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您放心!這個地方不會堵了,雖沒有植入支架,卻更勝過支架……」12月28日一早,荊門二醫心血管內一科主任劉兵華例行查房時,拍著吳先生的肩膀說。
▲術後次日一早,劉兵華拍著吳先生的肩膀聊病情,大家一臉輕鬆。
至此,荊門二醫胸痛中心、心血管內科團隊成功運用藥物球囊擴張術為一例心臟小血管堵塞患者進行了介入治療,此項技術的開展在該院乃至荊門地區尚屬首例,標誌著荊門二醫在冠心病治療領域正式開啟「介入無植入」時代(無需植入支架,卻能解決血管狹窄問題)。「血管堵塞」,五旬男子飽受胸悶折磨55歲的吳先生一年前反覆出現胸悶症狀,「胸口就像堵了塊大石頭」,快走、爬樓後更明顯加重,休息會兒又能有所緩解。「雖說有高血壓病5年了,但一直堅持服藥(血壓控制情況一般),可最近不知怎麼的,只要活動時間長了就『堵得慌』」,12月26日,吳先生到荊門二醫明確診斷和進一步治療。心血管內科主任劉兵華根據吳先生的症狀及相關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結合其冠脈造影判斷為冠狀動脈中段分叉處狹窄80%以上。這就是吳先生一年來反覆胸悶的「元兇」,隨著病變狹窄處脂質斑塊的不斷形成,急性心肌梗死這顆「定時炸彈」也如影隨行。「病變冠狀動脈細小且為分叉病變,根據以往經驗植入支架後,支架內再狹窄或者血栓形成的機率較高。」劉兵華主任建議,先用切割球囊進行預擴張,做好鋪墊、支持,然後再使用目前的最新技術——藥物球囊(附帶有抑制血管內膜過度增生的藥物),再次抵達狹窄處,充分擴張並使藥物均勻的依附、分布在血管內膜上,這樣無需植入支架,同樣可解決其狹窄病變。這也是介入治療的新理念——介入無植入。
▲藥物球囊擴張、給藥
12月27日,劉兵華團隊在數位化造影系統引導下,應用切割球囊+藥物球囊對冠脈病變狹窄處兩次擴張、精準釋放藥物,為吳先生進行了荊門市首例「介入無植入」心臟血管介入治療。術後吳先生病變血管血流立即通暢、狀態良好,第二天下床活動時再無胸悶、胸口堵塞感等症狀,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術前、術中、術后冠脈造影
「隱形支架」,介入無植入擴張小血管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於傳統金屬支架「又愛又怕」。愛是因為在危急時刻心臟支架救了命;怕是因為傳統金屬支架是個異物,以後要長期橫亙在心臟上。特別是相對比較年輕的患者,更是不想過早使用傳統金屬支架。「當冠心病患者發生急性事件或冠狀動脈狹窄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症狀,這兩種情況下不得不選擇手術治療。」劉兵華介紹,在開展較多的內科介入治療中,主要有球囊擴張成型、金屬支架植入兩種。前者對狹窄血管進行擴張成型後撤出,但短期內有血管再狹窄和回縮等缺點;後者通過植入金屬網格對狹窄血管段的支撐,達到血流暢通的目的,但終歸會留下「異物」,且術後需持續服用1年左右的抗血小板藥,遠期也可能存在再狹窄及其他潛在風險。難道只能一輩子帶著支架,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劉兵華介紹,藥物球囊最初是支架後再狹窄患者的「補救辦法」,隨著近兩年的發展,將普通球囊與藥物洗脫技術相結合,通過表面塗抹藥物的特殊球囊在血管內擴張後,可將藥物以短暫的貼壁時間、均勻分布於血管壁上,從而做到不植入支架卻能解決患者血管狹窄問題,遠期血管通暢率與支架效果相當,業界稱之為「隱形支架」。「藥物球囊通過局部向冠狀動脈血管壁釋放抗增殖藥物,抑制血管內膜增生,減少內膜炎症反應,大大降低血栓的形成。它與傳統心臟支架植入術相比,可以極大降低心臟支架使用的臨床風險,術後患者服用抗凝藥物的時間也由12個月以上縮短到1至3個月。」劉兵華表示,與普通球囊、支架植入相比,藥物球囊既能達到「支架樣」效果,又能更為持久地保持血管的通暢,減少再狹窄及支架內血栓形成的發生。在減少治療強度,降低術後用藥出血風險的同時,血管內不留異物,保留血管條件,為患者的後續治療提供更多選擇。劉兵華提醒,對於金屬藥物洗脫支架內再狹窄、小血管狹窄病變、分叉病變等,金屬支架不宜再植入或小血管病變無法植入支架,分叉病變植入雙金屬支架術式複雜,術后冠脈內金屬絲多,術後支架內再狹窄或支架內血栓風險高,藥物球囊將是最優的治療方案,更適合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如胃潰瘍或有出血及腦出血病史等。對於恐懼心臟長久伴隨異物,且血管病變位置、條件等適合的患者,藥物球囊不矢為一種更好的選擇。目前藥物球囊治療的費用相對傳統支架介入治療費用要高,患者在選擇的時候還需要結合自身經濟狀況。(通訊員:張華 王言熙)【來源:直播荊門官方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