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丨辭職紮根深山養豬8年 理工男創出名牌農...

2021-01-09 上遊新聞

△蔡子貴抱著野豬寶寶笑成了花。

「來來來,野豬寶寶,跟網友們打聲招呼。你們好,我們是來自XXX的野豬『二代』,你們好嗎?」

8月22日,巫溪縣魚鱗鄉長丈村的長貴養殖有限公司內,一個穿著工作服、戴著眼鏡的年輕人在拍短視頻,他懷裡抱著的是一頭通身有紋路的小豬,與傳統家養小豬不同,它是野豬與家豬雜交的「二代」。

這個年輕人叫蔡子貴,是一名80後理工男,土生土長的長丈村人。他辭掉不錯的工作,將苦心考取的土木工程專業擱置,在這深山裡養豬,培育的「野豬二代」已獲得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年產值300萬元。

深山中養殖出「野豬二代」

△野豬二代。

從巫溪縣城出發,沿著大寧河往上遊走,從幹流到支流,主路走完再走支路,兩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蔡子貴的養豬場。

與傳說中性情兇猛的野豬不同,「野豬二代」們似乎比較溫順,不打不鬧,有的在吃奶,有的則在陽光下曬太陽。

如何確認是「野豬二代」?它們跟傳統的家豬有何不同?其實,僅從外形上就大不同,「野豬寶寶」們自帶條紋,毛色一道深一道淺,體形、體重和普通豬寶寶並無二致。

「野豬寶寶的食量比家豬小些,體質要好些,習性也略不同,它們好動,生存能力更強。」蔡子貴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他在不遠處的山上搞了一個放養基地即將投用,屆時養豬模式將來一場大變革。

蔡子貴還帶記者見識了種豬——一頭超過十歲的野豬,它還保留著獠牙,不過並未見其性情有多兇猛。它的子子孫孫遍布整個養豬場,母豬有數十頭,小豬仔有數百頭。「僅靠它一個,配種能力有限,它的兒子、孫子都有作為種豬保留下來的。」蔡子貴介紹說。

△蔡子貴展示冷庫裡的臘肉。

在養豬場的一側,還有蔡子貴建的冷庫,裡面放著臘肉。野豬肉的脂肪比較薄,他們用大山深處的傳統方法做成了燻臘肉,還製作了香腸等產品,「在附近的鎮上,我們還搞了加工廠。嚴格意義上說,已經形成產業鏈了。」

據介紹,蔡子貴的養豬場目前每天需要人力5人,加工廠需要8人,聘請的都是附近農戶。

小學沒畢業的他逆襲成理工男

蔡子貴是一個逆襲的理工男,若非超常的努力,他不可能從一個小學沒畢業的小夥變成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畢業生。

1983年6月,蔡子貴出生在巫溪縣魚鱗鄉。由於家中子女眾多,家庭條件一般,他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此後,蔡子貴到工地幹活,從小工幹起,因為做事嚴謹、細心,被工程師欣賞,招徠他為助理。他告訴記者,「我雖然沒上學了,還是在讀書,這個時代,不讀書學習,是不可想像的。」

蔡子貴先後在兩家知名建築公司工作過,做事讓人放心,逐漸成了項目的骨幹。

2008年,蔡子貴通過成人自考,考取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系。那時候,他還在一家知名建築公司任職,早年還參與了不少重點項目,包括「鳥巢」的部分項目。他「半工半讀」,工作、學習兩不耽誤。

在考取中國地質大學時,蔡子貴已經是公司項目的技術骨幹,能夠獨當一面。按照原定規劃,他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公司幹,升職、加薪、獲得更大的平臺和項目,都是板上釘釘的事。如果把逆襲繼續下去,他也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項目經理或建築師。

不搞建築搞養豬,遇重重阻力

2009年,蔡子貴放假以後,轉道市區回老家巫溪。在經過南坪會展中心的時候,他被一場展會所吸引,特意去看了一下巫溪的展館。

「那時候,我就在想,有一天我能不能為巫溪館貢獻點什麼產品?」自幼生長於陰條嶺大山的蔡子貴知道大山裡有料,無論是樹林裡種的、山裡跑的、水裡遊的,都是寶貝。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萌生了回家搞養殖的想法。

