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貴抱著野豬寶寶笑成了花。
「來來來,野豬寶寶,跟網友們打聲招呼。你們好,我們是來自XXX的野豬『二代』,你們好嗎?」
8月22日,巫溪縣魚鱗鄉長丈村的長貴養殖有限公司內,一個穿著工作服、戴著眼鏡的年輕人在拍短視頻,他懷裡抱著的是一頭通身有紋路的小豬,與傳統家養小豬不同,它是野豬與家豬雜交的「二代」。
這個年輕人叫蔡子貴,是一名80後理工男,土生土長的長丈村人。他辭掉不錯的工作,將苦心考取的土木工程專業擱置,在這深山裡養豬,培育的「野豬二代」已獲得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年產值300萬元。
深山中養殖出「野豬二代」
△野豬二代。
從巫溪縣城出發,沿著大寧河往上遊走,從幹流到支流,主路走完再走支路,兩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蔡子貴的養豬場。
與傳說中性情兇猛的野豬不同,「野豬二代」們似乎比較溫順,不打不鬧,有的在吃奶,有的則在陽光下曬太陽。
如何確認是「野豬二代」?它們跟傳統的家豬有何不同?其實,僅從外形上就大不同,「野豬寶寶」們自帶條紋,毛色一道深一道淺,體形、體重和普通豬寶寶並無二致。
「野豬寶寶的食量比家豬小些,體質要好些,習性也略不同,它們好動,生存能力更強。」蔡子貴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他在不遠處的山上搞了一個放養基地即將投用,屆時養豬模式將來一場大變革。
蔡子貴還帶記者見識了種豬——一頭超過十歲的野豬,它還保留著獠牙,不過並未見其性情有多兇猛。它的子子孫孫遍布整個養豬場,母豬有數十頭,小豬仔有數百頭。「僅靠它一個,配種能力有限,它的兒子、孫子都有作為種豬保留下來的。」蔡子貴介紹說。
△蔡子貴展示冷庫裡的臘肉。
在養豬場的一側,還有蔡子貴建的冷庫,裡面放著臘肉。野豬肉的脂肪比較薄,他們用大山深處的傳統方法做成了燻臘肉,還製作了香腸等產品,「在附近的鎮上,我們還搞了加工廠。嚴格意義上說,已經形成產業鏈了。」
據介紹,蔡子貴的養豬場目前每天需要人力5人,加工廠需要8人,聘請的都是附近農戶。
小學沒畢業的他逆襲成理工男
蔡子貴是一個逆襲的理工男,若非超常的努力,他不可能從一個小學沒畢業的小夥變成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畢業生。
1983年6月,蔡子貴出生在巫溪縣魚鱗鄉。由於家中子女眾多,家庭條件一般,他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此後,蔡子貴到工地幹活,從小工幹起,因為做事嚴謹、細心,被工程師欣賞,招徠他為助理。他告訴記者,「我雖然沒上學了,還是在讀書,這個時代,不讀書學習,是不可想像的。」
蔡子貴先後在兩家知名建築公司工作過,做事讓人放心,逐漸成了項目的骨幹。
2008年,蔡子貴通過成人自考,考取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系。那時候,他還在一家知名建築公司任職,早年還參與了不少重點項目,包括「鳥巢」的部分項目。他「半工半讀」,工作、學習兩不耽誤。
在考取中國地質大學時,蔡子貴已經是公司項目的技術骨幹,能夠獨當一面。按照原定規劃,他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公司幹,升職、加薪、獲得更大的平臺和項目,都是板上釘釘的事。如果把逆襲繼續下去,他也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項目經理或建築師。
不搞建築搞養豬,遇重重阻力
2009年,蔡子貴放假以後,轉道市區回老家巫溪。在經過南坪會展中心的時候,他被一場展會所吸引,特意去看了一下巫溪的展館。
