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錦州市文化旅遊體育服務中心發布的情況通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新京報報導,一段《教練體罰學生用便池水洗臉》的視頻,於近日在網絡熱傳,引起眾多網友的氣憤。針對這一事件,12月11日,遼寧錦州市文化旅遊體育服務中心發布情況通報稱,此跆拳道教練員戴某某,已於2019年12月被停止執教,並給予警告處分,將其調離教練員崗位。
便池水很髒,罰學員用便池水洗臉是對其人格的莫大侮辱,行為性質非常惡劣,讓涉事教練停止執教是一種懲戒,對其他運動員包括當事人也是一種保護。而作為專業培養體育人才、負責全市競技體育訓練基礎工作的事業單位,錦州市文化旅遊體育服務中心就此對其進行警告處分,也符合《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的行政處理程序。但對於透過此一個案再次呈之於眾的體育領域體罰頑疾,也需有足夠警惕。
「便池水洗臉」是一種人格侮辱式體罰,跟拳打腳踢等體罰方式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究竟是偶然之舉,還是延續既久,甚至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日常訓練和管教運動員的一部分,都有釐清的必要。
事實上,以罰代管的體罰現象在體育行業並不鮮見,此前媒體公開報導也不少類似案例。比如,中國男籃國青隊前主帥範斌,就曾因體罰運動員導致「血書門」事件,而當年名噪一時的著名田徑教練王德顯,也曾把田壇名將孫英傑打得鑽到桌子底下,甚至癒合不久的鎖骨也被再度打裂。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時見諸報端,可謂駭人聽聞。
但這種過度體罰無疑是一種陋習,是一種傳統家長式和權威式教育模式下的棍棒教育。而我們反對體罰,除了法律意義上的權利保護和平等訴求外,科研結果也表明,體罰只能減少不恰當行為,卻並不能教給被罰者新的、更好的行為,更不能實現道德內化,反而會激發對立情緒。與此同時,長期的路徑依賴下,體罰的邊際效應也會遞減,要達到相同的效果就會不斷變本加厲,最終讓體罰升級為虐待,並陷入惡性循環。
體罰的存在,也與一些地方、一些競技項目「以成績為中心」的利益導向有關。簡單來說,相關各方都在一個利益共同體之內,既沒有必要的外部監督,也缺乏有效的內部防控,體罰就這樣在「隱秘的角落」上演了。
以此而言,「教練體罰學生用便池水洗臉」事件,雖已隨著當事人被處罰而告一段落,但仍有必要對類似現象進行深入檢討與反思。也只有真正認識到體罰行為的危害性,才能積極行動起來,探索建立長效防控機制,以細則管理來約束不當行為,不讓體育成了體罰。
編輯:何睿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