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說:日本人很冷淡,難以在日本找到真正的朋友。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日本人與他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保持距離,並且尊重對方,因為他們知道,人們的思想是不同的,如果只是追尋不同,那麼就無法達到相同。另外一個重要交往原則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這或許與很多國人的想法不一樣,才會造成日本人冷淡的印象。其實很多國人去過日本旅遊以後,反而會被日本人的好客熱情鬧得不好意思,因為對待遊客的態度,日本排第二,那麼沒有國家能夠排第一!
日本人在世界大眾面前的印象就是「彬彬有禮」,雖然每個日本人都不同,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個性,可是能夠在餐廳、便利店、車站體會到「待客」精神的國度,或許也不多。日本企業往往會注意到世人難以注意到的地方,在細節上做文章。無論多麼混亂的場合,日本人都是有條不紊地守護著秩序。假如一不小心遺失了物品,也有很大概率可以找到。這樣的印象,讓人真的難以和「冷淡」聯繫起來,因為真正冷淡之人,是不會考慮得如此周到。
有兩個事情,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初到日本之時,還沒有辦理日本手機卡,因此手機也無法聯網,出門就是靠在家中查好地圖,然後憑藉著圖片尋找目標。可是並非每次都那麼順利,偶爾也會迷失在日本的羊腸小街道當中。你能想像一位抱著孩子的婦女,推著車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嗎?臨走時還給你道歉說不好意思我還有事情,不能帶你進去之類的話。這樣的態度,不知道該怎麼說日本人「冷淡」?
第二件小事發生在車站,因為不小心物品遺失在車上了。是一個鑰匙包,其實裡面也沒有裝什麼東西,只有一張「西瓜卡」(日本的交通卡),西瓜卡是記名的,可以補辦,但是鑰匙包已經跟隨了很多年的物件,雖然不貴(買的時候才不到500日元)但是還是有一些感情。你能想像到日本車站的人坐車回頭車把鑰匙包給你送還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嗎?同樣也是抱著道歉的態度說,不好意思給您添麻煩了。說實在的,這樣的態度,我也不能說,日本人很「冷淡」!
日本人與日本人的交往,或許會有冷淡之處。想要與日本人深交,那就必須了解日本人的性格特點。
日本人和其他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儘量減少接觸,我想歲月靜好」的態度。所以,在日本看到日本人有困難的時候,很少有人會親切地幫助他們。日本人會把「儘量不與其他日本人接觸」掛在心上,很少會見到有「自來熟」的日本人吧?因為他們害怕產生糾紛和問題,在幫助其他日本人之前,日本人會考慮:自己會不會捲入到什麼麻煩的事情當中?這也是外界普遍認為日本人是一個冷淡民族的主要原因。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那就是「遛狗」。
在國內遛狗的話,如果有人看到狗狗可愛,會一邊跟狗主人聊天,一邊逗狗狗。這樣的交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日本則不同,不大會有人主動地靠近遛狗的人。日本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就是:在路上碰到不認識的人或者沒有見過的人,一般都會遠離。即便是接到日本人的求助,也會在精神和身體上保持最基本的警戒。
同樣,想要與日本人深交,那麼也就必須了解什麼叫做「度」,很多時候國人似乎沒有這樣的觀念。前文也說了,日本人想要歲月靜好,其含義就是「有相同愛好的人可以一起靜好,而沒有相同愛好的人,自然就會遠離」。日本人很少會用「有多少錢」來看待一個人,如果在日本人面前炫富,或許會讓他「羨慕」,但是並不一定會成為與他能夠進行深交的手段。日本有很多「社團」,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這就是按照興趣來劃分的。
我有一個日本人朋友,已經六十多歲了,雖然年齡很大,我覺得跟他就像忘年交的關係。他經常會介紹他的朋友給我認識,而我也就會經常和日本老爺子一起吃飯喝酒,並不會覺得他們有任何排斥,因為有話題可聊。但是逐漸的深入我發現了為何他們會那麼多年保持良好的感情,因為他們在大學的時候是一個社團的。這點讓我很吃驚,一個社團的人真的這麼團結麼?已經過了幾十年,還會有如此深厚的交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所以,想要跟日本人深交,那麼就需要了解個人的愛好以及價值觀是否一致,這點或許是深入交際的一個關鍵點。
在我看來,日本人並不會很冷淡,如果是要好之人,他們會幫你的程度你都想像不到,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都會安排得妥妥的,甚至有時候不會讓你花費一分錢。與日本人的交往過程當中,讓我認識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品」真的很重要。人的品格,不僅僅是行為辦事的方法,還有思想境界與高度。能夠契合之人,自然是不會冷淡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