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揭曉的2020年度福建省「最美家庭」名單中,省製圖院張江華家庭光榮上榜。這是一個啥樣的家庭呢?最美背後有啥不一樣的故事呢?
傳承好家風
凡是認識張江華一家的,聽說他們家庭獲得2020年度福建省「最美家庭」榮譽稱號時,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們一家人非常好,家風好,家庭和睦,獲此榮譽實至名歸!」
說起家風,這就要從雙方的父母說起。
「江華的父親那時候都80多歲了,還堅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自備工具在小區裡志願為大家修理電動車和自行車。」熟悉他們家情況的省製圖院副院長林新感慨道,只要誰有困難,老人家都會幫上一把,他的熱心是發自內心的那種。
張江華的父母都是軍人出身,轉業到地方後在技術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沒有一點架子,老倆口相濡以沫一輩子從沒有紅過臉。「小區裡幾乎人人都認識他們,他們人好,也非常熱心,小區裡的事、鄰裡的事都會幫忙。」張江華父母的一位鄰居說。
而張江華愛人的父母,也就是她的公公、婆婆,也是恩愛夫妻的典範。她的公公退休前是某學校教師,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整天忙碌著學問。她的婆婆識字不多,是個純粹的家庭主婦。可夫妻倆相敬如賓,也是幾十年沒有紅過一次臉。
「我進門20多年,從來沒有看到過婆婆發過一次脾氣。她都是默默地操持家務,任勞任怨,非常質樸的一個人,她的這種性格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愛人。」張江華說。
家風是什麼?家風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風是「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從小在部隊院子長大,父母親的堅韌和擔當給我的影響非常大。」張江華忘不了父母雨裡來風裡去忙碌而毫無怨言的情景,「他們在哪裡都是盡職盡責地做事、盡心盡力地幫人。」
張江華的愛人陳敏旻是福州鐵路運輸法院一級法官,受父母性格的影響,加上職業的關係,讓他養成內斂、沉穩的性格。但沉穩不代表木訥,直到現在,陳敏旻還會時不時地給張江華送花、送禮物等,送上一些小驚喜。
「我們太羨慕了,她的愛人現在還會給江華送花,你看看她桌子上的花就是她愛人送的。」張江華的一位同事說,都20多年的夫妻了,還能這樣浪漫。
在家裡,張江華夫妻倆也分工明確,一個接送孩子,一個輔導作業,直到孩子上大學,他們也從來沒有為孩子的教育爭吵過,如今女兒都上大二了。
「我的學歷不高,但我愛人的學歷是研究生,教育孩子的事都交給他了,我就做些輔助的事,我們倆性格一個柔,一個剛,有時候我對一些事表示不滿,他從來不跟我吵,都是事後跟我分析誰對誰錯,那時候氣早就消了。」性格開朗的張江華說起夫妻關係時哈哈大笑。
張江華的家庭就是這樣,平凡而溫馨。
樹立好榜樣
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了,人才有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張江華是省製圖院總工辦職工,同時又是中國民建福建省直第八支部主委。總工辦中女職工超過一半,工作多任務重,但張江華總是認真做好每一件工作,她默默無聞紮根平凡崗位,以紮實的專業素養為政府部門、社會各界提供良好地圖服務。2018年,她參與總工辦成功創建省直機關「巾幗文明崗」。 而她的愛人也常年加班、出差,奔赴在一線辦案,多次被評為單位先進個人。
張江華也經常參加單位和社區組織的志願服務活動,盡己所能關懷弱勢群體。她跟隨社區人員走街串巷,普及「平安社區」知識。「六一」期間,她和同事走進福州市兒童福利院,為孩子們送去節日的問候。近些年,她還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服務中去,多次牽頭組織同事、民建會員走訪福州市兒童福利院、福州培智學校、閩侯善恩園等,送去食品、文具、衣物等物資,累計募集捐款1萬餘元。2018年11月,她組織自己所在支部的成員一同走進福州市閩侯善恩園,開展「關心下一代」主題活動,關心孩子們的生活狀況,為他們送去兒童套裝和早餐菜等日常需要的物資,並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2018年10月4日下午,3名遊客在霞浦縣大京海攤上遊玩,不慎被巨浪捲入大海。當時情況萬分危急。萬幸的是,事發現場有一些人奮不顧身,手挽手齊心協力將他們一個個從大海中搶救出來,張江華夫婦也參與其中。3名遊客被救上岸後,張江華又立即參與急救,呼叫救護車,辦理入院手續等,使得3名遊客得到及時救治。
獲救的遊客在感謝信中說道:「在此,我們全家特向張江華他們的救命之恩表示不勝感激……在大力提倡和諧社會及見義勇為的今天,我們一家人確確實實感受到了現場施救人員恩同生命再造的正能量義舉,對此我們一家永懷感激。」
「猶記得那日見到滿腳傷痕的她,對著同事訴說那個周末海邊的驚心動魄,她說她也害怕。但我們見到的是義無反顧衝向海灘的她。那是她的善良和勇敢戰勝內心恐懼的最好證明。為她的高尚義舉點讚!」單位同事說。
他們一家英勇救人的事跡被《海峽都市報》《閩東日報》以及霞浦新聞網等媒體報導。2019年2月,張江華當選「鼓樓好人榜」見義勇為月度好人;2019年5月,張江華當選「福州好人榜」見義勇為月度好人;2019年8月,張江華入圍「福建好人榜」(見義勇為)。
家庭的影響是無形的,也是深刻的。如今,張江華的女兒也在學校裡不時傳來「好聲音」:「媽媽,宿舍的開水大部分都是我打的。」「媽媽,我這次又捐錢了。」「媽媽,我們又去做志願服務了。」……【海峽資源報 鄭與國 江玫】
【來源: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