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工(也就是寶石切割機的工序)就是將生石轉變成寶石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寶石具有一定的形狀、賦予其光彩與色澤,從而鑲嵌於珠寶中。
不同於金剛石的是,彩色的寶石擁有變化的光學特性,不能切割成一致的理想模式。一個切工好的彩色寶石,當從上面觀察時,應能展現出均勻的色澤、可接受的瑕疪、良好的光澤度,並顯示出絕大部分的克拉重量。
廣義地說,寶石切割法可分為刻面寶石(具有幾何形狀的平拋光面的寶石)和非刻面寶石(這些寶石沒有幾何形狀的平拋光面,諸如凸面寶石)
寶石切割大部分依賴於生寶石的形狀(指來自於地球內部的未加工的寶石形狀)。對於完美的彩色生石而言,橢圓形切割總的來說是最佳切割,因為這樣的形狀可以最大化地產生美感。當選擇將以另一形狀對寶石進行刻面時,要考慮的因素包括設計美學、瑕疪以及顏色。
寶石切工匠一旦擁有了兩年的工作經驗,並且平均每天可以刻面30塊寶石,那麼這樣的寶石切工匠就可以被視為「專家」了。
圓鑽形切割
Round來源於中古時候的英語單詞"rounden",意思為「奧秘」。圓鑽形切割也稱為圓形切割、美國理想式切割或者美國標準切割。圓鑽形切割的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7。
儘管沒有具體的哪名發明者被正式地貫以圓形切割的發明者稱號,許多權威人士一致認為一名叫文森齊奧.佩魯茲的威尼斯切工匠應享此殊榮。他於18世紀時在實際的切割中採用了這一方法。
俄羅斯天才科學家馬歇爾.託爾科夫斯基——來自於俄羅斯實力雄厚的一鑽石大家族——隨後計算出為達到理想的鑽石形狀所需要的切割。作為其數學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內容,託爾科夫斯基考慮了諸多變數,諸如,折射係數和共價鍵角度,對著名的圓鑽形切割進行了描述。
託爾科夫斯基圓鑽形切割的高度為鑽石直徑的58%,臺面百分比為43%,深度百分比為14%,58%可能是這一寶石最關鍵的尺度。
這種切割法從視覺角度最有成效。圓形切割法為很圓的鑽石以及生寶石來說提供了最好的復原;這可以轉化為客戶所要的好價值。
圓鑽形切割法旨在提供最大的光學效果,發出光輝,不停地閃爍,使寶石在光線下耀眼奪目,如旗般輕舞飛揚。
這一切割法的制定特別適用於鑽石,但如今已普遍用於所有類型寶石。
橢圓形切割
橢圓來自於拉丁詞"vum",意思是「卵」。橢圓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為69。當從上面觀察時,呈橢圓形。 就橢圓形切割而言,儘管長度與寬度比輕微地取決於不同型號寶石的光學特性,但兩者間的比應約2:1。一枚切工很好的橢圓形寶石可以幾乎與圓鑽形切割一樣光彩奪目。
如果比例恰當,光彩奪目,火彩耀眼,橢圓形切割會具有特別美的外形。
長階梯形切割
長階梯來自於義大利詞「bacchetta」,意思為「杆或棒」T長階梯形切割的刻面數約為20。長階梯形寶石就是一種特別的長方形。
大多數長方形切割為「階梯狀」切割,這意味著臺面被切割成臺階狀,臺面與邊緣平行,呈現頂部被削去後的金字塔形。底部與臺面與三角形刻面成正方形。
長階梯形切割最適合於象電氣石這樣的形態粗糙的寶石類型。對於美國本土民族納瓦霍人來說,長階梯形象徵著婦女的外形、智慧與神聖的沉思。
正方形切割
正方形來自於拉丁語中的一個通俗詞彙"exquadra",意思為「正方形」。正方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57。正方形切割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切割,只是其中的所有的邊長度相等而已。
大多數長方形切割為「階梯狀」切割,這意味著臺面被切割成臺階狀,臺面與邊緣平行,呈現頂部被削去後的金字塔形。
有些人認為這種切割是一種平等、公平的思想,是正義、秩序、滿足與真理的象徵。
三角形切割
三角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43。
三角形切割寶石基於三角形。通常將角截去,顯示出千變萬化的刻面設計,這一切割法首創了氣勢壯觀的楔形體,火彩光彩奪目。
