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按摩羶中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提高性功能、可以豐胸、理氣止痛、生津增液、豐胸美乳等。羶中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羶中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羶中穴位位置圖】
【圖解羶中穴位的位置】
【羶中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取穴時,患者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甲乙經》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準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臥,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臥位,在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平第4肋間,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穴名解說】
【羶中穴】 Dàn zhōng(RN17) 經穴名,出《靈樞.根結》。屬任脈。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
【穴位含義】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
(1)「羶中穴」:「羶」,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熱後的熱燥之氣。「中」,與外相對,指穴內。羶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本穴 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熱脹散而變化熱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味一般,故名「羶中穴」。
(2)「元兒」:「元」,首也,氣也。「兒」,氣之子也,水也。元兒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中含有一定水溼,非為乾燥之氣。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於胸部也,無它意。
(4)「上氣海穴」:「上氣海穴」,此與任脈下部氣海穴相對而言,指本穴為任脈的生氣之海。
(5)「元見穴」:「元」,首也,氣也。「見」,明顯也。元見名意指穴內的吸熱脹散之氣顯而易見。
(6)「氣會」:本穴物質為胸堂上部的氣態物匯集而成,故為人之氣會。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質為胸部之氣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熱後外行於心包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送之地,故為心包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熱燥之氣。
【運行規律】涼溼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並吸熱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經氣血。
【按摩羶中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舒緩胸悶、咳嗽、咳喘、吐逆,心悸、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提高性功能等。
2、治療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絞痛、呃逆、咯唾膿血、胸痺心痛呼吸困難、過胖、過瘦、支氣管哮喘等。
3、治療產婦少乳、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縮等。
古籍記載
歷代針灸醫家對羶中穴的主治病症論述頗多,但大都集中在氣病範疇。如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銅人腧穴 針灸圖經》)。上氣短氣,咳逆,噎氣,喉鳴喘嗽,心胸痛,風痛,肺癰,唾膿(《針灸聚英》)。羶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羶中、巨闕主咳嗽,羶中、華蓋主 短氣不得息、不能言(《千金》)。羶中、少澤、大陵治胸前兩乳紅腫痛(《大成》)。
羶中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合谷穴(瀉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內關穴、三陰交穴、巨闕穴、心平穴、足三裡穴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穴、氣海穴治嘔吐反胃;配天突穴治哮喘;配乳根穴、合谷穴、三陰交穴、少澤穴、灸羶中穴治產後缺乳;配肺俞穴、豐隆穴、內關穴治咳嗽痰喘;配厥陰俞穴、內關穴治心悸、心煩、心痛。
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羶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症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羶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產婦灸羶中則可催乳。
治療心絞痛的第一個穴位:羶中穴,刺激羶中穴能讓心胸開闊,來緩解心臟的收縮功能、血液的供應狀態,直接是跟心臟聯繫在一起。用羶中穴治療心絞痛的時候,不用灸法,用拇指頭的力量比較重的按揉,可以寬胸理氣,調節心肺。心臟的功能與肺氣密切相關,心血要肺氣推動。也可以捶打羶中穴,提高身體免疫力,對心肺功能都有好的作用。還可以用皮膚針反覆地敲打兩百次左右。
臨床應用
現代臨床上常用於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病症,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病症,胸痺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病症以及產後無乳、癭氣、霍亂、轉筋、屍厥等其他病證。總之,臨床運用羶中穴多用於心肺病變,尤宜於心肺氣虛之證。該穴具有調理人身氣機之功能,可用於一切氣機不暢之病變,諸如肺氣不降之上逆、心之氣血鬱滯以及肝氣鬱結等症。例如筆者常用該穴點穴治呃逆,獲得手到病除之效果。有人取羶中穴採用雀啄術治四肢麻木、兔腦垂體埋藏治療支氣管哮喘、針刺拔罐治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羶中透鳩尾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配乳根針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療效。
景維廉等採用羶中穴割脂治療乳癖150例,結果治癒128例,佔85.3%;顯效18例,佔12.0%;無效4例,佔2.7%;總有效率97.3%。李潔等總結1981~1998年公開發表在200餘種醫學期刊上有關針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論文240餘篇進行分析,指出羶中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最常用的8個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為氣會,肺主氣,司呼吸,且穴位近於胸部,可理氣寬胸,故為治療呼吸系統病症的常用穴。刺激經穴脈絡,使經絡通利,氣血調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與經絡臟腑相關,氣機調暢是重要環節,而本穴調氣作用強,故為治療乳汁少的重要穴位。本穴治療消化系統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從調氣角度實現的。筆者在臨床運用中也發現,許多患者在接受該穴施術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鬆,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刺灸該穴能通暢上焦之氣機,通達經絡,理氣散瘀,一切氣病皆可選用。
羶中為任脈穴位,心包募穴,八會穴之一,氣會羶中。《靈樞·海論》篇曰:「羶中者,為氣之海」。《難經·四十五難》曰:「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清·徐靈胎《難經經釋》云:「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羶中也"。因此,對本穴的認識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論述。羶中穴為理氣降逆的要穴,臨床中被廣泛運用。
