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發布過這樣一則研究報告:
美國約50%的千禧一代(1982年-2000年出生)因心理原因辭職。
這讓我想起了,假期期間,一位浙江姑娘在微博裡說,國慶節遊興方濃,領導卻忽然要求選兩天到公司值班。由於行程都已經安排妥當,所以她並不樂意。
當領導執意要求時,姑娘火氣一上來,就直接當場說不幹了。
這位姑娘說,感覺這是自己近年來最硬氣的一次。
且不論是否硬氣,至少這樣的態度算是強硬的。
然而,在氣頭上用這樣強硬的態度,是否就是好的方式呢?
人人都有情緒,但聰明人會正視情緒,而不是發洩情緒。
一言不合就發洩情緒,其實是給自己關上了一扇機會之門。
01 不合時宜的強硬,背後是失控的情緒
《世說新語》有載一文:
晉陵太守殷仲堪的父親病臥在床。一日,他聽到床下聲響巨大,就問兒子:「床下是不是有牛在打鬥啊?」
殷仲堪探頭一看回答道:「不是啊,只是一隻螞蟻爬過罷了。」
後人稱「蟻動如鬥牛」,用來形容身體虛弱,極度過敏,也指過度反應。
殷仲堪的父親顯然對螞蟻的動靜過度敏感,他的體能已無法控制器官的正常運作。
而這位浙江姑娘的辭職舉動,恰似這種情形。
她在微博上寫:火氣一上來就開懟,說不幹了!
她的心力已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正常運作。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說過:不是情緒確定認知,而是認知決定情緒。
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應該讓事情儘可能地處理妥當,讓雙方都能達到平衡的預期,讓當事人不會覺得難堪。
事情可以被解決,也不會解決得很難看。
但辭職姑娘的做法,會讓公司領導極其憤怒,這也激發了他們的負面情緒:
他們不會想到自己安排不當,而是會對這位員工產生反感。
惡劣的情緒與態度,是會傳染的。
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去體恤對方的真實難處呢?
再往深處考慮,公司對姑娘的印象不好,圈子就這麼大,接下來會有好的公司接受這位姑娘嗎?
不怕業務不深,就怕情緒不當。
02 別處總有更好,是最大的誤會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於是,許多人認為,美好的總在前方。
其實,他們只是對眼下不滿意而已。
至於下一站會更好,只是一個莫須有的願望。
作家安迪.沃霍爾說過:人們總說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但事實上必須由你自己做出那些改變。
自己沒有變得更好,別處就不可能總有更好。
最近,表妹又準備跳槽了。
她信心滿滿地告訴我:你看著吧,下一份工作我一定能做得長長久久,越做越好的!
我問:上一次你跳到這個公司時不也這麼說嗎?
表妹馬上回應:這次不一樣!
我毫不留情地白了她一眼:有什麼不一樣?是你業務水平提高了呢,還是多了大量客源呢,還是多了有分量的證書或閱歷呢?
我又問她,你自己沒有變得更好,憑什麼要求別人給你比現在更好的工作呢?
表妹義無反顧地辭職了,結果,1年過去了還呆在家裡。
因為,願意收她的公司,沒有一家比之前條件好。
楊絳先生說過: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
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03 冷靜處理憤怒,清醒迎接成長
李連杰初到好萊塢發展時,是很不受人待見的。身高170cm的華人在老美文化的世界裡格格不入。
有一次,李連杰連夜苦背劇本備戰現場時,被傲慢的導演將劇本摔到他臉上,還諷刺說:
「你是不是不會英文?劇本都沒有看懂!」
那天晚上,李連杰打電話給一位高僧,僧人說:
「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不過,你回頭想想,過去的你和現在的你,哪一個更強大了?」
李連杰恍然大悟,明白了過來。
那些曾經的磋磨困頓,成就了今天的李連杰。
生活沒有偏袒,一切都在適配。
這位一氣之下辭職的姑娘,顯然不具備在領導突發性安排任務時的應對能力,即使她找到下一份工作,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她還是不會應對。
那麼,這個職,就要一直辭下去嗎?
海倫.凱勒說過:我總是把炙熱的臉龐藏在涼氣沁人的樹葉和草叢之中,讓煩躁不安的心情冷靜下來。
衝動,真的是魔鬼。
它靜悄悄地將不良情緒替換掉良性思考,再用怒火將之在最關鍵時刻慫恿而出,這時的人們若沒有察覺而任其擺布,後果不堪。
我們必須明白:
眼前的生活都是一個個邁向未來的階梯,而眼前的困難,都能幫助到我們向更高處攀爬。
我們今天所站的位置,既是此時的終點,又是下一程的起點。
克服種種障礙,懂得控制情緒,清醒迎接成長,是為了下一程能夠攀登更高的山峰。
只有這樣,遠方,才會有詩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