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每個小夥伴家裡,都有一兩條牛仔褲,可不知道小夥伴發現沒有,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牛仔褲襠部都會有拉鏈,男生有拉鏈是為了上廁所方便。
可女生要拉鏈有什麼用呢?女人牛仔褲襠部的拉鏈,到底用來幹什麼的?
女性的身材異於男性,是天然的藝術品。她們臀部使人瘋狂,而拉鏈更賦予了更多的彈性。如果沒有拉鏈,穿牛仔褲這種事顯得有點強人所難。演奏樂器的音樂人叫樂手,不演奏樂器的音樂人那叫DJ。像牛仔褲這樣一款復古精品,拉鏈就是精髓,如果沒有拉鏈,那它也就不叫牛仔褲了。一條完整的生產鏈造就最完美的牛仔褲,如果針對女性特製一款牛仔褲那絕對是革命性的。但要知道新的褲型需要的新的設計,這就意味著生產鏈會被重新擬定,其中流程所花的代價也相當巨大。況且,這種超脫了牛仔褲界限的牛仔製品說不定並不討喜。
當然關於女性牛仔褲拉鏈存在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源於牛仔褲的歷史。
牛仔褲誕生於1850年代末期的淘金夢裡。當時的李維·史特勞斯來到美國舊金山,看到淘金工人穿著的棉布褲很容易磨破,便將隨身帶來的厚實帆布做成了低腰、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受到了淘金工人的歡迎。說到底,像牛仔褲這樣東西,是個虛榮點兒的女孩都不想沾。那都是當時階級最底層的工人標準。
在50~60年代,絕大多數女性是不會在公共場合穿牛仔褲(工裝褲)的。事實上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女性穿長褲都會被認為是不得體的表現。
這屬於那個時代裡潛在的規則,一種算是隱性的判斷標準。當時的貴婦們都以裙子為專屬,什麼樣的裙子,有多少裙子…….裙子代表一種身份,養尊處優的身份,這能衡量一個女人所在的家庭,處在什麼樣的社會階級層次。直到60年代末,在大量女性的倡導自由的情況下,長褲才開始擺脫社會的潛在標準成為主流。不想對特別對待的女孩們也摒棄以往的觀念,開始紛紛套上自家男人的牛仔褲。「60年代末,女性身著拉鏈側開,或者沒有拉鏈的長褲。」「70年代,拉鏈已經成為了兩性共用的長褲標準,並且短褲也開始在女性中傳播,漸漸成為女孩們的時尚。」從歷史的某個角度來看,這個拉鏈的存在建立起了兩性的平等、自由,它可以被理解為微妙的女權主義。
當然,對男女而言,拉鏈還有還有一層重要的含義,那就是雙方身體對前戲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