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細心的南通大學師生發現,許多教學樓內增添了一些「新面孔」,只要把校園碼在機器上「掃一掃」識別,5秒鐘後,一張蓋好印章的嶄新證明就呈現在眼前。這便是學校全新上線的一站式自助服務終端。
近年來,南通大學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通過引入人工智慧、WiFi6、5G、虛擬實境等前沿技術,構建了高速穩定的一體化網絡環境與便捷智能的多元化信息應用,建設業務共融、數據互通、綜合集成、服務便捷、感知愉悅的「智慧校園」2.0新生態。
一卡通管理助推校園信息化建設
今年6月,「銀校一卡通」正式上線,這是南通大學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助力信息化校園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為「智慧通大」的重要載體,「銀校一卡通」可同時支持實體卡、虛擬卡、人臉識別等介質,實現多種介質共用一個「錢包」。師生可通過銀校轉帳、微信、支付寶等各種渠道充值,即充即用,可使用虛擬卡在校門口掃碼進出學校,在圖書館借閱圖書,在食堂、超市購物等。
來自經濟與管理學院行政192班的範雨婷是個「馬大哈」,進校一年多,飯卡已丟失了好幾回。但現在,只要通過「智慧通大」公眾號進入校園卡系統,即可利用二維碼進行支付,沒有帶實體卡也能享受美食了。
文學院新聞192班的穆浩鵬回憶道,以前在學校洗澡就跟「打仗」一樣。但是在新的校園卡上新之後,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到現場在電子班牌上輸入「學號」和「校園卡密碼」,就可以輕鬆實現無卡洗浴了。「這樣的『銀校一卡通』基本就是一個校內『支付寶』,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此外,學校還對「銀校一卡通」系統中各類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挖掘,關聯師生的消費習慣、行為方式、生活作息等,為高校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支持。
「銀校一卡通系統廣泛應用到智慧校園業務的應用層和多個管理與應用場景,實現『無處不在』的校園卡應用生態圈。」該校信息化中心副主任馮願說。
一站式服務打通業務辦理「最後一公裡」
「智慧校園」作為大學辦學的「戰略支點」,其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無可替代。2018年11月,學校智慧校園基礎平臺——「智慧通大」正式上線。基礎平臺實現了公共信息在各應用系統間的共享和統一,為學校管理部門提供了統一數據支撐。
在今年疫情中,智慧校園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學校新建迎新系統、學工系統、教務系統、統一支付系統等業務系統,整合學校原有多個應用系統,最大化方便師生。
「原以為疫情期間報銷不太方便,沒想到在網上申請報銷後一兩天,報銷款項就到帳了。」醫學院輔導員林恆榮高興地說。
為落實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該校財務處在全省高校中首推物流化報銷系統。物流化報銷系統通過「網上預約+自助投遞」的方式,報銷人可以網上自行預約錄入、到報帳投遞機交付單據,在自己的系統中隨時「跟蹤」報銷流程步驟,真正做到一站式電子化服務。
人事處曹曉璐每年負責新教師的入校報到工作,她說,以前每次新進教職工報到時,都要跑很多部門進行籤字蓋章,沒有3天時間很難全部跑完。自從有了全新的人事信息系統模塊,新教工報到只需跑個別部門就可一次性完成。「10分鐘就能輕鬆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一站式」網上服務的建立,使信息化與學校各項工作的融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實現了師生辦事「只上一個網、只進一扇門」。
一體化網絡打造全新智慧課堂
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學校建立了日趨完整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提升了辦學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今年2月24日,通大「雲課堂」如約開學,2694門課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教學活動有序開展。這是學校推進信息化技術與課程建設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
理學院老師陸海華說:「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課堂,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和互動化,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參與性,手機遙控教學,多場景課堂互動,讓教學隨時隨地,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有趣。」
秉持「服務教學、應用為主」的理念,學校建有388間多媒體教室和一批高效互動的智慧教室。學校將「課堂派」互動教學平臺引入課堂教學,廣泛推廣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低技術門檻引領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平臺使用至今,已有1859位教師、34160位學生使用,建有357門教學課程、2935個線上課堂,覆蓋全校文理工、藝術、體育等學科70%的教學課堂。
連日來,學校智慧教學取得一個又一個成果: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江蘇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首屆長三角師範院校教師智慧教學大賽二等獎……智慧校園建設成果正日益凸顯。
當前,學校智慧安防監控系統項目已實施啟動,建設5G校園專網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學校將進一步整合各部門管理服務資源與數據,推動線下業務向線上轉變,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實現面向師生的校內服務『應上盡上、全程在線』,更好地構建決策科學、資源共享、管理高效、服務優質的現代化大學治理體系。」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
陳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