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助力打造現代大學治理「新生態」

2020-12-21 新華日報

這些天,細心的南通大學師生發現,許多教學樓內增添了一些「新面孔」,只要把校園碼在機器上「掃一掃」識別,5秒鐘後,一張蓋好印章的嶄新證明就呈現在眼前。這便是學校全新上線的一站式自助服務終端。

近年來,南通大學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通過引入人工智慧、WiFi6、5G、虛擬實境等前沿技術,構建了高速穩定的一體化網絡環境與便捷智能的多元化信息應用,建設業務共融、數據互通、綜合集成、服務便捷、感知愉悅的「智慧校園」2.0新生態。

一卡通管理助推校園信息化建設

今年6月,「銀校一卡通」正式上線,這是南通大學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助力信息化校園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為「智慧通大」的重要載體,「銀校一卡通」可同時支持實體卡、虛擬卡、人臉識別等介質,實現多種介質共用一個「錢包」。師生可通過銀校轉帳、微信、支付寶等各種渠道充值,即充即用,可使用虛擬卡在校門口掃碼進出學校,在圖書館借閱圖書,在食堂、超市購物等。

來自經濟與管理學院行政192班的範雨婷是個「馬大哈」,進校一年多,飯卡已丟失了好幾回。但現在,只要通過「智慧通大」公眾號進入校園卡系統,即可利用二維碼進行支付,沒有帶實體卡也能享受美食了。

文學院新聞192班的穆浩鵬回憶道,以前在學校洗澡就跟「打仗」一樣。但是在新的校園卡上新之後,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到現場在電子班牌上輸入「學號」和「校園卡密碼」,就可以輕鬆實現無卡洗浴了。「這樣的『銀校一卡通』基本就是一個校內『支付寶』,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此外,學校還對「銀校一卡通」系統中各類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挖掘,關聯師生的消費習慣、行為方式、生活作息等,為高校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支持。

「銀校一卡通系統廣泛應用到智慧校園業務的應用層和多個管理與應用場景,實現『無處不在』的校園卡應用生態圈。」該校信息化中心副主任馮願說。

一站式服務打通業務辦理「最後一公裡」

「智慧校園」作為大學辦學的「戰略支點」,其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無可替代。2018年11月,學校智慧校園基礎平臺——「智慧通大」正式上線。基礎平臺實現了公共信息在各應用系統間的共享和統一,為學校管理部門提供了統一數據支撐。

在今年疫情中,智慧校園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學校新建迎新系統、學工系統、教務系統、統一支付系統等業務系統,整合學校原有多個應用系統,最大化方便師生。

「原以為疫情期間報銷不太方便,沒想到在網上申請報銷後一兩天,報銷款項就到帳了。」醫學院輔導員林恆榮高興地說。

為落實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該校財務處在全省高校中首推物流化報銷系統。物流化報銷系統通過「網上預約+自助投遞」的方式,報銷人可以網上自行預約錄入、到報帳投遞機交付單據,在自己的系統中隨時「跟蹤」報銷流程步驟,真正做到一站式電子化服務。

人事處曹曉璐每年負責新教師的入校報到工作,她說,以前每次新進教職工報到時,都要跑很多部門進行籤字蓋章,沒有3天時間很難全部跑完。自從有了全新的人事信息系統模塊,新教工報到只需跑個別部門就可一次性完成。「10分鐘就能輕鬆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一站式」網上服務的建立,使信息化與學校各項工作的融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實現了師生辦事「只上一個網、只進一扇門」。

一體化網絡打造全新智慧課堂

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學校建立了日趨完整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提升了辦學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今年2月24日,通大「雲課堂」如約開學,2694門課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教學活動有序開展。這是學校推進信息化技術與課程建設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

理學院老師陸海華說:「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課堂,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和互動化,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參與性,手機遙控教學,多場景課堂互動,讓教學隨時隨地,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有趣。」

秉持「服務教學、應用為主」的理念,學校建有388間多媒體教室和一批高效互動的智慧教室。學校將「課堂派」互動教學平臺引入課堂教學,廣泛推廣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低技術門檻引領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平臺使用至今,已有1859位教師、34160位學生使用,建有357門教學課程、2935個線上課堂,覆蓋全校文理工、藝術、體育等學科70%的教學課堂。

