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之際,一些西方國家的民眾開始搶購廁紙,有些人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超市廁紙貨架被買空。這種行為的心理學根源是什麼?
採訪專家:
馮廷勇(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肖震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博士)
聘用保安專門維持廁紙貨架的銷售秩序——這是不是聽上去很荒謬?不過,這是在國外很多超市發生的真實場景。
"我們幾乎每十分鐘就要補一次貨,卻依然滿足不了(需求)",澳大利亞布裡斯班一家超市的負責人Matt Wade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無奈地說。
△保安守在廁紙貨架一旁,超市正在補充貨源。圖源:NewDaily
事實上,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令人費解的"廁紙危機"正快速地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許多人為了搶購廁紙不惜花費數小時排隊,甚至會為了爭奪最後一提而大打出手。
從昔日被打折促銷的普通消耗品,到如今的"斷貨王",廁紙危機的背後到底藏著怎樣神奇的心理?當人們搶購廁紙時,人們實際到底在"搶購"什麼?
"開始其實也不是很理解大家(搶廁紙),但時間久了,就覺得……既然大家都在搶,我們也搶點兒吧。"
小袁(化名)是一名在德國工作生活了近四年的中國人。在接受北京科技報記者採訪前,她剛剛在超市"搶"了兩提廁紙。儘管在此前的溝通中,她曾多次對各種搶廁紙的新聞表示"無法理解"。然而沒隔幾天,她就從旁觀的局外人轉身加入了搶購大軍。
△3月21日,柏林一處公園內出現了諷刺廁紙危機的塗鴉。圖片來源:sltrib.com
"其實家裡的廁紙還是有的,但是看到這麼多人搶,我也有點兒擔心,萬一到時候真需要紙,超市裡買不到就糟了。"
01錯 失 恐 懼 症
事實上,小袁的那句"萬一呢"背後,正是人類面對未知因素時的患得患失,而這種焦慮反應常被人們稱為"錯失恐懼症"(FOMO)。
產生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在自己缺席的時候一定經歷了某種不得了的好事,或是得知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與他人始終保持某種關聯,例如保持行為上的一致,才能降低或減緩這種不安情緒。因為擔心可能會錯過機遇,甚至對這種可能的後悔心生恐懼,所以他們選擇了"寧願錯買,也別錯過"。
"人們會覺得如果這個人在買,我的鄰居也在買,那肯定有什麼必買(廁紙)的原因。"新南威爾斯大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副教授Niktika Garg說。在她看來,患得患失的心態並非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只是在災難來臨前,外界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會加重人的心理壓力,讓這種"錯失恐懼"變得比平時更明顯而已。
△澳大利亞的兩位行為學研究者在衛報發文坦誠,他們進了超市也忍不住想買幾卷……
對此,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廷勇則認為,在信息不對稱或不可預測情況下,民眾的從眾心理會明顯上升,在社會上引發心理上的馬太效應。他指出:"(因為)看到別人在'搶購',自己也就很容易被這種情緒'感染',從而導致也跟著去'搶購'……越搶越加重大面積民眾恐慌心理,最終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搶購'。"
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Sander van der Linden:"當人們壓力很大時,做事的理由也會變得模糊,所以他們會選擇先看看別人在做什麼(然後自己再模仿)。如果其他人在囤東西,他們就會更傾向於也做同樣的事。"在他看來,跟風搶購廁紙正是身為群居動物的人類面對恐懼時,希望通過尋求群體認同來降低焦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