現代研究
羶中穴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支。研究認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與胸腺相絡,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為衛氣的表現形式之一。治療心血管病證,點按該穴後所產生的神經衝動沿肋間神經上行,通過神經元鏈上行至大腦,刺激腦幹網狀系統,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其次,點按羶中穴的刺激信號,可提高該區植物神經功能。近年來的試驗已證明,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能激活膽鹼能受體,使所有內徑不同的冠狀血管產生程度不一的擴張,從而為治療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實驗依據。針刺冠心病患者用羶中透鳩尾、內關、足三裡、三陰交等穴,對腦血流的流入時間、波幅、阻力、緊張度等均有明顯的影響;另外,針刺羶中、天突、合谷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內腔徑明顯增寬,食道蠕動增強,使患者吞咽困難得以緩解等。
羶中為心包絡經氣聚集之處,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又是宗氣聚會之處,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為主穴治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及其它疾患,臨床上屢獲佳效。通過現代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以對各類氣病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
羶中穴的作用之一:寬心順氣
羶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說到羶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來的鄰居是位脾氣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為生氣突然心口痛,一時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來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羶中穴上使勁按壓,大概一兩分鐘,他就慢慢緩過來了,休息一會兒就正常如初了。後來,我在接觸的大量病例中發現按揉羶中穴還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我想,這就是此穴「寬胸理氣」的功效吧。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鬆,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我建議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時間約2~3分鐘,便可達到《普濟》中所說的:「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揉的時候請注意:四指併攏,然後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羶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羶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羶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羶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羶中」,也就是說羶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羶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而現代研究發現,羶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活動。而點按該穴後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還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經功能。
現代醫學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在臨床上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支氣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產後缺乳等病證的治療。而我們平時常按羶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羶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症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羶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產婦灸羶中則可催乳。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羶中穴的方法:兩手作護胸狀,用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肚由下至上按摩羶中穴17回。
按摩手法: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推用雙手拇指腹自羶中穴向外。溫馨提示:羶中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針灸療法:沿皮刺0.3-0.5寸。艾灸療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現代針灸學一般認為:可平刺0.3~0.5寸,可灸。韓瑞紅等治心痛採用向心前區平刺,進針1.5cm,並用艾條燻灸針柄;向下平刺約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處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側乳房橫刺1~1.6cm,配針期門穴治缺乳。盛生寬治療高原反應病例38例,共有症狀為心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還可見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等高原反應或不適。主穴取氣海,羶中。並隨症加穴。操作按針灸常規先針羶中穴,噁心嘔吐者針尖迎經脈向下平刺,吸氣時進針,得氣後較大幅度捻轉,令針感擴散至脘腹部,呼氣時出針,不閉其孔,用瀉法;眩暈,呼吸困難,心悸動,心律不齊,脈結代者,針尖順經脈向上平刺,呼氣時進針,行九陽數(拇指向前,食指向後,輕輕捻轉9次)使針感擴散至咽部,吸氣時拔針,急閉針孔,用補法。再刺氣海,得氣後行針,針感放散於胸部。5次為1療程。結果痊癒28例,好轉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4.7%。另有指針、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線、穴位割脂等用法。
羶中穴的操作手法很有講究,歷代醫家論述不一,《甲乙經》云:「刺入三分,灸五壯」。《銅人》則云:「其穴禁不可針,不幸令人夭折」。《資生經》亦云:「灸七七壯,禁針」。後世醫家多依其說。明·汪機《針灸問對》曰:「心為一身之主,至貴不可犯,羶中穴、鳩尾穴、巨闕穴,心之宮城也。……夫針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見,古代醫家對該穴一般只灸不針。這主要是因為該穴近於心臟,過去採用的金、銀針針體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層次,刺激過當,耗散心氣,易造成意外傷害之故。
✎投稿郵箱:675739663@qq.com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刪除)
王啟才:新型浮針 針刺方法
****關注「中醫理療康復」訂閱號:zyllkfw
回復「1」查看中醫針灸正骨培訓課程
回復「2」針推醫書教學光碟學習資料
回復「3」「我是名中醫」技術合作推廣
回復「4」自學中醫,觀看名師教學視頻
正骨整脊課程介紹,回復「正骨」
推拿按摩課程介紹,回復「推拿」
針灸針刀課程介紹,回復「針灸」
減肥美容課程介紹,回復「減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近期課程安排!每天都在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