連日來,學校智慧教學取得一個又一個成果: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江蘇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首屆長三角師範院校教師智慧教學大賽二等獎……智慧校園建設成果正日益凸顯。

當前,學校智慧安防監控系統項目已實施啟動,建設5G校園專網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學校將進一步整合各部門管理服務資源與數據,推動線下業務向線上轉變,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實現面向師生的校內服務『應上盡上、全程在線』,更好地構建決策科學、資源共享、管理高效、服務優質的現代化大學治理體系。」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

陳 妍

相關焦點

  • 上海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集成示範區 打造超大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程鵬與奉賢區委副書記、區長郭芳籤署《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集成示範區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0日獲悉,上海正致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集成示範區。
  • 「一網通辦」推動效能提升,復旦大學信息化建設致力打造智慧校園
    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優化服務體系復旦大學信息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教師和學生為核心,深入調研師生在應用建設、服務體驗、數據共享、校園治理方面的需求,凡與師生教學、科研、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政服務事項「應上盡上」,整合現有各職能部門碎片化、條線化的校務服務事項前端受理功能,依託eHall作為
  • 湘潭大學打造「建融慧學—湘大校園」綜合服務平臺 助力提升學校...
    湘潭大學全面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專項治理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與中國建設銀行聯合打造「建融慧學—湘大校園」移動綜合服務平臺,利用「一雲多端」技術提供多種服務,滿足了師生在校園生活、科學研究、資金管理、創新創業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學校綜合治理水平
  • 智慧校園怎麼建設?讓光大教育「智慧校園解決方案」告訴你!
    光大教育「智慧校園解決方案」光大教育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是面向各類中小學校的校園智慧生態解決方案,方案基於網際網路及移動互聯技術的完整數位化教學、管理雲平臺,以最新的網際網路雲應用信息化概念和海量資源庫建設管理為切入口,構建出智能化基礎教育一體化平臺。
  • 華南理工大學:打造智慧校園需要內生驅動力
    對教育行業來說,在信息化的驅動下,傳統的教育模式、科研活動、學校管理、公共服務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慧校園、智能教育正在成為現實。最顯而易見的場景是,如今的一些大學校園裡,人臉識別門禁、小程序隔空開門、多屏互動的智慧課室、自助結帳的機器人、全息課堂……各種「燒腦」高科技已經變得稀鬆平常,這背後正是信息化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 「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教育治理研討會...
    同期,在中央電化教育館指導下,中國電化教育雜誌社攜手科大訊飛共同舉辦分論壇「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教育治理研討會」,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發展與趨勢分析,探討智慧教育建設思路,分享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助力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教育治理能力提升。500餘名教育工作者一起參與會議。
  • 媒體解讀丨華南理工大學:打造智慧校園需要內生驅動力
    對教育行業來說,在信息化的驅動下,傳統的教育模式、科研活動、學校管理、公共服務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慧校園、智能教育正在成為現實。最顯而易見的場景是,如今的一些大學校園裡,人臉識別門禁、小程序隔空開門、多屏互動的智慧課室、自助結帳的機器人、全息課堂……各種「燒腦」高科技已經變得稀鬆平常,這背後正是信息化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 科技助力教育 打造智慧校園足球——上海市民辦文綺中學特色辦學紀實
    原標題:科技助力教育 打造智慧校園足球——上海市民辦文綺中學特色辦學紀實上海市民辦文綺中學,由我國近代色織工業先驅、實業家、教育家諸文綺先生創辦。多年來,文綺中學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全體學生,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陽光少年,辦學成果顯著,在社會上具有良好的聲譽。
  • 2020北京智慧城市博覽會召開 佳華科技推出城市治理智慧樣本
    為全面助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佳華科技基於智慧城市架構,建立了智慧城市雲鏈大數據平臺,形成了特有的管理和治理模式――4+N+2新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聚集第三方的SaaS服務生態,形成一個自我造血的運營體系和一個自我進化的技術體系,有效破解交通擁堵、城市管理、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 銳捷發布「三全三效」智慧校園建設方案 描繪未來校園全景圖