「想了很久,主要有兩個比較成熟想法,一個是養野豬,一個是養野雞。」蔡子貴介紹,自己打算通過家養與野生的雜交,創造價值與效益。

綜合了各方面因素後,蔡子貴選擇了養豬,理由很簡單:養豬更大眾化,不愁銷路。2010年,各方面都考慮清楚了,他說幹就幹。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推動之中,不過蔡子貴也遇到了阻力。

第一重阻力來自父母,在他們的眼中,兒子現在混得不錯,而且正在上著大學,出來以後形勢一片大好。每次打電話,他父母都把話說得很兇,「你要是還想養豬的事,就不要怪我們不認你這個兒子。」蔡子貴的妻子是他的青梅竹馬,比較了解他,一直很支持他,但對於養豬卻表示反對。幾乎每天,妻子都會打電話給他,喊他不要辭職。但蔡子貴已經在準備辭職的事了,養豬的地一敲定,他就去找領導辭職。

領導很想挽留他,提出加薪、升職的優厚條件。「我是個說幹就幹的人,決不拉稀擺帶。」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勇氣,蔡子貴還是很明確地回復了:辭職,走人。

回到家時,爹媽有點氣急,見到他不說一句話,自顧自做事。「這種沉默,持續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農村,這叫「甩臉子」,父母用這種方式,變相地表達對他不搞建築搞養豬的不滿。

父親保駕護航,養殖沒出岔子

△養豬一家人(中為蔡子貴父親,左為母親)。

蔡子貴給養豬場畫了圖紙,各種設計他都會,買了材料喊了工人,他騎著摩託車到工地上,就準備開幹。

這時,摩託車的馬達聲響起,父親也來了。在工地上,父親的話不多,稍有不順,就把手頭的工具一丟,「早跟你說不搞這個,我不給你搞了!」不過,過幾分鐘,父親又拿起工具幹活。

蔡子貴笑著告訴記者,對於父親的這種發脾氣,他有「底氣」,父親雖然子女眾多,自己卻是唯一的兒子。

在開養豬場時,蔡子貴已經有數十萬的積蓄,全部的錢投入進去以後,還向銀行借了些款。

有做獸醫的父親來保駕護航,「野豬二代」的養殖沒出啥岔子。

年產值300萬,將搞體驗式旅遊

△陰條嶺野豬的招牌很普通,背後是高高的陰條嶺山峰。

關於如何賣豬,曾讓蔡子貴傷透腦筋。「野豬二代」有三種盈利方式,一是賣肉,二是賣豬仔,三是配種。其中,賣肉是一個最具潛力的方面:野豬的豬肉價是普通豬肉的一倍多,而且巫溪人有吃臘豬肉的習慣,豬蹄不愁賣,其他部位賣起來卻有點麻煩。

在大規模賣肉前,蔡子貴決定做個試驗。第一次,蔡子貴殺了一頭豬,一天時間全賣光了,這說明好賣?蔡子貴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第二次,他殺了三頭豬,發現第一頭依然好賣,第二頭只賣了一半,第三頭基本沒開張,最後只好拿去做了臘豬肉。

「都是衝著面子買的,不管你好多錢,就是買了。」蔡子貴總結,要想賣出去,還真得想其他辦法。

從2014年開始,蔡子貴申請了商標,他的「陰條嶺野豬肉」獲得了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企業也獲得巫溪縣龍頭企業稱號。「每一次展會,我都會積極去介紹,感謝政策和平臺,給了我很多展示機會,不愁銷路。」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親開始認同他當年的選擇,不再幹到一半「耍脾氣」。蔡子貴通過品牌打造,將豬肉、臘豬肉、香腸等產品推廣出去,打出了名氣,訂單也接踵而來。

目前,蔡子貴的養豬場早已回本,年產值達到了300萬元左右。此外,他還為產品積極申請專利,將來還將結合本地旅遊來開發野豬二代養殖,做體驗式旅遊。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實習生 鍾堯

