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日本平安時代之後,以武家政權為代表的鎌倉時代,逐漸拉開了歷史的序幕。眾所周知,鎌倉時代的開啟,也標誌著幕府時代的到來,即天皇大權旁落,朝政軍政大權皆由「徵夷大將軍」所掌管。
所謂「幕府」,實際上就是徵夷大將軍辦公的場所,有別於皇宮。而自鎌倉幕府開始,日本之後又經歷了室町幕府及江戶幕府兩個時代,直到最終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這才結束了維持近七百年之久日本幕府時代。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日本幕府時代維持許久,天皇始終處於幕後吉祥物的地位,但無論各方如何紛爭奪權,哪怕是在最為混亂的日本戰國時代,日本天皇也只有權力旁落的說法,而無被武家政權取而代之的說法。因此日本民間所謂天皇「萬世一系」的說法,如果是站在天皇傳承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錯,只不過其中不乏誇大的言辭。
日本幕府將軍畫像
而早在武家政權崛起之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受唐風、和風交流融合的影響,孕育出了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尤其是經由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之後,日本文化的特徵及內涵也基本成型。因此,自鎌倉時代開始後,日本之後的文化發展並無如平安時代之繁多璀璨。順帶說一句,所謂鎌倉時代,就是指自源平戰爭結束後,源賴朝取得勝利,於鎌倉(今日本鎌倉市)建立幕府而得名,同樣也象徵著武家政權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那麼,拋開幕府時代的硝煙與紛爭不談,在鎌倉時代開啟後,日本自平安時代積澱形成的文化,又出現了怎樣的改變和發展呢?如果從那一時期文化的總體特徵上來看,大致可以將鎌倉時代的文化總結為兩點。
日本家徽(家紋)文化
首先就是家徽文化的興起,即所謂的家族徽章。家徽的產生最早出現於朝廷貴族當中,如天皇的家徽便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紋,這也就是為何日本至今仍舊有「菊禁忌」的說法,即不得以任何形式和言語抨擊菊花。但隨著武士階級的興起,為了更好地與敵作戰,避免誤傷友軍,便逐漸採用並吸收了貴族製作供奉家徽的形式。因此日本史學界也普遍將鎌倉時代,視為日本武士家紋,即家徽產生發展的源頭。
之所以強調家徽的產生,則是因為時至今日,家徽已然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分支,對現今的日本仍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順帶一提,自平安時代末期爆發的「源平之戰」,也為家徽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所謂「源平之戰」,就是指以源賴朝和平清盛兩股武家勢力進行決戰的時期。不過由於當時民間並無家徽一說,所以隸屬於民間的源氏,作戰過程中只是打著白旗,由於相信白旗代表著純潔,有能令神明附著其上的說法,白旗便成為了源氏一族歷代相傳的專用標誌。相對的,代表著朝廷一方的平氏,則用赤旗作為標誌,寓意熱烈和勇猛。
而在源賴朝率兵徵伐盤踞在奧州的藤原氏,大軍途徑下野國宇都宮時,佐竹隆義所率領的大軍成功同其匯合。不過需要說明一點的是,佐竹隆義原本效忠於平氏,且也不是源氏宗親,但在作戰過程中,卻同樣使用白旗作為標誌,這一點令源賴朝感到十分不滿。但畢竟佐竹隆義的投誠對源氏同平氏的對抗起到了推進作用,所以經過多番考慮,源賴朝便將一把紋有明月的軍扇,交予佐竹隆義手中,並令其比作繪製軍旗。
再之後,有了佐竹隆義繪製軍旗的開端,其他源氏族人也紛紛效仿,在軍旗上繪製不同種類的紋飾,用以區別其他勢力。而這一發生在源平合戰過程中的小插曲,也往往被視作武士家徽的起源。
但儘管如此,仍需注意一點,那就是武家文化的誕生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以朝廷文化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經由借鑑吸收,從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分支。雖然在鎌倉時代之後,由於武家政權影響的日益擴大,武家文化也成為了獨立的文化。但在鎌倉幕府初期,武家文化尚不具備獨立文化的特質。
至於武家文化的形成,則是因為當時武家政權對外要同朝廷保持聯繫,對內要對族人進行管理,所以源賴朝便啟用了諸多下級文人(代指那一時期,受戰亂或生活影響,沒落的朝廷文員)。但由於這一批人曾效忠於朝廷,所以在為武家政權服務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武家禮儀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比如儘管武士階級本長期居住於農村地區,但在幕府每年舉辦的年中行事(即一年中定期舉辦的各類祭祀活動)中,並沒有鄉野禮節的特徵,反倒是完全沿襲了朝廷貴族的禮儀。這是由於武家政權建立之初,為了自表正統,需要藉助朝廷的禮儀來展示威望。
因此,待幕府同朝廷的對抗開始後,獨具武家文化特色的禮儀才漸漸成型。按照史學界的觀點,鎌倉幕府在所有的「行事」活動中,最具特點的,便是由幕府大將軍參拜被視為其守護神的鶴崗八幡宮(存於今日本鎌倉市)。而由於武家政權本就是由武士階級所構成,因此在舉行行事祭祀的過程中,除卻少許朝廷禮儀之外,一些展示武士本領的弓馬刀劍之術,也被作為祭祀樂舞所廣為流行。
物語文學爭奇鬥豔,軍記物語獨樹一幟
所以說,作為鎌倉時代下的文學發展,也同樣充斥著刀光劍影,這便是鎌倉時代下文化的又一特徵,即鎌倉時代「軍記物語」的產生。正如筆者在前文提過的那樣,出現於平安時代的物語文學,以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為巔峰代表。而在鎌倉時代開啟後,在保持平安時代文化特徵大體不變的前提下,將武家文化適當的融入其中,除了如《宇治拾遺物語》、《今昔物語》等物語文學的問世,以描繪戰爭為題材的「軍記物語」,也開始相繼問世。
所謂「軍記物語」,便是指在這一類物語文學中,主角往往是武士,內容則以如記錄源平合戰的《陸奧話記》、《將門記》,及記錄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的《平治物語》、《保元物語》為主,直至最終《平家物語》這一物語文學上的又一巔峰的出現。
不過,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平家物語》在整體上似不屬於軍記物語的範疇,原因在於軍記物語以描述戰爭為主,文風多趨向於寫實。但《平家物語》的文風卻側重於抒情,並用大篇幅的文字記載了許多愛情故事,甚至打破了軍記物語的慣例,突出女性的存在,將原本果敢勇武的武士,賦予多愁善感的情愫,大力刻畫渲染兒女情長。因此,《平家物語》的文風以悲情為主,是日本文學的一大重要特質。
而日本學術界之所以對《平家物語》的評價如此之高,則是由於作者以敘述平氏盛衰為背景,闡發了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道理(《平家物語》的頭文詩,便是:祗園精舍的鐘聲,鳴諸行無常之響;婆娑雙樹的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同樣也在世界文學史的殿堂中佔有一席之位。此外,《平家物語》最大的藝術成就,便是塑造了一個個與王朝文學不同的英雄人物,標誌著日本古典文學與王朝文學的分離,開啟了新的文學傳統。
總結:
總而言之,鎌倉時代作為日本幕府時代的初期,無論是以彰顯武士家族榮譽觀念的家徽文化,亦或是以描述軍事戰爭為主題的軍記物語,無不充斥著武家政權的身影,不僅對日本之後的文化發展影響深遠,同樣也為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