「那時候,我就在想,有一天我能不能為巫溪館貢獻點什麼產品?」自幼生長於陰條嶺大山的蔡子貴知道大山裡有料,無論是樹林裡種的、山裡跑的、水裡遊的,都是寶貝。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萌生了回家搞養殖的想法。
「想了很久,主要有兩個比較成熟想法,一個是養野豬,一個是養野雞。」蔡子貴介紹,自己打算通過家養與野生的雜交,創造價值與效益。
綜合了各方面因素後,蔡子貴選擇了養豬,理由很簡單:養豬更大眾化,不愁銷路。2010年,各方面都考慮清楚了,他說幹就幹。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推動之中,不過蔡子貴也遇到了阻力。
第一重阻力來自父母,在他們的眼中,兒子現在混得不錯,而且正在上著大學,出來以後形勢一片大好。每次打電話,他父母都把話說得很兇,「你要是還想養豬的事,就不要怪我們不認你這個兒子。」蔡子貴的妻子是他的青梅竹馬,比較了解他,一直很支持他,但對於養豬卻表示反對。幾乎每天,妻子都會打電話給他,喊他不要辭職。但蔡子貴已經在準備辭職的事了,養豬的地一敲定,他就去找領導辭職。
領導很想挽留他,提出加薪、升職的優厚條件。「我是個說幹就幹的人,決不拉稀擺帶。」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勇氣,蔡子貴還是很明確地回復了:辭職,走人。
回到家時,爹媽有點氣急,見到他不說一句話,自顧自做事。「這種沉默,持續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農村,這叫「甩臉子」,父母用這種方式,變相地表達對他不搞建築搞養豬的不滿。
父親保駕護航,養殖沒出岔子
△養豬一家人(中為蔡子貴父親,左為母親)。
蔡子貴給養豬場畫了圖紙,各種設計他都會,買了材料喊了工人,他騎著摩託車到工地上,就準備開幹。
這時,摩託車的馬達聲響起,父親也來了。在工地上,父親的話不多,稍有不順,就把手頭的工具一丟,「早跟你說不搞這個,我不給你搞了!」不過,過幾分鐘,父親又拿起工具幹活。
蔡子貴笑著告訴記者,對於父親的這種發脾氣,他有「底氣」,父親雖然子女眾多,自己卻是唯一的兒子。
在開養豬場時,蔡子貴已經有數十萬的積蓄,全部的錢投入進去以後,還向銀行借了些款。
有做獸醫的父親來保駕護航,「野豬二代」的養殖沒出啥岔子。
年產值300萬,將搞體驗式旅遊
△陰條嶺野豬的招牌很普通,背後是高高的陰條嶺山峰。
關於如何賣豬,曾讓蔡子貴傷透腦筋。「野豬二代」有三種盈利方式,一是賣肉,二是賣豬仔,三是配種。其中,賣肉是一個最具潛力的方面:野豬的豬肉價是普通豬肉的一倍多,而且巫溪人有吃臘豬肉的習慣,豬蹄不愁賣,其他部位賣起來卻有點麻煩。
在大規模賣肉前,蔡子貴決定做個試驗。第一次,蔡子貴殺了一頭豬,一天時間全賣光了,這說明好賣?蔡子貴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第二次,他殺了三頭豬,發現第一頭依然好賣,第二頭只賣了一半,第三頭基本沒開張,最後只好拿去做了臘豬肉。
「都是衝著面子買的,不管你好多錢,就是買了。」蔡子貴總結,要想賣出去,還真得想其他辦法。
從2014年開始,蔡子貴申請了商標,他的「陰條嶺野豬肉」獲得了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企業也獲得巫溪縣龍頭企業稱號。「每一次展會,我都會積極去介紹,感謝政策和平臺,給了我很多展示機會,不愁銷路。」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親開始認同他當年的選擇,不再幹到一半「耍脾氣」。蔡子貴通過品牌打造,將豬肉、臘豬肉、香腸等產品推廣出去,打出了名氣,訂單也接踵而來。
目前,蔡子貴的養豬場早已回本,年產值達到了300萬元左右。此外,他還為產品積極申請專利,將來還將結合本地旅遊來開發野豬二代養殖,做體驗式旅遊。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實習生 鍾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