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做個懂譜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正的孫子,王曠的兒子。王羲之在幼時就受到其堂伯父王導、王敦的喜愛,並與王承、王悅並稱為「王氏三少」。
關於王羲之的生卒年,最可信的是陶弘景的《真誥》所記載的王羲之生於太安二年(303),卒於昇平五年(361)。
東床快婿
王羲之的妻子是東晉武官太尉郗鑑的女兒,貌有貌相,當時郗鑑擇婿的時候,因考慮到與丞相王導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家中子弟又各個才貌俱佳,因此就命心腹管家攜帶重禮到王導丞相家選婿。
王家子弟聽說後,全都仔細打扮後出來相見,只有王羲之,在王府東跨院的書房裡坦腹仰臥,毫不在意。郗府管家見到後,回到了郗府稟報此事,郗鑑聽說後,大喜:「我要的就就是這樣的人」。於是馬不停蹄的去到王府,見到王羲之豁達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後人還稱之為「東床快婿」,一時傳為佳話。
形意結合、書法稱聖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高的成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等精研體式,心摹手追,光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和其子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羲之作為中國書法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作品能融通古今,達到形意結合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書法理論最大的特點是形意融合無間,字隨意形。
(1)書法應「通靈感悟」
王羲之論述最重意法,講究形意結合,以為「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如果不能體味其中之意,連書法之道都無從談論,更別說進行書法創作之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筆勢圖》:為一字須數體俱入,若作一紙,皆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筆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
王羲之主張書法前需「意在筆先」,有意才有書;書法時點畫之間皆有意,意存字間,又須字字意別。意包括了運思、結構和字法等關節。
(2)注重書法的整體美
王羲之認為書法創作應注重字的大小,整體布局,一點一畫失所,都有可能影響書法的整體效果。王羲之還主張通過反覆摹寫來達到書法藝術的整體美。
(3)書畫結合的傾向
王羲之多次運用繪畫的技巧來描繪渲染書法技巧和效果。王羲之不僅在單個字的寫法上體現出書畫結合的趨勢,還要求書法整體的創作也需突破方整,引人畫意。
王羲之書法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著稱。
才高識遠、美政抱負
王羲之經歷了西晉滅亡、晉室南遷和東晉立國等一系列社會巨變。其中還經歷了王敦起兵到失敗的全過程。南北對峙的社會現實、東晉政權的極弱無力、家族盛衰的巨大轉變,這些都對王羲之的政治理想有著強烈的影響。
王羲之起家秘書郎,主要掌管圖書經籍,鹹和九年參軍,之後歷任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等職位,後因仕途失志於永和十一年辭官歸隱。在王羲之為官的二十餘年中,王羲之以前賢為榜樣,強國濟世、體恤下民、舉薦賢才等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點。
在晉室南遷後,士族強佔田地,封山錮澤,致使廣大勞動者失去土地,貧困破產、淪為地主的佃客、部曲或奴僕。面對這一社會現狀,王羲之在《臨護軍教》一文中指出:今所在要在於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謹在公者,覆行諸營,家至人苦,暢吾乃心。其有老落篤癃,不堪從役,或有饑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區分處別,自當參詳其宜。
在提出公役均平的同時,還強調對於饑寒無以自給者、老弱病殘者要予以特殊的照顧,區別對待。
對於東晉政治存在的冗官冗員、監守自盜、軍事虛耗等時弊,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見。
《遺謝安書》:江左平日,揚州一良刺史便足統之,況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為法不一,牽制者眾,思簡而易從,便足以保守成業。
對於倉督監守自盜,耗盜官米,假公濟私,致使國力空乏之弊,王羲之主張政府應當嚴懲之,必要時「誅翦一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對於「生而不復舉養,鰥寡不敢妻娶」的社會慘況,王羲之提出使刑人充役以除罪的辦法來調和這一社會矛盾。
《遺謝安書》:謂自今諸死罪原輕者及五歲刑,可以充此,其減死者,可長充兵役,五歲者,可充雜工醫寺,皆令移其家以實都邑。都邑既實,是政之本,又可絕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復如初耳。今除罪而充雜役,盡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為重於殺戮,可以絕奸。刑名雖輕,懲肅實重,豈非適時之宜邪!
王羲之作為一個抱負之士,面對山河殘破,也希望通過北伐來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王羲之不贊成盲目舉兵北上,主張擴充朝廷實力之後再圖進取,認為「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東西齊舉,想克定有期也」,提出「審量彼我」後「萬全而後動」。
提出的興修漕運以解決千裡運糧的後顧之憂。
《遺謝安書》: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復催下,但當歲終考其殿最。長吏尤殿,命檻車送詣天台。三縣不舉,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極難之地。
在永和六年殷浩北伐失利後,還多次勸誡殷浩不應囿於以往的失敗,希望殷浩能思弘將來。還致書於支持殷浩北伐的會稽王司馬昱,陳述北伐之弊。
絕代的才華、分裂的國家、家族政治的急轉直下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下,王羲之的仕途之路異常坎坷,使得他不得不改變積極入仕的思想,並最終選擇歸隱山林。
王羲之不但是一個書法藝術大師,也是一位操勞國計、關注民生、勤奮務實的好官。
關注我,了解屬於你的姓氏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