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2020-12-14 中國氣象數據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

近50年來,

我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

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

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

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

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與此類似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洪澇季節的降水都可以通過相應的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表示。最大或最小降水量與年總降水量比值的方法,在研究某個區域旱澇災害中也很重要。

另外,用概率分布函數也可以表示降水年際變化。

「這些傳統的方法各有優缺點,但都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無法使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反映降水的集中程度以及最大降水量發生的時期。方差是描述一個隨機變量離散程度的方法,但是它比較適用於檢驗正態分布的變量。降水量概率密度函數通常呈偏態分布,即降水往往呈偏態分布,所以方差不適用於檢驗降水的離散程度。」陸爾介紹道。

除了降水總量和強度外,持續時間、降水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時期也是衡量降水特性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近50年來,中國地區的極端降水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其中,中國西部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華南沿海等地區的極端降水事件趨於增多。而且,近年來長江流域的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集中程度顯著增加,這也是水旱災害加劇的主要原因。

可見,降水時空集中程度是與嚴重旱澇事件密切相關的,那麼,降水時空集中程度是否會隨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強,它的變化是否會導致旱澇災害更加嚴重等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因此,研究團隊利用信息熵的概念,建立降水集中度指數(Q指數),進而用來表徵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區降水集中程度的特徵。該方法最大的優勢是研究時間的選取可以為任意時段,適用於逐小時、逐日和逐月等資料以及各種時間長度的資料,因此該方法的適用性更廣。

Q指數是用來衡量年(季、月或候)內逐日降水的時間變化程度,可以正確反映一定時期降水集中的屬性。當Q指數小(接近0)時,代表降水分散在更多的雨日內;當Q指數大(接近1)時,代表降水集中在少數的雨日內。

如果總降水量大,則容易發生幹期或幹事件,易發生持續性強降水,反之亦然。將Q指數和總降水量結合,有利於清晰表達降水的持續性情況。

研究團隊利用Q指數對華南夏季降水集中情況進行的研究發現,在華南地區夏季降水越來越集中的背景下,持續性降水增多。在夏季,我國華南北部大部地區Q指數在0.2至0.3之間,這說明華南北部大部地區夏季降水較為分散。

在年際變化方面,華南地區近50年夏季Q指數和降水總量呈現增多趨勢,這說明華南夏季更多的降水將在更少的雨日內出現,進而說明降水強度增加了,這樣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此外,在華南地區夏季降水越來越集中的背景下,無論降水量為1毫米、25毫米還是50毫米,持續1天的降水過程都是在減少的,而持續多日的降水過程在增多,這也說明華南夏季持續性降水和持續性強/極端降水過程都是增多的。

