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參加一場新書分享會。讀者提問環節,有位女生站起來問作者:「我最近對任何事情都喪失了興趣,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覺都熱愛不起來,人生空虛又迷茫,應該怎麼辦?」
作者笑著扶了扶眼鏡,說:「你來參加我的新書分享會,不就是一種興趣嗎?不就說明你對生活還保有熱愛嗎?年輕人總喜歡說迷茫,以為迷茫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不剷除無法往下走。誰都有迷茫的時候,就像我,四十歲了依然有許多問題想不開。迷茫是人生的常態,不要對抗迷茫,要學會適應迷茫,和迷茫相處。」聽完這段話,夾在擁擠人群中的我,突然感到一種無來由的輕鬆,甚至還有淡淡的愉悅。原來,在這世上,你我都一樣,一邊迷茫,一邊成長。
念大學的時候,認識一位副教授。大四那年,面臨考研和找工作的兩難選擇,如同大多數學生一樣,我迷茫、無助,除了浪費餘下的光陰,似乎再也找不到出路了。一次去食堂的路上,遇見了這位副教授。面對面坐在餐桌旁,和我話起了他的當年。
研三那年,面臨考博和找工作,他同樣有過一段迷茫的時期。當時,他參加了一家雜誌社的招聘,筆試、面試都很順利,但薪水微薄,對於上海那樣的城市,養活自己都成問題。在興趣和生計之間,他不得已選擇了生計,考了博,博士畢業,順利在高校任教。通過自己的努力,又從講師升到了副教授。
他說,那種迷茫的感覺,這些年來,始終未曾消逝。很多次午夜醒來,他都會問自己,如果當初進了雜誌社會怎樣?是不是生活就會變成另一副樣子?無需再寫一篇篇令人頭疼的論文,無需再絞盡腦汁地備課,只需審閱作者投遞的稿件,餘下的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和寫作?是不是自己的路一開始就選錯了?
後來,他漸漸明白生活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每一種光鮮的生活背後,都有陰霾;每一個世事洞明的人,也會有迷茫相伴。剔除了迷茫的人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他一面說著,一面忍不住呵呵笑起來。
多年後,我依然會想起那個夜晚,想起他語聲輕柔,想起食堂昏黃的燈光,以及外面沉沉的夜路。每一次想起,都會覺得沉重的生活被稀釋了,就連周遭的空氣,似乎都輕盈起來。
小海是我的一位讀者,兩個月前,他發來私信說:「煩透了目前的工作,日復一日機械重複,朝九晚五,下了班不是追劇就是遊戲,這樣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盡頭。」他說他想辭掉工作,去大理住上一段日子,把從前的自己找回來。
像小海這樣的人,大概不在少數。身居都市,長期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極易產生迷茫的感覺,好像活著活著就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下意識地在腦海中展開一場金錢與自我的博弈,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陷入兩難。
這樣的迷茫,是生活的常態。其實,每個人都在尋找生活的平衡點,尤其是年輕人。我告訴小海,去大理可以,辭掉工作卻是沒必要,不如請個年假,出去放鬆一下。去過了遠方,也許才發現最美的就在身旁。
小海採納了我的建議,請完假,獨自一人踏上旅程。那段時間,經常收到小海發來的照片。
古城街頭,聽流浪歌手的歌聲聽得入了迷,夕陽之下的小海,溫柔地眯起眼睛;
蝴蝶泉邊,小海頭戴美麗的花環,張開雙臂,咧開嘴巴,肆無忌憚地笑;
洱海岸邊,靜靜地望著平靜的湖面,身旁一隻橘色的貓咪打著瞌睡,那一刻,整個世界似乎都安靜了。
假期結束,小海回到了原來的城市,重新投入之前的工作。他平靜地告訴我,其實,去了大理,一樣會有迷茫,尤其是在萬籟俱寂的午夜,一個人身處異鄉,會有一種人生忽如寄的感覺。清醒有時,迷茫有時,這或許就是人生吧。
誰的人生不迷茫?迷茫是人生的常態。
你陷入這種情緒中無法自拔,或許是因為你把迷茫看得太重了,誇大了迷茫的分量。
在我們長長的一生裡,迷茫實在是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自己的迷茫期,每個人都有找不到路的時候。此時此刻,別怕,停下來,閉眼小憩,然後繼續往前走,你的視線或許會更清晰。
請相信,迷茫從來不是人生的底色。它只是你頭頂的一片烏雲,烏雲會聚攏,也會消散,走過去,你就能看到晴空萬裡。
來源:微信公眾號「谷潤良」(ID:grlgzh)
作者:谷潤良,青年作家。公眾號谷潤良(ID:grlgzh),新書《對得起時間,對得起自己》全網熱銷中。
主播:張佳琪
編輯:吳翠霞、袁麗娜、梁甜甜
發現最美的就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