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城市入冬了嗎?
在中國最北部的黑龍江,有人用500塊冰蓋了一棟冰屋,在裡面切冰塊、吃火鍋,玩得不亦樂乎。
而在祖國西南的川藏地區,水還沒有結冰,一派秋日景象。
但是在2020年冬天,縱觀祖國河山,最美的風景一定是新疆雪地上的萬馬奔騰。
這段視頻讓人恍如置身快意恩仇的江湖之中,紅衣白雪,一人一騎,格外瀟灑。
比畫面更美的,是背後的故事。在雪地上策馬奔馳的紅衣女子,名叫賀嬌龍,她是新疆昭蘇縣的副縣長。為了宣傳當地的特色旅遊業,她特別策劃拍攝了這次雪地騎馬的視頻。
視頻爆火之後,賀嬌龍趕緊借勢宣傳,與其他網紅不同,她最大的願望是借著這一波流量,把昭蘇縣的特產和旅遊推銷出去,讓農民和牧民們早日致富。
像賀嬌龍一般想盡辦法助力扶貧事業的,還有四川理塘。
在丁真憑笑容走紅後,理塘文旅立刻趕在經紀公司和網紅公司之前,把丁真籤約為理塘縣的旅遊大使,藉助丁真紅出國界的帥氣,給理塘帶來一波宣傳。
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網紅路線」到底能給扶貧帶來怎樣的改變,也有人懷疑這不過是一場炒作,但是事實證明,僅僅一個丁真,就讓理塘的搜索熱度上升了620%,許多人都說想親眼去看看丁真家鄉的風景。
中國的扶貧工作總是如此,不放過任何可能,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機會,這樣的努力,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悄悄改變了7億多人的命運……
02
比爾蓋茨曾這樣評價:「中國扶貧是世界史上最驚人進步之一。」
這句話足以概括中國扶貧的成就,卻不能概括中國人在扶貧工作上做出的犧牲。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現在回看這幾十年的脫貧歷程,一切改變都是從修路開始的。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改變川藏地區與世隔絕的狀態,中國就開始修川藏公路。
當時勘探技術落後,在地質條件複雜的山區,只能靠人一步步地丈量,邊走邊尋找架橋的辦法。
一路上,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兩千多名工程兵因為修橋過程中的各種意外不幸犧牲。
在建設怒江橋時,一位戰士由於過度疲勞,不慎掉進了滿是混凝土的橋墩。他的戰友們想盡一切辦法,都沒能將他從混凝土中救出來,只好將他的遺體留在橋墩裡。
事後,幾位老兵哭著說,當時一個不小心就見人下去了,很快就看不見了,最後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後來他們努力尋找,卻始終沒辦法確定具體是哪一位戰友掉落下去。
他們在橋邊為修橋過程中犧牲的戰友們修了一座衣冠冢,每年都會去橋邊祭拜。
60多年以後,怒江橋拆除,旁邊建起了新橋,那根戰士犧牲的橋墩,卻被留在新橋的旁邊,作為一座永遠的紀念碑。
現在的中國,無論多麼荒涼偏遠的地區,都會有一條通往外界的路,讓人們可以走出去,也讓當地的特色產品可以運出去。
海浪動不動就超過20米的平潭海峽,有一座踏浪而起的大橋,讓老外們嘖嘖稱奇。
而在川滇黔的懸崖峭壁之間,有一座突破不可能的雞鳴三省大橋,連通了三地。
這些橋挑戰著人們的認知,刷新著建築史的記錄,也一次次把中國基建的數字提升起來。
截至2018年末,全國公路橋梁85.15萬座,總長達5568.59萬米,早已遠遠將其他國家甩開。
隨著交通順暢了,貿易就暢通了,出行的方式多了,賺錢的路子也就多了。
03
國外總有人質疑,像中國這樣發展迅速的國家,不過是犧牲環境換發展而已。
一切卻正好相反,中國在扶貧致富的道路上,從沒忘記保護環境,甚至無聲無息地將沙漠變為綠洲,讓沙塵暴消失。
在去年,美國NASA發布新聞,說在過去的20年間,世界綠化面積增加了5%。其中四分之一的成績,都是中國創造的。
其中最大的奇蹟,莫過於毛烏素沙漠變為綠洲。今年4月,陝西省林業局宣稱: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93.24%,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毛烏素,原意為「不好的水」,暗指這片土地水土流失嚴重,難以生存。
上世紀五十年代,榆林由於沙塵暴嚴重,很多人被迫逃荒離開,還留下順口溜: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
扶貧幹部到當地工作,前一夜辛辛苦苦種下的菜苗,第二天一場沙塵暴就連地皮捲走,當地人只能吃糠咽菜,過得苦不堪言。
從此,他們堅定了治沙的決心,若不治好沙,就無法改變當地人的貧困。
改變從不是一天兩天,一人兩人就能完成的。幾代人從爺爺到孫兒都在和沙漠作鬥爭,挖個坑播種,細沙馬上就把坑撫平;栽一畝樹苗,一陣狂風就把它們折斷。
他們四處學技術,在治沙中不斷戰勝各種天災,終於默默「消化了」沙子,把綠色奪回來了。
在治理沙塵暴方面,同樣是一批堅定不移的中國人,不眠不休地在生態破壞地區建好了三北防護林。
原本只有一棵樹的塞罕壩,黃沙漫天,毫無生機。
在高寒,高海拔,少雨,大風,沙化的條件下,三代造林人一輩輩接力,一次次實驗如何能養活落葉松,終於找到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讓樹苗成活的方法。
曾經的不毛之地,最終成了美麗的森林公園。
隨著環境的改善,治沙的地區開啟了新生活。藍天綠水的奇蹟,也吸引了無數遊人前來參觀。
從此,北方春天鋪天蓋地的沙塵暴也漸漸消失,成為了一代人兒時的回憶,隨之一起消失的,還有當地的荒漠與貧困。
04
中國人的扶貧之路,從不局限於基建和環境,扶貧最核心的奧義,就是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認真翻看這幾十年來同一個地方在扶貧前後的變遷,真讓人驚呼中國扶貧化腐朽為神奇,簡直就是奇蹟!
從破爛漏風的教室,到窗明几淨的校舍,孩子們讀書追夢的環境變了。
從泥濘不堪的村路,到平整寬闊的水泥路,鄉民們通向世界的腳步快了。
曾經搖搖欲墜的危房,變成了整齊有序的磚瓦房。
落後小村莊的困難人口,搬遷去了美麗富饒的新城鎮。
扶貧這件事,扶起一人不難,扶起一時不難,難的是讓整個中國都不再有人吃不飽、穿不暖,難的是讓整個中華民族就此斷了窮根,再不會返貧。
記得《輝煌中國》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中國若想讓人民永遠告別貧困,必須繼續向前走,不是要走一條追趕英美的路,而是要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過去,真正創造歷史,創造未來。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都將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與創造者。每一個為美好明天奮鬥的普通人,都在努力創造幸福的中國。
為中國扶貧點讚,為努力生活的自己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