三角形切割的頂點與底小面,突出且薄。儘管做成三角形可以使頂點更好地發揮作用,將寶石的光彩更多的展現出來,但是許多珠寶商們仍然只做成包鑲三角形。
當你透視寶石時,底小面通常顯現在臺寬的中間,顯示出具有均勻性的寶石亭部。當你由側面觀察時,腰部與臺面大致平行。亭部的主要刻面通常由垂直的底小面延伸至刻面與腰部相交處。
由於各邊相等,三角形切割能反射大部分的光與顏色。這樣的寶石被視作如圓鑽形切割一樣的光澤效果,因此對於那些鍾愛鮮明色彩的、但是只想要非圓形的寶石顧客來說,這給他們提供了極大的選擇。與圓形切割的不同之處在於:圓角三角形,調整好的保護性切割,以及三角形階梯形切割等。
應儘可能存在少的拋光記號,表面應顯得有光澤度與反射性。在三角形切割中,良好的拋光度有助於獲得最大化的光澤與閃爍度。
對於淡色寶石來說,適合於進行三角形切割,諸如,鑽石、海藍寶石、綠柱石以及白金藍寶石,通過三角形切割,可以使這些寶石儘量放射出光輝。
相反,有些切工匠使用三角形切割法來有效地增強外表顏色較深寶石的光澤度與亮度,這樣的寶石包括:丹泉石、錳鋁榴石、紅榴石以及紫水晶。
這一方法產生於阿姆斯特丹,依據特別寶石的自然特性以及切工匠的個人偏好不同,三角形切割的設計也不同,可能會成為傳統三角形,帶有尖角或者在鑽冠上帶有25個刻面、亭部有19個刻面、以及可能帶有腰部的形狀更圓的三角形。
你知道麼?
許多生的雙晶(在一個晶體裡面長有一個晶體)鑽石是天然的三角形(稱為「雙晶」),最適合於進行三角形切割。
梨形切割
梨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71。
這是一種混合切割法,結合了橢圓形切割與欖尖形的優點,切割的寶石形狀象一顆晶瑩剔透的淚珠。
對於成功的梨形切割來說,是一種對腰進行很好拋光的切割法。儘管取決於每塊寶石類型的光學特性,需要作出相應的變化,梨形切割通常應有很好的深度,諸如應有1.5:1的長寬比,以獲得極佳的外觀,成為人見人愛的寶石。
就戒指而言,這種切割對於小而長的手指來說,能為手倍添美感。用於垂飾與耳飾,更顯美觀。
在梨形切割的寶石中,顏色也頗為引人注目。
你知道麼?
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鑽石(英國王冠上的鑽石)就是梨形切割。
八角形切割
八角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3。
這是另一種四個角具有一定規格要求的「梯形」切割。階梯上的刻面與寶石的周邊平行。這種切割不同於祖母綠切割,其亭部的階梯長度不等。對於這種切割,顏色寶石美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顏色在八角形切割的寶石方面非常引人注目。
祖母綠切割
祖母綠切割寶石的刻面數約為50。
祖母綠切割由頂部觀察就象截去了角的的長方形。隨著有階梯狀的刻面,能成為具有非常美的寶石;奪目的光輝會將這些階梯狀角的光彩顯示於寶石的亭部之上。這是另一種「梯形切割」,它有著多層類似於階梯狀並通常為四角或者伸長的刻面。之所以稱之為梯形切割,乃因其呈同心而寬闊的平面類以階梯。
祖母綠型切割與八角形切割不同之處在於亭部階梯長度相等。
外邊緣平面可以有呈多種形狀。總的來說,長寬比應為1.5:1至1.75:1。
對於這種切割來說,顏色在寶石的美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祖母綠型切割的寶石中顏色非常引人注目。
祖母綠切割過去主要用於祖母綠,以減少切割期間所形成的巨大壓力,從而保護寶石防止出現鑽屑。如今現代的切割技術中這一問題也已不太重要,這一技術廣泛使用於許多型號的寶石。
欖尖形切割
欖尖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7。
欖尖形切割也稱為「紡錘」形,看起來象是一個橢圓,兩邊各向外延伸至一點,由上面徑直向下看,似是一枚橄欖球。
長寬比應為2:1,重要的是欖尖形切割不有太淺,否則的話,光線將會穿透寶石的背部,減弱了其光澤與色澤度。然而,對於所有顏色的寶石來說,會因其不同型號而異。
欖尖形切割能產生好的光澤與色澤。
當用於單粒寶石,或者當其他寶石進行強化時,會顯得更加絢麗。
你知道麼?