    在此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需要滿足學習空間、教學模式、教育治理發生的重大變化,進而支撐無處不在的學習、多而繁雜的教學設備,以及從「基於經驗」向「數據驅動」轉變的校園管理要求。 「三全」夯實未來校園成長地基 「三效」聚焦教育改革核心難題智慧校園是學校信息化的高級形態,它離不開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支撐。
  • 2020百度雲智峰會智慧城市論壇:為政新治理為企新動能為民新服務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劉雅雯表示,「智慧城市能夠為政府提供新的治理方案,為企業提供新的動能,為民眾提供新的服務。打造和推動城市的智能化升級進程應該就是百度智慧城市的使命。」
  • 「龍鵬吉大」聚焦「智能+」:新動能、新智慧、新生態
    【文/攝 新聞科研究生記者 林佳偉】10月30日,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工會、圖書館聯合主辦,吉林大學大數據管理研究中心協辦的「『智能+』:新動能、新智慧、新生態」的「龍鵬吉大」午間學術沙龍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舉行。吉林大學副校長蔡立東,原副校長吳振武,校內外相關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等百餘人參加活動。
  • 騰訊中標武漢智慧城市項目,助力打造創新型智慧城市樣板
    此次騰訊中標武漢智慧城市一期項目,將加快推進武漢智慧城市的建設進度,為武漢經濟增長帶來新方向。騰訊將與烽火一同整合雙方在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應用、本地化服務等領域優勢,並以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應用「四大中樞」為支撐,構建數據融合貫通、應用統一支撐、運行精準分析、指揮高效協同的智慧城市基礎平臺。
  • 科技共享教育 華為助力貴州冠宇科技打造智慧校園
    冠宇公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於加強教育均衡化和智慧校園開發與建設,成功研發了第一代智能校服並投入市場測試,與此同時還建立起適用於校園的智能校服系統和智慧校園管理系統投入使用,智能校服系統和智慧校園管理系統在校園應用開起了大數據+物聯網的智慧校園時代,公司成為國內首家智能校服落地成果轉化的企業。
  • 智慧校園系統面世,源昊科技「雲+物+智+大」助推科技新時代
    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浙江大學提出了「智慧校園」的藍圖。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核心素質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等,更是為智慧校園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按照《智慧校園總體框架》(2018)要求,智慧校園的構建需要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空間、方便安全的校園生活等為基礎要件。
  • 攜手「懂行人」,浙江科技學院打造一流智慧校園網絡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ICT技術的蓬勃發展,ICT技術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開始日趨明顯。在作為人類知識高地的高等教育領域內,如何有效利用ICT技術全面建設智慧化、數位化校園,實現「校園無界,教學無界,管理無界」的數字校園運營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教育部門、學校管理者的重視。其中就少不了浙江科技學院與「懂行人」華為攜手同行的身影。
  • 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打造平安智慧校園
    健康疾控、危機處理兩大利器 助力園所順利開學針對特殊時期開學面臨的疫情防控問題,學前教育服務平臺掌通家園為幼兒園所提供健康疾控體系與危機處理體系兩大利器,全面助力園所順利開學。校園晨檢機可以實現手、口、眼、溫度四大項目的一次性完成,一個動作只需3秒,入園高峰也毫無壓力。同時,智能生成晨檢結果,方便老師管理,並及時將晨檢報告發送給家長,實時掌握孩子的健康情況。當前,國內有近2萬個園所在使用校園晨檢機器人。飲食方面,掌通家園能夠助力園所為寶寶打造科學健康的膳食配餐。
  • 航天信息發布智慧政務五大新品 完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生態布局
    近日,在AIsino World·智慧政務開放論壇上,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出入境智慧大廳、航天智慧安全雲、藥品(疫苗)追溯監管平臺、智能糧庫系統、智慧園區等五大智慧政務新產品,著力解決政府和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通過智慧政務服務產品及解決方案為政府部門強化數據整合、提高辦事效率、增強協同能力,從而優化完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生態布局。
  • 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新名片——關於「兩湖」治理利用的調查與思考
    近幾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狠抓兩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17.25萬畝圍網圍欄全部拆除,圍湖養殖全面禁止;開展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專項治理,實施退耕還湖、清河行動、溼地植被恢復工程,地表水質由四類變為三類標準,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湖堤加固、涵閘泵站改造取得新進展,防洪排澇能力有所提升;兩湖連通工程
  • 打造綠色環保宜居生態,聽楓智能專注於智慧園林方向
    【獵雲網武漢】1月11日報導(文/呂鑫燚)智慧園林就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園林相融合。建立屬於園林的大資料庫,把人與自然用AI的方式連接起來,達到人與自然的溝通和互相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