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宸
春節將至,有華人的地方「年味兒」也開始漸漸濃鬱起來,春聯、福字、爆竹、燈籠,象徵吉祥喜慶的中國紅是千百年來不變的流行色。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種在傳統服飾基礎上融入西式立體裁剪設計的上衣——唐裝也登上了節慶的舞臺,並逐漸成為各種中國風、復古風、民族風場景下人們對服飾的不二選擇。那麼,唐裝因何得名?在設計風格上有哪些典型特徵?唐裝身上所承載的濃鬱中國風又從何而來呢?
來自他稱的唐裝
是的,唐裝名稱的由來與歷史上被人交口稱讚的唐朝有一定的關係。清代著名的詞人納蘭性德曾經在自己的筆記《淥水亭雜識》中記載:「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裡矣。」「唐」成為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用唐裝指代「中式服裝」的習慣也與海外華人有關,「主要是指被海外認知的『中式服裝』或泛指中國人的裝束」。如果從民族構建的邊緣理論角度去看,中式服裝這種「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應該與海外華人藉助服飾這一符號體系對外劃定族群邊界、對內強化族群認同的思想動向有關。
唐裝與清代馬褂
國內第一股強勁的「唐裝風」起自於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三個月後的春節,以大紅、寶藍為主色調的唐裝風潮席捲了華夏。服裝界曾對唐裝的款式結構有過如下歸納:「唐裝其實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
當我們試圖還原現代唐裝設計者的初衷,或重新審視原創者對它的定位時,應該不難發現民族服裝背後深刻的國際化形象塑造需求,大概也正因如此,脫胎於清代滿族服飾的唐裝在國內激起了另一股民族服飾的討論、爭議和構建思潮。誠如周星教授所言,「『唐裝』或『新唐裝』的討論,對於直接從清末的服裝文化遺產汲取資源持肯定的態度,有關論說對於服裝文化的滿漢融合也持寬容和欣賞的態度,而有關『漢服』的一些討論,則是將其原型追溯到秦漢甚至先秦時代,有關的論說很是在意文化和族群的『古老性』(某種程度的『復古』傾向)與(漢文化的)『純粹性』。」
那麼,現代的唐裝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行服與馬褂
清代滿族服飾按照穿用的場合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禮服、行服和常服等幾類。其中,行服是最具騎射元素的服飾,它直接來源於滿族在關外的遊獵生活。一套完整的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袍、行服褂和行裳等等,主要是出於騎射方便的考量而設。具體穿戴的方式為內穿行服袍、腰間系行服帶、外罩行服褂、下系行服裳。對於帝王和各級官員而言,行服主要穿用於外出巡視、謁陵祭祖、行圍打獵、徵討戰備等場合。另清代紫光閣元勳畫像中,很多武將都是以「行服+行服冠」的形象出現,似乎可以將行服理解為軍中日常的「制服」,文職官員在隨駕外出、異地出差時也可以將行服與官帽配搭作為官服穿用。
紫光閣功臣像兩幅
就行服袍而言,其基本式樣為圓領、右衽、大襟,窄袖、馬蹄袖口,四開裾,長度一般到膝蓋上下,較普通袍服短1/10,前面右側衣裾的外層較其他衣裾短一尺,用三顆紐襻和下層開裾相連,為此行服袍也叫「缺襟袍」。至於這種設計是如何便於騎射的,目下最流行的說法是在騎馬時解開紐襻以使得活動方便,還有一說是缺襟袍的補襟在騎馬時卸下,以免衣襟隨風亂舞影響行動,不騎馬時再連綴為一個整體。可惜在清代流傳下來的描繪狩獵或徵戰情景的繪畫中,似乎並沒有十分刻意的描摹這一細節,因此也只能暫時存疑不論。
而所謂的行服褂,就是現代唐裝的雛形——馬褂(olbo)。根據《御製清文鑑》的解釋,馬褂是「bigan de eture foholon kurume」,即「於野外穿的短褂」。馬褂在清代最初是作為軍服使用的,「國初,惟營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為此服者,眾以為奇。甚有為俚句嘲之者。雍正時,服者漸眾,後則無人不服,遊行街市,應接賓客,不煩更衣矣」。作為軍服出現的馬褂基本式樣為圓領、對襟、平袖,袖長及肘、衣長到臍,門襟上有五顆紐襻,材質則有單、夾、皮、棉等等,不一而論。據清人筆記記載,乾隆年間,因傅恆在金川得勝還朝,軍士穿著的馬褂被命名為「得勝褂」,「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矣」。
隨著馬褂在民間的普及,又逐漸演變出現琵琶襟、大襟等樣式,袖子和衣身的長度也發生了變化。平民穿用的馬褂袖口收窄,衣服長度也延長到腰間,世人多稱之為「臥龍袋」或「額倫代」、「鵝翎代」等。但總體而言,對襟馬褂的半禮服性質始終未變,清末時,內穿長袍或長衫、外套黑色暗花紋對襟馬褂儼然已經是社會主流的「正裝」裝束。民國元年(1911),北洋政府在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的《服制條例》再次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這恐怕也是近時人們將唐裝作以新時代「國服」的高度加以推廣的直接淵源。
清代馬褂實物
黃馬褂是皇帝的馬褂麼?