相關焦點

  • 感動重慶丨2020,他們溫暖這座城
    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老兵向朝善、致力於遺體器官捐獻推廣的失獨夫妻龔光榮李洪玉、踐行生命之諾的「感恩女孩」焦祖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光榮戶付體碧、不畏艱險執行維和任務的重慶女警廖潔、西遷來渝援建兒童醫院紮根重慶64年的醫學專家鄭惠連、紮根火熱軍營的時代青年覃家緩、用生命熱情溫暖群眾的扶貧幹部胡華平、堅守山鄉27年的鄉村教師母志琴、退休不退勁的平安守護者李繼儒榮獲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 重慶「打卡巴渝美景」全媒體推介活動即將啟動
    12月20日,來自市委宣傳部消息,「打卡巴渝美景」全媒體推介活動將於12月24日正式啟幕,「全媒體推介+活動推廣」的組合方式,將向八方遊客全景式、立體化呈現「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新魅力,鞏固壯大我市文旅行業的復甦向好勢頭,打造網際網路時代旅遊景點新名片,持續擴大和釋放全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和「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的影響力、成果轉化率。
  • 巴渝工匠彰顯風採!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
    原標題:巴渝工匠彰顯風採!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園藝項目)上獲優勝獎   「技行天下,能創未來!」
  • 助力古鎮煥新 磁器口后街「以重慶·致世界」
    >   磁器口后街位於沙磁新興濱江消費帶核心,緊鄰磁器口古鎮,總用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4萬平方米,是金融街控股20年全自持純商業項目。   為全面踐行「保護歷史遺產、傳承沙磁文化、發展古鎮生活」的理念,磁器口后街不僅在規劃與業態方面展示多項創新布局,更將人文精粹與現代潮流相融合,打造「重慶記憶博物館,巴渝生活新封面」。
  • 重慶好吃的火鍋店排名,讓人把持不住的巴渝美味
    美食品種千千萬,唯有火鍋,三日不吃,有點難受,有的人嗜它如命,一天不吃就渾身難受。重慶是火鍋的熱土,重慶人民對火鍋的熱愛可謂是真愛,排起隊伍像遊龍也絲毫不在意,今天就帶你去吃我們重慶本地最讓人把持不住的一家巴渝美味!
  • 【勞模風採】全國勞動模範寧啟水:紮根深山的「鐵腿電工」
    原標題:紮根深山的「鐵腿電工」——記全國勞模寧啟水今年55歲的寧啟水,作為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山陽縣供電分公司寬坪供電所安全監督員、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黨支部副書記。
  • 常來常新丨龍湖·重慶時代天街成長記
    2012年,隨著龍湖·重慶時代天街一期的開業,這個曾經不被外界看好的區域商業被激活。目前,龍湖·重慶時代天街已發展成體量超120萬方,擁有四個館60萬方商業的城市級購物中心集群,成為重慶吃住娛遊購目的地之一。
  • 視頻|打卡巴渝美景 每一幀都是心動的畫面
    打卡巴渝美景,共享美好生活。「打卡巴渝美景」全媒體推介活動將於12月24日正式啟幕,「全媒體推介+活動推廣」的組合方式,將向八方遊客全景式、立體化呈現「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新魅力,鞏固壯大我市文旅行業的復甦向好勢頭,打造網際網路時代旅遊景點新名片,持續擴大和釋放全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和「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的影響力、成果轉化率。
  • "巴渝萌獸"手繪漫畫走紅 本土動物講重慶方言(圖)
    8月31日,微博上一組「巴渝萌獸」的圖片,用「萌萌噠」的動物形象,生動地演繹出了重慶方言的精髓。  「巴渝萌獸」橫空出世以後,立刻點燃了一陣轉發熱潮。其中,「黑曲媽恐」、「好吃狗」、「熊嘎婆」的轉發量和點讚率最高。昨日,記者在渝北洪湖西路一家公司,見到了這組圖的創作者張小姐,了解她創作的幕後故事。
  • 廣東新豐縣有一群從都市回來的新農人
    近幾年,有這麼一群「80後」「90後」年輕人,走出繁華熱鬧的都市,腳踏實地紮根泥土,潛心鑽研「三農」事業,在發展新豐鄉村振興事業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在下埔村黨建文化廣場,潘靜雯(右三)與村民載歌載舞,歌唱美好生活。
  • 北京體育大學2019年重慶(理工)分專業錄取分數線
    北京體育大學2019年重慶(理工)分專業錄取分數線  重慶 理工 公共事業管理 525 / / / 重慶 理工
