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西蒙·波娃
昨晚,在一片大聲痛哭跟大呼高甜聲中,《想見你》終於落下帷幕。
三個月翹首以盼的等待與隨著劇情跌宕起伏的情緒過山車終於告一段落。
最終這段來回穿越時空的愛戀終於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部老式隨身聽,
一首伍佰的老歌《Last Dance》,
是熱播劇《想見你》中引發時空穿越的關鍵環節。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穿越了千個萬個時間線裡,人海裡相依。」
1998年的陳韻如和李子維,2019年的黃雨萱和王詮勝,
四人在《Last Dance》的歌聲中發生了「莫比烏斯帶」式的複雜穿越。
在昨晚更新的大結局中,懸疑迭出的兇殺案終於揭曉了最終結局,
其實關於李子維、黃雨萱、陳韻如跟莫俊傑本來的結局早已註定,
是處於邊緣位置的青少年的自我追尋。
這部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臺劇,開播之初,反響平平,前兩集也很像以往臺灣偶像劇的「俗套」畫風,因此豆瓣開分時是8分。
但隨著播出的推進,劇情低開高走,反轉不斷,口碑與聲勢也一路高漲。
目前豆瓣評分已漲至9.2分,打分人數超過20w。
愛奇藝內地、騰訊視頻也抓緊買入版權,於2019年12月22日起同步播出。
這樣一部集愛情、懸疑、穿越為一體的作品,在2020年初爆紅,每周日晚更新時都會迅速引發熱議登上熱搜。
原以為臺劇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可2019年,蓄勢待發的臺劇迎來崛起之年。
當然成功復甦有多方面因素,今天我們就從《想見你》來談談這一華麗轉變的背後原因。
01劇情與製作團隊的成功
這部劇不是簡單的臺式偶像劇。它有著雙向穿越的劇情設定,融合了懸疑推理元素,交織時下火熱的社會議題。
有網友說:「從它開始,臺劇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
在這部劇裡,有著浪漫的愛情故事。
有人說,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愛情路線,正像莫比烏斯環的兩面——
莫比烏斯環正面和反面卻處於同一個面上,如果從正面原點出發,不必通過邊緣,它就能經由反面,回到正面的原點上。
非線性敘事結構,自洽而連貫的邏輯,來回輾轉的穿越,一句源自「想見你」的緣分,綿延的時間,無盡的時空與宇宙,遙遙相望的愛戀。
這部劇又不滿足於僅僅上演純愛的戲碼,男女主身上的一個個謎團又會滿足劇情黨對懸疑推理的追求。
劇集更新到一半,男女主debuff的任務線已經越來越長:
1998年黃雨萱的本體陳韻如為何會在1999年小年夜被殺?兇手是誰?王詮勝的本體為何被校園霸凌至死?2019年是否出現了兩個李子維?2019年的莫俊傑為何會坐牢?
看得令人上頭,讓我想起了當初看《請回答1988》的時候,持續上演著猜老公的戲碼,不到最後一刻猜不到故事結局。
如此曲折離奇的設定,確實能夠從若干劇集中脫穎而出,難怪網友評價:
「令人耳目一新,高概念雙魂穿設定+高能反轉+少女心純愛輪番上陣,的確和以往有很大差異」。
這部劇同樣讓我們看到了製作團隊的用心與誠意。
上周因為最終集提前洩露,主創們十分痛心,於是他們加緊時間又補拍了彩蛋,算是給苦苦等待正版的觀眾一個意外驚喜。
02演員的出色演技
當然,除此之外,演員們出色的演技也功不可沒。
女主柯佳嬿是金鐘視後,她參演的《渺渺》《艋舺》《小資女孩向前衝》等均反響不錯;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她表現出了一種現實才會有的真實:
無論是文藝腔的內向陳韻如,還是積極樂觀的外向黃雨萱,又或者是故作堅強的黃,還是假扮黃雨萱的心機陳……
柯佳嬿的表演真實可信。無論角色好的壞的的哪一面,你都會被打動。
而在劇中一人分飾李子維和王詮勝兩角的許光漢更是個寶藏男孩,
一人詮釋四種人物狀態:
17歲的李子維,臭屁,陽光,少年感十足
17歲的王詮勝,性格沉悶,不愛說話
27歲擁有一半李子維靈魂的王詮勝,溫柔浪漫,貼心暖男
37歲的李子維,滄桑落魄,經歷過數次生死輪迴,再次面對愛人時情緒極為克制,還有一些酸楚
不同的時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境,許光漢都詮釋得恰到好處。
你不用看時間線,也能通過他的表演清晰區分四個不同的人物狀態。
許光漢雖然大器晚成,大陸觀眾經由2019年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才逐漸認識他。
但不得不說他擁有一張天生的電影臉,
只要他出現在鏡頭面前,你就很難移開視線。
雖然已經30歲了,但少年感極強,演起高中生也毫不違和。
03題材的成功
除了充滿新意的劇情,這部劇題材的選擇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代表的是臺劇在社會議題上的深入與精進,
《俗女養成記》代表的是臺灣鄉土劇的精品化、年輕化,
那麼,《想見你》有望成為臺灣偶像劇20年的又一部突破性的作品。
不同於以往甜甜的浪漫偶像劇,觀眾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買帳。