相關焦點

  • 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
    樹線是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樹線變化對高山區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物種多樣性,水文過程等產生影響。高山樹線位置主要受溫度控制,氣候變暖將促進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爬升。
  • 青藏高原所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圓柏形成層活動的溫度和降水閾值...
    )對氣候變化響應的關鍵生理指標,但樹木形成層活動與森林氣象的長期同步監測數據的匱乏限制了對形成層活動氣候閾值的理解。2010年春季在溫度閾值滿足的環境條件下,乾旱導致2010年的形成層細胞分裂開始時間較2009年和2011年推遲3周,為降水閾值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證據。基於以上降水-溫度雙重閾值對形成層活動開始時間的預測值與觀測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下樹線和上樹線分別平均相差5.9天和4.6天)。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控制樹木形成層活動的降水閾值的存在,並量化了降水-溫度雙重閾值。
  • 高中地理:影響降水的9大因素
    山脈走向對海洋水汽有阻擋作用和引導作用,如果山脈走向與海洋水汽 來向垂直,就會阻擋水汽的進入,使大陸內側降水明顯減少,如北美大陸西部,由於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縱列,與來自太平洋的溼潤的西風氣流垂直,阻擋了西風的進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東部地區就難以受到它的影響了;而歐洲西部地區,阿爾卑斯山脈東西走向,與西風氣流來向一致,有利於海洋溼潤氣流的進入,降水的分布較廣泛,海洋性特徵明顯
  •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 這些氣候與水知識你知道嗎?
    【氣候與資源】全省降水北少南多,光熱水資源充沛記者:安徽的氣候特徵如何?有哪些氣候資源呢?胡雯:我省屬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全省年平均氣溫14.5~17.2℃,降水量747~1798毫米,具有北少南多,平原丘陵少、山區多的特徵。
  • 樹木年輪研究方法匯總
    通過樹木年輪的一般狀況和變化特徵, 我們可以了解樹木所在地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特點和規律, 進而得出氣候變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影響, 從而為人類研究、預測、應對未來全球氣候等方面提供理論及實踐支持。由此可見, 樹木年輪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生態學、環境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方面的意義。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中科院研究表明:四十年來青藏高原初夏時節降水顯著增加
    摘要:中科院科研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近四十年來,青藏高原在5至6月初夏時節降水呈顯著增加趨勢,受此影響植被明顯變綠。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近年來青藏高原氣候暖溼化趨勢加劇,長時段的高原氣候變化已成學術界研究熱點。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俄羅斯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為什麼氣候會降水豐富冬季溫和?
    俄羅斯勘察加半島的氣候 俄羅斯的第二大半島也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不過位置位於楚科奇半島以南,半島形態十分明顯,那就是「勘察加半島」,勘察加半島從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科利亞克山脈往南延伸
  • 氣候變化|過程很複雜,結論很明確
    儘管綜合這些數據存在許多複雜性,但多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已經分別得出一致的結論,即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已上升了約1攝氏度。儘管記錄顯示的上升趨勢出現了幾處停頓和加速,但是最近四十年中氣溫記錄比1850年以來其他任何十年的都要高。回溯到更早之前,在廣泛使用精確溫度計記錄氣溫之前的時代,科學家可以使用對氣候敏感的 「替代指標」(例如年輪、冰芯和海洋沉積物)重建溫度。
  • 冰芯凝結氣候歷史湖芯環境檔案 也是「無字天書」
    這些冰層從下到上越來越新。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總的來說,冬天的溫度很低,形成的雪粒具有細密的特點;夏天,氣溫偏高,形成的雪粒又厚又松。因此,冬季和夏季由雪形成的冰層之間的層理結構會有明顯的差異。因此,研究人員從冰川中取出的「冰棒」攜帶了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來氣候和環境變化留下的「歷史數據」。它不僅記錄了過去氣候和環境的自然變化信息,還記錄了過去人類活動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
  • 「七下八上」期間我國降水「北多南少」 7月下旬颱風或活躍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未來十天全國降雨情況、「七下八上」期間氣候預測、近期防汛救災的重點提示。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現場圖未來十天長江上遊強降雨仍「盤踞」 華北強對流天氣頻發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全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
  • 同為「無字天書」 冰芯凝氣候歷史 湖芯藏環境檔案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首次獲得喀喇崑崙山脈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樣本。這些冰芯和湖芯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那麼,冰芯和湖芯到底如何生成的?它們有哪些記錄環境變化的指標?冰芯和湖芯測定出的數據,有什麼現實意義?就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尋找藍色中的秘密——解析降水中心值預報
    為解開這一疑惑,今年汛期,中央氣象臺改進降水預報技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水中心值預報。  與傳統降水落區預報不同,降水中心值預報可以提升降水預報的精細化水平,使降水預報初步向定點、定時、定量的目標靠近,解開公眾心中「局地在哪裡」的謎團。
  • 降水導致巴西大豆銹病增多寒潮對我國冬小麥影響不大
    來源:期貨日報玉米本周,我國北方降雪天氣回歸,預計吉林東部、黑龍江南部以及遼寧東部有中到大雪,疊加氣溫較低,有利於玉米露天存儲,一定程度上妨礙玉米向北方港口陸路輸送,或推升當地玉米現貨行情。華北、山東等地天氣預計轉晴,氣溫將穩步回升。
  • 山東降水主要來自哪裡?太平洋還是印度洋?
    此山脈分中國為二大地理區域,氣候、農業與人類活動,均有顯著之差異」。 即地理條件的不同造成「人類活動」的顯著差異。再說「水」,「水土」,水先於土。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在《中國氣候概論》中引述克雷西的話後說:「凡曾經秦嶺山脈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脈南北二區域間之差異。
  • 自然地理下氣象與氣候學複習資料
    大氣穩定度:是指氣塊受任意方向振動後,返回或遠離原平衡位置的趨勢和程度。霧:是懸浮於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風度小於1KM的物理現象。如果能見度在1-10KM範圍內,則稱為輕霧。城市氣候:是在區域氣候背景上,經過城市化後,在人類活動影響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局地氣候。城市氣候的特徵可歸納為城市「五島效應」即濁島、熱島、幹島、溼島、雨島。
  • 歐洲氣候特徵: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是海洋性氣候最顯著的大洲
    氣候是一個區域內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多年平均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組成。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玩轉地理 | 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本文綜合自:中國氣象頻道、中國氣象網視頻製作:中國氣象頻道厄爾尼諾現象雖發生在距離我國比較遙遠的東太平洋,並不對我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但它仍然會通過大氣環流的變化來影響中國,所以不少氣象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與否是影響中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一個強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