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漫#
題記:我的天吶,以後還有什麼是「人工智慧」不能做的?人臉識別,連動漫卡通領域都要涉足了,如果說三維的卡通因為有「塊面和光影漸變」造成的較明顯的臉部結構,可以識別出來,那我信,可如果二維的純平面的卡通也能被識別出來——不禁感慨——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雖然沒見過豬遊泳,但還是見過豬在泥裡打滾兒的,對於圖像識別技術,小編微微知道一點的,也參與過一點點開發(不過呢,也僅是調用一下API而已,其底層實現並不知曉),但就小編那點見識來說呢,也多是基於「基於OpenCV」的圖像識別,有一次用到了真正的人臉識別,是AS3裡的一個人臉識別庫(可快照表情等),也曾調用過一次基於百度人臉識別的網絡API,彼時,覺得很有成就感。
但,若說把上文的提到的兩次經驗應用於二次元的卡通面部識別,我猜測可能不行,當然我還沒試過,只是猜測,但今天看到「愛奇藝打造的人工智慧之卡通人臉識別算法iCartoonFace」時,一下子確定了自己的猜測,那是另一套「人臉識別模型」的訓練結果,其和基本人臉算法近似,但已增加了不少新的參數和條件。
在創造動漫卡通藝術並服務於其中的計算機科學——功不可沒,遠的不說,近的,有「洛天伊人工智慧卡通主播」,有套著卡通頭套的「無聊的盒子」(一個近人工智慧盒子),也因此,動漫之於小編就是從計算圖形出發來創造動漫藝術作品,所以「觸鬚動漫」其實是「觸鬚圖形」。
拐個彎兒再回來,愛奇藝卡通人臉識別iCartoonFace的基本描述是什麼呢,目前還沒百科資料,但應該是這樣一套機制,在數以萬計的卡通人臉圖片中,根據基本人臉五官比例,訓練出一套異常人臉比例的數據,再經過多輪動態的泛化推演,得到一個基本模型,當然了,這其中的科學計算那都是百千萬工程師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感恩。
這個卡通人臉識別有什麼用呢?
一,因為現實世界的「並不美好」和「吃飽了玩」的普世心理,讓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跨年齡了,在動漫遊戲中有了更大的消費,但蘿蔔青菜也要分發到不同的兔子嘴裡,兩兔傍地走,安能知我想吃啥?所以,當我們看到某個卡通形象時,喜歡得不得了,但又不知道它的出處,那不就哭了,所以卡通人臉識別就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二,也是查重的需要,可以及時發現侵權問題,保護原創。
當然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動漫產業中,有這樣一套算法,無疑會提升我們動漫產業的競爭力,也活躍了計算機工程師與動漫創作者之間的聯動氣氛,共同助力國產動漫的發展。
那麼,觸鬚動漫(圖形)秉承一切原創的原則(圖文、動畫、軟體),感恩這個算法的到來和應用。
最後,祝國產動漫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