據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侯爵夫人蓬巴度的迷人微笑,通過靈感發明了欖尖形切割,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希望用鑽石來配佳人的微笑。
長角古型切割
古型來自於拉丁詞「antquis」,意思是「經典」。長角古型切割寶石的刻面數約為64。
長角古型切割也稱作「老礦工」或者「老歐式」切割,因為其看似19世紀末期與20世紀早期通常採用的具有大刻面的深切與現代橢圓形切割的交叉使用。因其某種程度上看起來就象是沙發墊,所以結合「古型」這一詞而典型地使用了「墊子」這一詞,但並不具備專有性。
這一形狀有地也稱為「枕形」切割(原因顯而易見)或者「燭光」切割,這是指在有電光之前進行的切割,在燭光下切割,寶石也會放出奪目的光彩。
與其他切割寶石發出的光彩相比,這種切割寶石呈現出奇妙、經典而浪漫的色彩。
與公主式切割一道,長角古型切割能最大化地呈現寶石的光澤。
對於錫蘭(斯裡蘭卡)的小刻面紅寶石與藍寶石來說,這是首選的切割法。
公主式切割
公主式切割通常有76個刻面。
公主式切割,技術上被稱作「方鑽」切割,這是具有多個閃閃發光面的圓鑽形切割的方形版本。70%至78%的深度比非常罕見。公主式切割是一種具有尖而未截角的「明亮式」形狀。「明亮式」指的是鑽冠與亭面垂直。
這是一種相對新的切割法,在單粒定婚戒指中經常派上用場。配上長長的指甲,使手部倍添美感,在這種切割寶石的兩面常鑲嵌有三角形的寶石。由於本身的設計,這種切割需要向著寶石全深方向有更多的重量,從而能釋放出最大的光芒。
公主式切割的優勢不只限於鑽石,這種切割法還可用於其他許多的寶石切割。由於公主式切割所具有的特別刻面,以及這種製作法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方法自然會產生更多的光澤與亮點。
公主式切割對於顏色較淡的透明寶石來說,通常效果最佳。
與長角古型切割一道,公主式切割能最大地釋放出寶石的光輝。
公主式切割旨在保留八面體金剛石晶體的重量,有助於首創出更具合理價格、更具吸引力的金剛石來。
重子切割是公主式切割的前身,其發明於30年前,發明者為約翰尼斯堡的名師巴希爾.瓦特米亞。重子切割申請了專利,但作為專利產品,其有效期已過了十年,這導致了類似切割寶石的更廣泛的使用。現在所熟悉的「公主式」切割已經成為一種普通的切割方式。
根據哈羅.紐曼著的《珠寶說明詞典》,公主式切割以前使用於現在所熟悉的「齒形」切割,這一切割法是由倫敦的阿帕德.納吉於1961年發明的。
經典心形切割
經典心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9。
心形切割寶石是一種頂部有縫隙的梨形寶石或鑽石。總的來說,心形切割寶石的長寬比略微超過1:1,約為1.1:1,長度略大些,但是比例通常不會超過1.2:1。
心形為愛的終極象徵。
大多數心形切割寶石几乎為圓形,這存在著這樣的優勢:具有幾乎為圓的亭部,能夠產生美麗的光澤。
大多數心形切割寶石可作為單一寶石購買。單粒戒指在整個手寸範圍內鑲上了心字。繼項鍊與戒指之後,大多數心形切割寶石作為飾紐裝飾耳環的配件銷售的。心形切割寶石的主要市場是豪華珠寶。遠東地區對心形切割寶石興趣濃厚。
由於極好的比例是來自於要付出更多的生石基礎上,心形切割寶石必須具有極好的切工,這樣才能使寶石更加昂貴。可以理解的是,在情人節這天,心形切割寶石的銷量會有顯著的增加。
對於所有迷人的切割來說,心形切割寶石的買家們應首先觀察一下他們的全部製作。首個問題是「我確實注意到這一寶石能吸引人的眼球麼」
總的來說,觀察一下平衡的形狀,就可以避免出現極端的情況了。舌形體應圓,裂縫應相對尖而明顯。
墜形切割
墜形來自於法語詞「Brilliant」(璀燦奪目或者光芒四射)以及「Brignolette」(一種小的幹李子)。墜形是一種梨形寶石,鑲有延伸至尖端的刻面。墜形切割寶石的刻面數約為84。下墜的面越多,光澤度越大。
墜形切割寶石是一種點滴狀寶石,自始至終,具有三角形或者金剛石形的刻面。沒有臺面、鑽冠或者亭部。鑑於墜形切割寶石的形狀,這種寶石是最難切割的。由於要有具體的切割量來表示刻面,墜形切割要求絕對的盡善盡美。