  • 重慶人愛吃的招牌重慶江湖菜
    楊記隆府重慶江湖菜,以古香古色的民國風加上不拘一格的江湖豪情,配上傳承百年的江湖味道,在麻辣鮮香的重慶菜色中自成一絕,深受廣大食客信任與喜愛。楊記招牌魚這道招牌菜是由有著重慶江湖菜「鼻祖」的來鳳魚,精心改良的一道傳奇菜。2015年榮登中華名菜榜,引領重慶江湖菜並成為楊記隆府的鎮店之寶。
  • 重慶新資源生產廠家_湖南富農甜茶
    重慶新資源生產廠家,湖南富農甜茶,湖南富農甜茶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6年8月9日,專業從事芷江富農甜茶(木姜葉柯)的科研、選育、種植、加工、銷售和甜茶文化傳播。重慶新資源生產廠家, 國家鼓勵對新資源食品的科學研究和開發。衛生部主管全國新資源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 致敬重慶舞臺藝術家①丨向菊瑛:為民歌譜曲 千餘首作品裡的巴渝情
    致敬重慶舞臺藝術家② | 高興:掀起40餘年「舞蹈風暴」編者按:重慶一座人文薈萃、火熱率性的山城。新中國70年非凡歷程裡,重慶舞臺藝術從零起步,如今百花齊放,奼紫嫣紅。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6日17時35分訊(記者 舒婷)「山裡那個么妹跩,跩得呀好可愛……」著名軍旅歌唱家、春晚常客李丹陽曾在央視《民歌中國》等節目上演唱了一首巴渝民歌《么妹跩》,旋律清新流暢,廣為流傳。而為這首歌譜曲的是來自重慶的著名作曲家向菊瑛,《么妹跩》只是她千餘個作品之一。
  • 重慶有望成為「西部夜景第一城」,獨特的巴渝風格,夜景太美了!
    重慶是一座獨特迷人的城市。近年來,它在網際網路上的知名度極高,被網民戲稱為「網絡名城」。去重慶,只知道重慶火鍋和網上名人景點,想不到重慶夜景也是一絕。經過多年的發展,重慶已經發展成為西部地區的一個繁榮城市,與四川和重慶的另一個「西部雙星」成都遙相呼應。
  • 龍湖·大時代|被重慶人追捧了8年的時代天街要推住宅了
    2012年,龍湖時代天街在這裡開業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很難在傳統商圈的夾擊下存活。龍湖時代天街卻以漂亮的成績回擊了各方質疑。伴隨重慶度過七年歲月的它,目前已有近千家各類經營戶入駐,日均人流量超過25萬人次。它是眾多品牌進入重慶市場的第一站,當之無愧的「品牌首店收割機」。
  • 重慶電視臺《打卡巴渝美景》攝製組來酉拍攝疊石花谷景區
    近日,重慶電視臺特別節目部《打卡巴渝美景》攝製組來酉拍攝疊石花谷景區,重慶臺記者以體驗方式,主要介紹了景區的桃源門、十二月神柱石陣,天眼,粉黛亂子草,將軍滑索、鄉村藝術部落等景點,全方位展現疊石花谷景區。
  • 山裡娃變身「農博士」,紮根浦東創出科技農業新天地!「走向我們的...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高精特新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孫橋溢佳在創始人卜崇興的帶領下,為中國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盡了一份力量、助力更多人吃飽、吃好;也在國家脫貧攻堅戰和「三農」工作中實現了企業價值,幫扶更多農民奔向小康。山裡娃成了「農博士」1966年,卜崇興出生在寧夏南部的一個小山村。
  • 湖北興山一村醫紮根深山30年:當好「健康守門人」
    疫情期間,杜海程(右二)為返鄉人員上門測量體溫(資料圖) 王榮貴 攝中新網宜昌12月13日電 題:湖北興山一村醫紮根深山30年:當好「健康守門人」作者 王榮貴「最近身體怎麼樣,來,先量一下血壓。」杜海程(中)協助衛生院醫生上門為老年人體檢(資料圖) 王榮貴 攝鄭家淌村地處深山,全村人口1200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30人,但只有一名村醫承擔全村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30年來,杜海程堅守在鄭家淌村,傾心盡力當好「健康守門人」,受到了村民的認可。村民萬常明已70多歲了,因中風癱瘓在床已數年,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
  • 周茜:崇尚「真善美」爭當「新農人」
    近日,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一名被稱為「蚯蚓女孩」的大學生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辭職返鄉創業的她,建起一座「蚯蚓工廠」,每天可消耗近百噸「垃圾」的同時還可將生產出的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融合。她就是「90後」「新農人」,羅景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