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微信裡最讓人氣惱的行為莫過於你沒回我消息,卻悄悄更新了朋友圈。
既然發了朋友圈,就說明有空且正在用微信,潛臺詞無異於:我有空,但不想理你。
有些網友表示,晚一點回消息都不介意,但不回卻發朋友圈的人真想刪了,開心地找他聊天,結果把人搞得很鬱悶。
誠然,一片真誠如果換來的是視而不見,任誰都會很難受。
但如果發消息的人本身也沒有真誠之心,相反還帶著對你「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時,事情就另當別論了。
說實話,有時候遇到這些人發的消息,我真的是寧願刷朋友圈也不想回復。
「在嗎?」「不在!」
知乎上有個很熱門的討論:「微信裡最令人討厭的10種消息」。「在嗎?」榜上有名。
一位網友評論說:
「真心覺得問別人『在嗎』是種很無語的行為,我如果不在,就沒法回你說我『不在』,而我要是在的話,你直接說事不就完了?」
有人說,發一句「在嗎」,就和進門前先敲門一樣,是一種禮貌的體現。但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發了類似的開場白,卻遲遲等不到他們想要說的正事。這就相當於敲門後不進來,卻站在門口遠遠朝你乾瞪眼。
試問這算是一種禮貌嗎?
有位知乎答友分享了這樣一段經歷。
一個多年沒聯繫的同學突然發來消息,同樣是問她:「在嗎?」
因為在工作,這位網友沒有及時查看微信消息。而等她好不容易空閒下來,卻發現朋友已發了好幾個「在嗎」,可至始至終都沒說他想幹什麼。
正當她糾結該如何回復時,對方又發來一個「在嗎」。她突然就失去了耐心,回了一句「不在!!!」,然後把對方拉黑了。
其實「在嗎」在微信社交中,早已被剝離了問候的本意。一位同事曾跟我說:
「看到有人發『在嗎』我心裡就咯噔一下,因為這不是回一個『在』就能解決的事。」
很多人發了「在嗎」便沒有下文,往往是有求於人卻不好意思開口,於是就想引著對方先說話,然後在一通閒聊營造起來的氛圍裡再突然亮明來意,進而讓對方處於一種騎虎難下的境地。
現代社會,每個人每天的信息處理量都處於超負荷狀態。與其花費時間研究那些指向不明且充滿套路的開場白,人們會覺得還不如刷會兒朋友圈來緩解壓力。
其實找人有事或請求幫忙,沒有必要顧左右而言其他。答應或拒絕都不過一句話的事,也不會因為一個「在嗎?」就會有所改變。
我有空,但不想給你
其實人們對「在嗎」這類開場白的反感,並不僅僅因為它們是無效信息。
蔡永康在談到該如何與人相處時說過:
「遇到對方提起了一個你完全不想接的話題,不要急著反抗,而是輕巧的把對方熱衷的話題連接到一個很生活的方向就行。」
對於這句話,我只同意一半。耐心傾聽的確很重要,但我只給尊重我的人。
如果是親朋好友或父母長輩無意間發了「在嗎」或「忙嗎」,我們很少會介懷,一來他們會很快接著說事情,二來是親情或友誼都經歷過時間的考驗,讓我們願意繼續把時間花在他們身上。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之於許多人不過是聊天列表裡群發消息的對象。他們從沒想過花時間或精力來經營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冷不丁的一句「在嗎」,往往都是讓幫著點讚或砍價的前言。
為什麼我有空發朋友圈卻不回你消息?
因為雖然我有空,但可以選擇不給你。
去年參加朋友婚禮,偶然碰到一位幾乎已淡忘的初中同學。
剛回到家,看到他的頭像跳到微信聊天列表的頂頭。簡單聊了幾句各自近況後,他開口問我借錢。
借的其實不多,第二個月拿到工資後他也很自覺地還了錢。
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就再沒聯繫我,等到再收到他的微信時,便又是借錢。
「在嗎?」
「什麼事?」
「江湖救個急……」
如此幾次下來,我一看見他的消息,就知道他的來意,覺得自己儼然成了他的人形花唄。
有時候正想在朋友圈分享些高興的事情,碰巧他的消息又過來了,我就真的不想讓自己的興致被打斷。
比起無效信息的增量,人們更難以接受的是一句「在嗎」引出的予取予求。
而在你把我當成一個工具人的時候,我也有不讓空閒時間任由你支配的權利。
有事說事,是為人的分寸
稻盛和夫說過:
「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才是造成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
當你糾結為什麼別人明明有空卻不回消息時,不如先考慮一下你的消息是不是只圖自己方便,卻不顧對方感受。
想想自己在聯繫別人時,是不是總在拐彎抹角,漫無休止地詢問對方「在嗎」、「忙嗎」、「睡了嗎」還有「吃了嗎」;
或者拿一些隨便百度就能搜到答案的問題去問別人,甚或長年累月沒有音信,偶爾聯繫就是讓人幫忙「砍一刀」。
說真的,如果你是這麼做的,你該糾結的應該是對方怎麼還沒把你拉黑。
空閒時間,對於每個為了生活日夜奔波的人來說都是奢侈品。
如果需要佔用別人的時間,那就應該本著推己及人的態度,在請求幫助時多發些有效信息。
就像約翰杜威說的:
「如果問題問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
聯繫對方時,明確自己的訴求,有什麼問題和困難就開門見山地說出來。比起滿臉難言之隱的畏縮,你有話直說的樣子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好感,也更容易收穫滿意的回應。
同時,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當你對一段關係的索取遠超過你所投諸的精力時,久而久之,誰都會感到煩厭。
真正的社交禮儀,就是尊重彼此的感受與時間。
如果在你身上看不到這些,對方遲早會用發朋友圈卻不回消息這種最不傷彼此體面的方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反感。
作者:姜榆木,榆木腦袋,亦有浪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