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美]託德·羅斯, [美]奧吉·奧加斯譯者:陳友勳出版時間:2020-12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中國人常常自詡最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不遺餘力培養年輕一輩,年輕即籌碼。
這樣的人才觀,是否格局太低?
誠然有人年輕有為,成就大業,但任正非44歲開始創業,柳傳志40歲辭職下海,宗慶後42歲仍一事無成……
如何定義人才與成功,如何培養充滿個性、富有創造力、懷揣魄力與激情的「黑馬」人才?如何發掘並吸納真正良才?下文從關於大人物的人才觀入手,歸納此類人才的特質與成長路徑,值得任何職場人換位反思。
「打工人」人才觀:資源堆在30歲前,把人變成標準化產品
當代中國對人才培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 30 歲之前,而且是年齡越小越受重視。
對於還在上幼兒園、上小學的孩子,父母不但不惜重金聘請名師補習,期待他們有各種天賦,而且家長本人還要親自指導、直接幹預。可是到了中學,家長只能搞搞後勤、鼓勵鼓勵了。到了大學,家長可能就只剩下鼓勵了。
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很多家長就會勸自己的孩子別努力了,趕緊找個安穩工作,老老實實上班,等著升職加薪,別惹事,買房結婚生小孩,然後等生出小孩,再來新一輪培養。
這個充滿關愛之情的人才觀,其實只是燕雀之志。規劃來規划去,其實是在設定一條最保險的人生路線。各種不計成本的高投入,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平庸的目標。
你考清華、北大就為買房子、生孩子嗎?中國的英雄豪傑都哪兒去了?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這幫整天研究升職加薪的人,還需要能治國安邦、經天緯地的大人物。古代讀書人都要講「修齊治平」,認為人才就得做大事,但是現在我們對「做大事」研究得太少了。
說直白點,當今的人才觀都是「打工者心態」。社會上都有些什麼位置、哪個行業掙錢多、哪個職位待遇好,我就爭取成為這樣的人;公務員穩定,可是程式設計師收入高, 那我就得在穩定和高收入之間做個取捨……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再厲害也不過是一隻優秀的綿羊,還不如幾十年前受教育程度很低的那一代人敢想敢幹。
打工者人才觀的本質是把人變成標準化的產品,去填充現成的位置,削足適履。大人物的成長,可不是這樣的路線。偉大的國家不可能全靠打工者,我們需要一個更高級的人才觀。
標準化出不了大人物:任正非根本不可能按部就班成長
哈佛大學的託德·羅斯和奧吉·奧加斯的《成為黑馬》一書,描寫了一種關於大人物的人才觀。這本書是他們一項歷時多年的研究—黑馬項目(The Dark Horse Project)—的總結。兩個人有針對性地調查了各行各業的大人物,看看他們如何有了今天的成就,並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找到共同點。
「黑馬」(dark horses)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那些戰勝重重困難,最終脫穎而出的人,也就是那些先前沒有人想到會取得成功的人生贏家。
它最初是在 1831 年,也就是《年輕的公爵》(The Young Duke)出版之後才開始普遍使用的。在這部英國小說中,主人公押注一場賽馬,結果輸得很慘,因為「讓大家始料不及的是,一匹不起眼的黑馬贏得了這場比賽」。「黑馬」很快就風靡一時。這樣看來,「黑馬」是指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勝利者,只是由於他不符合冠軍的標準概念而事先不被人重視而已。
託德·羅斯 2016 年出版過《平均的終結》一書,他這兩本書的思想一以貫之,那就是人才不應該是標準化的產品,它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高級人才是自由發展的產物。
2016 年里約奧運會女子鉛球金牌得主、美國黑人選手米歇爾·卡特, 就完全不符合標準化的選拔標準。她的身材曲線很優美,並不男性化。她在高中甚至在大學的時候,上肢力量都不強,連一個伏地挺身都做不起來。蘇聯肯定不會選她,幸虧美國不搞舉國體制,才沒有埋沒這個人才。
我們再設想一下,20 世紀90年代,如果說要在全中國範圍內選拔幾位未來領軍人物,讓他們在 20 年內把中國通信行業帶到世界第一,你會選誰呢?你肯定得從通信技術的重點研究所、大專院校和國有企業中去選吧?你怎麼可能會選一位退伍軍人呢?所以你肯定選不到任正非。
同樣,如果要選一位中國網際網路的領軍人物,讓他改變零售商業模式,推出電子支付手段,你怎麼會想到去從鄉村教師中選拔呢?那你就肯定選不到馬雲。
事實上,行業領軍人物這類人才比鉛球運動員要複雜得多,標準化路線可能根本就出不了這種級別的大人物,任正非、馬雲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成長。
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
黑馬項目中所有人才走的路都不是直線。有的人上學的時候表現不行,甚至輟學,後來竟然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的人原本在一個領域做得很好,突然就不想幹了,結果轉行做得更好。
這樣的故事會讓人擔心其中可能有「倖存者偏差」,畢竟「黑馬項目」選的就是「黑馬」,而黑馬的定義就是那些出乎意料的獲勝者。有沒有可能「黑馬人物」都是特例呢? 有沒有可能不走尋常路的大多數人都失敗了呢?
好在還有別的研究可以和羅斯這個研究互相印證。戴維·愛潑斯坦(David J. Epstein)有本書叫《範圍》(Range :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就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一方面,像公司執行長這種級別的人物,統計表明他們的確往往都是大器晚成,嘗試過很多不一樣的工作;
一方面,像那些敢於跨領域嘗試不同工作的人,最後結局也的確是比一般人更好。
比如,有一項研究追蹤了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地區學生的職業生涯。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學生高中時就要選定自己的專業,一直到大學都是上對口專業。但蘇格蘭正好相反,學生在大學頭兩年不需要選專業,到大三才分專業。
跟蹤研究發現,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而那些早早定型的人則最好工作一段時間就趕緊換專業,因為統計表明,換專業能讓他們的收入增長速度加快。
這裡的普遍規律是:如果一開始就想好了這輩子要做什麼,那麼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別大的成功;反而是一開始走錯了,後來才找到人生目標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成功。
真正的人才,都有黑馬氣質。那麼,黑馬氣質是什麼氣質呢?
