過程
為了讓大家比較方便直觀的了解旗袍發展,整個民國時期旗袍發展的變遷樣式。用一張比較直白的插圖來示意。其中30年代初的旗袍設計有了重大改變。40年代的旗袍樣式已經十分接近現代的款式了。
·海派旗袍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在二、三十年代期間,傳統旗袍受大量的西方禮服的影響,加入歐美裙裝設計元素,旗袍文化加入海派旗袍的發展方向。
▲旗袍發展頂峰時期
旗袍款式在進入三、四十年代後漸漸成熟。2011年的電影《金陵十三釵》,背景是1937年的中國南京。從戲裡的造型我們可以看出來,女性們穿的旗袍款式已經不是寬大的款式,不過還保留長袖。和上圖1932年出現的旗袍樣式幾乎一樣。這個時期的旗袍花色也比較多,五顏六色的刺繡,感覺很時尚。
旗袍的身長下擺依然是到達腳踝的位置,露腳和鞋子。開衩大概在膝蓋位置比較多。之後還出現一些短袖長款旗袍,腰部的收腰設計沒有十分的嚴格,還是稍微寬鬆了一些。
這個時期的旗袍造型,全世界的華人家喻戶曉,堪稱華人的經典之作,是旗袍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這時的旗袍採用高立領、吸腰、短袖、紐襻、斜襟、高開衩,還有袍子忽短忽長。
剪裁和造型借鑑了西方晚禮服裙裝的特點,使旗袍更加合身,展露女性玲瓏浮凸的優美體態。面料上,紗、縐、綢、緞、花呢、棉布等都在應用。上圖女子旗袍搭配高跟鞋,時髦又摩登。
旗袍的收腰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搭配低跟鞋,表現女性玲瓏浮凸的曼妙曲線。
1935年《良友》雜誌封面,記錄最具國際氣息和時尚敏銳感的上海。圖中女性身穿高領斜襟長旗袍,表情放鬆自然,神態或沉靜、或天真,氣質給人的感覺舒服愉悅。這時候海派旗袍也是在上海逐漸發展起來的。
▲旗袍發展的低迷期
在1949年解放前夕,旗袍其實已經相當普遍,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早已經成為城市婦女的日常便裝。但在新中國建立後,婦女穿衣服鄙棄穿紅戴綠,鄙棄小資情調,流行樸素的軍裝、列寧裝等。
隨著文革的出現,旗袍被作為傳統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看待,而遭受到迫害。從民國沿襲下來的旗袍文化承受到重大打擊,至此告別輝煌的歷史進入低迷時期。
▲六十年代的旗袍
其中50年代後,旗袍文化在大陸漸漸被冷落,旗袍在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嚴厲批判同時,被英國人殖民的香港,卻是另外一番不一樣的景象。
旗袍在內地雖然逐漸銷聲匿跡,但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地區依然存在。很多上海裁縫師從內地南移香港,香港因此成為旗袍最重要的保留地之一。
·香港海派旗袍
英文裡面旗袍叫cheongsam,是來自於粵語中的「長衫」的讀法,所以是外國人把粵語發音音譯過去,成了英語單詞,然而qi-pao就簡單一些了,是漢語拼音,是外國人根據普通話發音直接音譯過去的。
說到香港的海派旗袍,首先想到的是電影《花樣年華》。戲裡張曼玉穿的那二十幾套繡工精細風格不一的旗袍。把60年代香港小資女子的風姿演繹得淋漓盡致。迷人的眼睛,及臀海派旗袍將張曼玉的身材和姿色襯託得簡直完美。
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期的香港,小資們還是挺鍾愛優雅的海派旗袍的。無論是年輕女性還是成熟女性,都對海派旗袍鍾愛有加。
▲旗袍文化的回歸
旗袍文化在沉睡了三十年之後,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旗袍又再次重新走上歷史舞臺,雖然很難再有超越鼎盛時期的狀況出現。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旗袍的設計與材質有了飛躍式的發展,更加的華麗與精緻了許多。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讓沉睡了30年旗袍文化再次煥發生機。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復出,其中大力鼓勵傳統服飾文化的宣傳。使民族服裝既具有東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時裝的流行趨勢發展。
隨著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新的材料的發現與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旗袍已經完全融入了現代時尚服裝行列。近年來也受到眾多明星的追捧與喜愛。具有優雅、賢淑氣質的旗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得到了國際的公認。
▲小結
旗袍是我國的特色傳統服飾之一,在中華歷史裡面源遠流長。雖然旗袍文化在中國已有百來年歷史,也歷經了多個不同時代的變遷。旗袍也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服飾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後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為時尚的東方璀璨明珠。希望在將來旗袍繼續被更多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謝謝收看,歡迎關注分享留言哦!全平臺同名,我們會不定時更新的哦!聲明:文字原創,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