一名寶石切工匠每天只能切割並拋光5至10顆寶石。
墜形切割是一種玫瑰狀切割,這種切割法可追溯到14世紀,甚至更早時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墜形切割的歷史究竟有多久。有人傳說在12世紀期間印度的鑽石切割中顯示了這種風格的切割。墜形切割是一種很罕見的鑽石切割法,很難常用於有色寶石的切割中。
墜形切割寶石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愛德華七世時代,以及裝飾派藝術時代的古董與珠寶財產中可以見到。
墜形切割寶石在時尚珠寶中越來越受歡迎。
墜形切割寶石可以鑲嵌於耳飾、項鍊以及垂飾中。這些墜形切割寶石還可以鑲嵌於古董或者珠寶財產中的冠狀頭飾中。
這些墜形切割寶石經常用於帶有懸掛金屬絲或者簡單珍貴金屬帽,有進為小的金剛石飾物的耳飾中。許多工業出版物對墜形切割進行詳細的描述,也包括《Vogue》和《哈潑氏百貨商店》。
大多數墜形金剛石都是由白生石切割而成,但是有色的墜形金剛石,特別是彩黃和淡黃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其次是白蘭地酒和香檳色。再次說明的是,彩色寶石來正變得越來越受。
每種墜形切割都很獨特,要尋找光澤度、切工都很好寶石並非易事。由於非常規切割也能顯示光澤度,如何切割需視具體寶石而定。
異形切割
對於那些確實想要真正有所不同的人來說,近來在切割技術方面的進步已產生許多驚人的革新式的新形狀,諸如花形、三葉草的葉子、星形、三角形以及所有形式的奇異切割形。許多新設計是標準形狀的變形,旨在首創幻想出更大、更完美的寶石。有一些設計圍繞天然生石進行,仍然也有一些其他的設計充滿了時尚化,設計了許多革新形狀。
需要謹記的重要事實是首創的關於形狀與設計不斷擴大的選擇,目的在於滿足不同個人的風格與品味。沒有哪種切割比另一種更美之分。自然的奧秘與切工匠藝術化的結合,會使每件寶石成為獨特的工藝品。
凸圓形切割
單詞「凸圓形」來自於古老的諾曼法語「cabochon」,意思是頭。
凸面寶石是一種拋光的寶石,這種寶石要麼平頂(或者輕微的圓頂)和中凸,或者具有圓形的半球狀的頂。這種傳統的橢圓,但是凸面寶石也可以切割成其他的形狀,包括三角形和長方形。
凸面寶石,通常也稱作Cabs,是寶石切割中最古老而又最通常的形式,「enCabochon」寶石切割實際上是定型與拋光,而不是切割。在經典古型中,這通常是除了對結晶體結構自然刻面使用寶石之外,唯一可行的選擇方案了。許多最美麗的古老的珠寶就是按照凸面切割製成,包括:令人驚駭的皇家東印度珠寶以及亞倫胸甲。
凸面寶石用於製作珠寶,常被雕刻為凹雕玉石或者浮雕,也被用於水晶的彌合中。如今,凸圓形切割使用於具有有限透明度的寶石(綠松石、翡翠和瑪瑙等),或者在含有突出瑕疪的寶石(相對不透明的藍寶石、紅寶石或者祖母綠)中使用,或者用於切割曲面加強了特別的效果(暈彩、變彩、或者貓眼效應、星芒或者星彩效應)的寶石。
麵包形切割
對透明寶石來說,這種切割是凸圓形切割的變體,麵包型切割結合了刻面切割與非刻面切割。這樣的產生的寶石,具有凸面寶石的典型半球狀的頂部以及刻面亭部,當眼睛向寶石的中部觀察時,可以看到夢幻般的深度。這樣的切割展現了良好的光澤,與那些刻面寶石相比,有了一個不太易於磨蝕的鑽冠。
千禧切割
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1000個刻面,千禧切割因而得名。因為這是由羅吉奧.格拉卡於1999年左右首創的,以作為新世紀的獨特與挑戰的象徵。
儘管有時會與凹面切割相混淆,千禧切割很容易識別,因為它首創了擠滿了刻面的寶石。
工作量約等於其他切工匠工作量的18倍。由於亭部擁有624個刻面,臺面有376個刻面,在整個切割與拋光期間,每個刻面必須被碰到過1至4次。
涉及的時間量、與設計的特性的結合(生石的挑選、在每個刻面間保持一定的銳度,為每個刻面騰出空間等)以及需要精密切割機械,消除了千禧年切割一度成為主流的可能性。
來源:摘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