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夥伴們接連復工,開始了每天戴口罩長達10小時的窒息生活。
不管你用的是多貴的護膚品,多好的化妝品,多酷炫的口紅色號,反正在我看來,只有N95號的貴族臉跟外科口罩的平民臉之分。
脫下口罩,就更精彩了:痘痘臉、大油田臉和過敏紅腫臉。
為什麼一戴口罩,臉上就出現各種問題?「口罩臉」究竟是怎麼來的?
今天我邀請了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黃瓊珍來為大家解答,請放心食用。
「臉都被口罩毀掉了」
要搞清楚到底是不是口罩的鍋,咱們先要拆開口罩的結構。
普通的外科口罩材料一般是無紡布,活性炭和紙等。
結構主要分為三層,最外層為防水層,用於隔擋飛沫;第二層為過濾層,主要過濾空氣中的細菌和飛沫;最內層,也就是緊貼皮膚這一層,就是吸水層,主要吸收咱們呼出的水蒸氣,保證口罩的乾燥清爽[1]。
那麼,它們真的會引起皮膚問題嗎?
01、瘋狂爆痘
相信大家最關心的就是為什麼戴了口罩會長痘痘。
痘痘或痤瘡,其實是皮膚的一種慢性炎症反應,2006年,美國研究統計,在12歲至25歲年輕人中,有85%的人會長痘痘[3]。
長痘的根源,是我們的皮脂腺在內分泌系統以及皮膚免疫系統的雙重調控中,出了差錯[4]。
如果本身不怎麼長痘的人,因為戴口罩爆痘的可能性很低。
而平時經常爆痘的人,口罩只不過是把你遲早要爆的痘痘提前召喚了出來罷了,根本原因還是你原本就容易長痘惹的禍。
這麼一想,咱還賺了呢,畢竟以後長痘痘不如現在長,反正戴著口罩別人也看不到嘿!
口罩加重爆痘的原因,還有一個。
佩戴口罩時間越長,口罩內層的吸水能力漸漸飽和,很難保證內部環境的乾爽清潔。
所以,要想減少悶痘,口罩還是要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一次。
如果沒有足夠的口罩更換,儘量不要在外逗留太久,減少外出。
02、突變大油田
細心的童鞋發現了,我上面才剛說完臉部悶熱會使得毛孔縮小,影響油脂分泌的,怎麼還會出現大油臉呢?
其實這個時候油脂分泌跟痘痘形成並不矛盾,它們分別是戴口罩的短期和長期結果。
不妨想像一下,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皮脂腺是掛在毛囊上的一個小分支,它們在皮膚表面共同的出口就是毛孔。
當皮膚表面又悶又熱,皮脂腺分泌皮脂會更旺盛,油脂不停往外冒,我們首先會感覺臉上特別油膩。
然後,毛孔會縮小,「開源節流」,皮脂腺這個小口袋越積越大,結成了成熟的果實——痘痘。
當痘痘長到兜不住的時候,就會衝破皮膚的表皮壓力,形成皮膚表面的破潰傷口。
皮脂腺是一種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裡面分布著許多激素的受體,並受激素影響而發揮作用[5]。
睪酮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種,當睪酮水平升高時,會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
睪酮是一種雄性激素,但是不要誤會了,咱們女生也是會產生睪酮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男生都是「大油田」了,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多在青春期的時候冒痘痘了吧~
唉,怪就怪病毒吧,非讓我們必須戴上口罩。
03、過敏紅腫疼痛
有些朋友,不爆痘,臉也不油,但一旦戴上口罩,臉上就會出現紅腫。
這其實是口罩材質過敏了。
過敏,指人體接觸到環境中的一系列過敏原因子,而產生的超敏反應現象,包括皮膚紅腫、瘙癢和呼吸困難等症狀[6]。
一戴口罩就過敏,過敏原最有可能就是口罩的材料了。
這並不稀奇,因為無紡布或者紙品帶來的粉塵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原[7]。
長期佩戴口罩也會對面部皮膚產生摩擦損傷,導致紅腫疼痛。
現階段不建議專門的醫院做過敏原測試,但至少保證你買的是正規廠家的口罩。
04、面部勒痕
這種情況就很好解釋啦,多發生於三類人群:一是抗疫前線的醫務工作者;二是戴N95型口罩的;三是臉大的朋友。
醫務工作者們因為處於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保證好口罩的密閉性是必須的,寧願勒也不要留有空隙。
但是,答應我,不需要衝在抗疫第一線的你,沒事兒就在家好好休息,好嗎?
另外,就是臉上的肉肉超出了口罩最大承載力的叮噹貓們啦~
沒事的,小可愛,如果你去的不是醫院或者重疫區等高危場所,不妨把N95換成普通外科口罩吧。
再難也要堅持戴口罩
雖然我們無法避免長期戴口罩誘發的一系列皮膚問題,但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皮膚好的人,即使戴著口罩也不會有很大影響。
而且,要論悶痘、出油和致過敏的功力,化妝品才是真正的重量級炸彈吧。
要知道,化妝品中通常含有的礦物質、防腐劑、維穩劑和染料等成分,對皮膚有著顯而易見的致敏性、刺激性甚至是損害健康[8]。
當然,正規化妝品中的這些成分都是在安全許可範圍內的,我們不要拋開劑量談毒性,不耍流氓。
所以,我們尚且能夠為了漂亮而容忍化妝品對皮膚的刺激,為什麼就不能因為健康而對口罩寬容一點呢?
再說了,咱們現在有口罩護體,相當於又多了一層「物理防曬」,搞不好疫情過去,白成一道閃電哦。
參考文獻
1.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 (2020). 正確使用口罩 護己護人.
2.Williams, M., Cunliffe, W. J., & Gould, D. (1974). Pilo‐sebaceous duct physiology. I EFFECT OF HYDRATION ON PILO‐SEBACEOUS DUCT ORIFIC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90(6), 631-635.
3.Gollnick H P M,Dreno B,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cn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 null: 1-2.
4.Gollnick, H. P. M., & Dreno, B. (2015).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cn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9, 1-2.
5.Ju, Q., Tao, T., Hu, T., Karadağ, A. S., Al-Khuzaei, S., & Chen, W. (2017). Sex hormones and acne. Clinics in dermatology, 35(2), 130-137.
6.McConnell, T. H. (2013). The nature of disease: pathology for the health professions.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7.Prasad, R., Verma, S. K., Dua, R., Kant, S., Kushwaha, R. A. S., & Agarwal, S. P. (2009). A study of skin sensitivity to various allergens by skin prick test in patients of nasobronchial allergy. Lung India: official organ of Indian Chest Society, 26(3), 70.
8.Kaličanin, B., & Velimirović, D. (2016). A study of the possible harmful effects of cosmetic beauty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70(2), 47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