黑馬氣質:追求「做自己」,不講長遠,只看近期目標
羅斯和奧加斯找到這些黑馬人物的共同點並不包括「特立獨行」「叛逆精神」等特質,其實黑馬人物有各種各樣的性格,而且很多人都是非常溫順的。而黑馬氣質,最主要的就是以下兩點:
第一,黑馬人物總是在追求「做自己」。
這些人不問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這個工作掙多少錢、這個職位的地位高不高,他們也不問社會需要什麼人,他們問的是「我到底喜歡做什麼」。他們更在意對工作本身的享受,他們想要一種滿足感—不是因為收穫而滿足,而是做這件事就很滿足。他們不是因為卓越而滿足,而是在滿足中達到卓越。
第二,黑馬人物沒有長遠的目標。
標準化思維總是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並為之奮鬥。如果認為金融工作最厲害,那麼你就要先考上一所 985 院校的金融專業,最好再去國外留學幾年,然後拿著亮麗的文憑加入一家頂級金融公司,一路努力拼搏,最後成為一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這樣可以是可以,但是這是金融打工者的攻略。
那些最厲害的、說了算數的、對市場有影響力的金融人士,他們並不是這條標準化流水線的產物。他們有的在大學學的是歷史,有的學的是哲學,有的以前是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有的從小愛好賭博……他們是用五花八門的方式折騰出來的。
經歷複雜思想才能複雜,思想複雜才能想大事兒;經歷簡單思想只能簡單,思想簡單的都是工具人。
但黑馬人物並不是為了複雜而複雜,他們只是在探索。
所以,大部人不太可能大學一畢業就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那些一直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的人並不是早早地就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而是根本沒想過自己想幹什麼。連想都沒想好的人,又怎麼能幹好呢?
那麼,大家為了「做自己」而選擇工作,是不是不夠理性呢?不理性就對了。人生的重大決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
芝加哥大學的女哲學家阿格尼絲·卡拉爾(Agnes Callard)在 2018 年提出了一個理論叫「渴望理論」,即現在的你並不知道未來的你喜歡什麼。也就是說,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比如,高中生想考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將來做一名計算機科學家。這條路怎麼樣?不知道。上過清華之後的你,不會跟作為高中生的你喜歡完全一樣的東西;在清華讀過幾年書的你,是作為高中生的你所不能理解的。
所以黑馬人物的策略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們不講長遠目標,只看近期目標。只要近期目標符合現在的價值觀,然後想方設法完成這個目標,那麼完成之後該幹什麼,那時候的你自然知道。每次選擇一個自己最關心、最適合、最能獲得滿足感的項目,從一個個局部最優中尋找全局最優,這才是不確定世界中的最佳路徑策略。
英雄豪傑應該人生由我
羅斯(編者註:《成為黑馬》作者之一)強烈批評了標準化思維,但是我們也得知道,這個批評只在今天才成立。標準化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過去標準化生產方式的產物。要生產,就要有同樣的流水線、同樣的操作流程,人們就必須步調一致才行。機械化生產方式本來就是讓人去適應機器,而不是讓機器適應人。
但是現在不同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和 3D 列印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標準化的事情應該交給機器去做。現在連製造業都越來越講求個性化定製、創造性、多樣性合作,每個人做什麼事情都得做出自己的特色來才好。這種社會分工要求人是一個一個的,而不是一批一批的。你做的跟老張、老李他們做的都不一樣,這個工作才值得讓你做。
所以,標準化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插曲。古代人不講標準化,未來的人也不會講標準化。標準化思維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批量生產人才,事實證明,那樣的人才既不快樂也不厲害,都是教育工業化製造的殘次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個性,這並不是對人的一種祝福或者一種願望,而是一個要求。
希望中國的人才教育和選拔機制儘快改革,擁抱百年未有之變局。我們當前對標準的評價過高,對自由的評價過低,向誰誰誰學習、按照教學大綱溫課備考、模仿滿分作文、參照職場攻略……這些都是在把人變成產品。你認為這個事兒現在的做法不對,那你想怎麼做?你覺得這篇範文寫得很俗氣,那你會怎麼寫?你看社會上有些事情不合理,那你能怎麼改?敢問這些問題的,才是真正在培養人才。
真正的奢侈是冒險,真正的富足是自選探索方向,真正的優秀是藐視標準,真正的自由是個性發揮。英雄豪傑應該人生由我,偉大的國家應該人人如龍。
本文系《成為黑馬》([美]託德·羅斯,[美]奧吉·奧加斯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2月)一書推薦序,作者萬維鋼。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連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成為黑馬》作者介紹:託德·羅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靈、頭腦和教育」項目主任、教授,個體科學實驗室負責人,TED超受歡迎的演講人。著有暢銷書《平均的終結》。此外,他還是「個人機會中心」的合作創始人兼主任。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旨在促進職場、學校和社會接納個性原則。
奧吉·奧加斯。神經科學家,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黑馬計劃」項目負責人。】
《成為黑馬》將會納入鈦媒體Pro版書庫,敬請大家關注前沿書庫的上新動態~每位Pro專業用戶一年可以在書庫中任意選擇三本書,由鈦媒體免費贈送哦~點擊連結、登錄,進入「前沿書庫」選書:https://www.tmtpost.com/pro/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