想要在數以萬計的影視作品中突破重圍,一個方法就是以獵奇取勝,用噱頭十足的元素混雜引發觀眾的好奇。
《想見你》也有這方面的考量,愛情+懸疑+推理+時空穿越等要素的混合已經為它的成功打好了頭。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於人性和現實做更為深入的挖掘,從社會熱點或者衝突事件切入,突出話題性和現實感。
例如上一個臺灣偶像劇時代的最後爆款《我可能不會愛你》,
有30歲熟女上司和20歲傻白甜員工誰會更有魅力的辛辣探討,
還有觸不可及的男神與身邊的守護者誰更合適的婚戀觀考量,
還有「初老症」、「異性朋友」等兩性話題的討論,
正是這些原因讓《我可能不會愛你》在2012年的金鐘獎上收穫7項大獎。
而2019年的言情劇《我們不能是朋友》的導演馮凱也表示過,
這部劇本質上是一部反應社會現實的劇集,只是用了一個比較浪漫的形態去包裝。
這個現實除了包括討論出軌的話題,可能也包括不少網友提到的拜金主義、物質主義、還有房貸、存款等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瞄準了媒體報導的倫理;
《俗女養成記》聚焦大齡單身女青年的生存壓力;
而《想見你》則是在奇幻愛情故事的基礎上探討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命題,聚焦關注了邊緣青少年的成長。
雖然臺劇的製作經費和市場規模遠不能與大陸媲美,
但它始終試探性地去與現實發生連接,探討更具體的問題,刻畫更個性化、更具現實感的人物,而不僅僅是描寫套路和呼出情感,臺劇才以豐富、多元的姿態再度站立。
與此相比,內地劇常常呈現出一種失真的效果。「偽現實」已經成了國產劇的一大通病。
《精英律師》中的律師看上去不懂法律,
《歡樂頌》中的小北漂住在大豪宅裡,
《北京女子圖鑑》中的女主角隨便就能靠鄰居升職……
無論是職業劇、諜戰劇、歷史劇還是家庭劇,幾乎都被偷懶地拍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戀愛劇,
除了少量作品以外,觀眾大多數時候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邊談戀愛邊做手術的醫生,邊談戀愛邊臥底的間諜,邊談戀愛邊打官司的律師……
如《親愛的翻譯官》《南方有喬木》《獵場》《談判官》這幾部劇分別聚焦高級口譯、無人機設計師、獵頭、談判官等職業,但細究劇情,無一不是專業失真,戀愛過載。
低智的、非理性的、不合常理的情節充斥其間。
確實帥哥美女的夢幻浪漫故事讓人欣喜,但看多了之後也只會覺得套路和疲憊。
04外部借力與內部發力的協作
其實從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開始,臺灣偶像劇盛名之下已危機重重。
一方面,臺灣2300萬人口,卻有100多個電視臺,300餘個頻道,嚴重瓜分和稀釋了市場。
另一方面,伴隨著臺劇沒落,是大陸影視劇的崛起,其製作成本與演員片酬把臺灣甩得老遠。因此,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捧紅的導演、演員、製作人,紛紛「北上」。
沒有人才,缺乏資金,臺灣偶像劇迅速沒落。
自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長達六七年的時間,基本再沒什麼爆款劇,臺劇在大陸觀眾這裡被徹底邊緣化了。
好在臺灣電視人始終也在求新求變。
一方面是藉助網際網路浪潮與視頻網站崛起的契機,利用視頻網站的資金和播出平臺,打破製作成本和播出平臺的雙重桎梏,充分釋放生產力。
從2015年開始,HBO、Netflix、FOX開始積極拓展亞洲業務,受眾廣泛的華語劇市場成為他們廝殺的重要場地。
而臺灣似乎又像90年代一樣,充當了文化中轉站的功能。
2019年播出的劇目中,外資流媒體在臺灣投資的劇總共 20 多部,而臺劇年產量不過才四五十部,外資劇佔了將近一半。
《罪夢者》《角頭》是Netflix投資製作;
《想見你》是FOX投資製作,
《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HBO投資製作。
另一方面,是臺灣電視人的內部變革、影視製作人的自我追求。
2016年,臺灣導演王小棣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了「植劇場」工作坊,
試圖改變臺劇類型單一、市場萎靡的製作環境,開拓靈異恐怖、驚悚推理等新類型劇。
「要回歸初衷,寫好故事,道出真實人生,展開新局,打造前所未有的戲劇計劃」。
幾年來,「植劇場」推出的《荼靡》《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都有口皆碑,在臺灣金鐘獎上也大有斬獲。
《想見你》也是外部借力與內部發力的共同結果。
FOX提供製作支持,而《想見你》的製作公司三鳳製作,則負責對劇本認真打磨。
先花時間把劇本完整寫好,才啟動拍攝。
同時,公司始終將編劇視為核心資產,給予編劇極大的尊重和創作空間。
總而言之,《想見你》確實是部好劇,也希望不管是內地劇還是臺劇,觀眾能看到更多反映現實問題的優秀好劇。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部分內容來自新浪微博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