說到清代的馬褂,最為人熟悉的大概是代表著無上榮耀的「黃馬褂」,它在清代服飾體系中有著較為特殊的地位,作為一種權力地位的象徵,彰顯著皇帝的恩寵。至於黃馬褂身份高貴的緣由,按照「明黃色為皇帝專用顏色」的思維去分析,似乎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不過,事實上皇帝的馬褂確乎不是黃色的,黃馬褂裡的門道也遠不僅僅是「御賜」這樣簡單。
前文提及行服可能是清代中前期八旗軍中的日常服制,那麼,清末新軍改制前的軍隊是否存在標準化制服呢?《光緒朝清會典圖》冠服篇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八旗之四正旗副都統行褂,正黃旗,色用金黃。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各如旗色。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火器營官皆如之。」「八旗之四鑲旗副都統行褂。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紅緣。鑲紅旗,白緣。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火器營官皆如之。火器營兵,色用藍,白緣。健銳營前鋒參領,色用明黃,藍緣。健銳營兵,色用藍,明黃緣。」可見,對於八旗中、高級軍官而言,行褂不但是軍服的一種,更有著區分旗籍和兵種的作用。
那麼皇帝的馬褂是什麼顏色的呢?清制,「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綿夾紗裘惟其時。」換言之,皇帝的馬褂是石青色的,並非黃色,從傳世的清宮服飾實物來看,確實也以石青色為主,偶有油綠、深藍等顏色。大約將這種藍色系上衣穿在黃色系袍服外面,可以構成「上玄下黃」的色彩配搭,與「玄衣纁裳」的古制相吻合,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欣賞與清代帝王相關的畫像時,經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穿法。
《塞宴四事圖》中乾隆皇帝的形象
那麼,都有哪些人可以穿黃馬褂呢?
事實上,清代的黃馬褂因穿用人員的身份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任職褂子、行圍褂子和武功褂子。任職褂子,即是因職務需要而「依例」穿用的黃馬褂。這種黃馬褂以黑色紐襻為標誌,穿用範圍為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長等,但一旦任職被解除,則不能再穿。行圍褂子與任職褂子一樣用黑色紐襻,是皇帝行圍射獵時專門用來賞賜中靶或獲得獵物多者的「賞物」,只能在行圍期間穿著,平時不能穿用。
武功褂子則指專門賞賜給立有卓越軍功或政績卓異的文武官員的黃馬褂,大概是因為這種黃馬褂的「含金量」最高,所以紐襻也是黃色的。對於官員而言,一旦被賞賜黃馬褂,便大有被皇帝視為「心腹」之意,榮寵之極,無以復加。不過,皇帝賞賜黃馬褂還有「賞給」和「賞穿」之分。據清人福格《聽雨從談》所述,「賞給黃馬褂」意為只賜一件,平時應恭敬供奉在家以示尊上,不可隨意穿用;「賞穿黃馬褂」則不受此限,不但隨時可以穿用,還可按時令、節氣的不同而「依式自製」。
本期編輯 彭煒軒
推薦閱讀
走出性侵陰影,她改變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