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駱賽娛樂屋】獨家創作,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宋朝詩人範成大有過這樣的一句詩「放船閒看雪山晴,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宋朝冬天的寒冷。大家都知道,冬季寒冷,蔬菜短缺,而對於傳統的北方人來說,入冬前要做的準備有兩樣,一是儲存大白菜,二是打開供暖設施。相比之下,在現代人們的生活,還是比較幸福的,可以使用供暖設施抵禦寒冷,那麼古代沒有集中供暖的時候,他們是怎樣過冬的呢?下面我們就以宋朝為例,來了解一下,他們在寒冷的冬季,都有什麼禦寒神器呢?
眾所周知,要想度過既寒冷又漫長的冬季,那麼是離不開一床溫暖厚實的棉被的。而古人的床榻之上,棉被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時候也許就會有人認為,棉花傳入中國是比較晚的,古代沒有棉花,那麼他們怎樣製作出來棉被的呢?其實我國種植棉花的時間並沒有那麼晚,大約在唐宋時期,棉花就已經傳進了中原地區。南宋時期,福建、江南、川蜀等地,就已經出現了棉花種植產業。宋人有言「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竟植之,有至數千株者,採其花為布,號吉貝布」。
宋朝時期,人們喜歡把棉花稱作是「吉貝」,又常稱作是「木綿」,所以在今天,人們時常會把「木棉」與之混淆。但是宋朝所說的「木綿」,「高僅數尺」,「二三月下種,秋生黃花,其實熟時,皮四裂,中綻出如綿」,根據這樣的描寫,可以看出這種作物肯定是棉花,而沒可能是木棉。因為當時的棉花種植已經非常廣泛,所以宋朝的許多紡織品都是由棉花製成的。蘇轍有詩「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這裡的「木棉裘」這的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棉襖了。
在浙江蘭溪縣南宋墓曾經出土過一件完整的棉毯,是由棉花織成的,現在收藏於浙江博物館內。由此可見,宋朝人的棉織技術已經很是成熟了。在寒冷的冬天棉被的保暖程度是非常不錯的,不過宋朝時期還沒有「棉被」一說,他們一般把棉被稱作是「重衾」或者「棉衾」。當時宋朝有個叫華嶽的人,他獲得別人贈予的一床棉被之後,十分的高興,還寫下了一首詩,表達自己從此再也不怕寒冬的心情:「一床浪卷芙蓉皺,十幅香重錦繡開。不怕夜寒侵鬥帳,卻愁春夢到陽臺」。
可是如果是在北方的話,那麼就算蓋了棉被,也是抵擋不了寒冷的,畢竟有句話說「羅衾不耐五更寒」,這又該怎麼辦啊?宋朝詩人蘇軾就有一個禦寒的神器,它的名字叫做「暖腳銅缶」,其實也就跟我們當今使用的暖水壺是一個類型的東西,就是在裡面灌上熱水,然後擰緊蓋子,把它放進棉被裡面,可以用來暖被窩,也可以暖腳。宋朝人把它稱為是「湯婆子」或者「腳婆」。
在寒冷的冬季裡,如果進被窩之前,可以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那麼肯定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而宋朝人自然也是這麼做的,當時在汴京,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還有人在提著茶瓶賣茶湯,因為在下半夜,外出辦事的人,大多會買一碗茶湯,來喝了取暖。宋朝把這種賣茶湯的人稱為是「提茶瓶人」,我們可以想像,這些提茶瓶人所賣的茶湯,肯定是十分熱氣騰騰的,在寒冷的冬天給人送去溫暖。
除了喝茶湯,宋人還喜歡喝黃酒暖身子。黃酒大多是要燙熱了才喝,在冬天更是如此,飲酒可以暖身,那麼冬季的熱酒效果更是不錯。關於溫酒器皿,宋朝有專用的設備,它的名字叫做「溫碗注子」,注子是酒壺,溫碗是放注子的器皿。飲酒的時候,先用注子盛了酒,再把注子放在溫碗上,溫碗裡可以倒上開水,把注子裡的酒溫熱,然後就可以喝了取暖了。在宋代,如果可以擁有以上這些東西,那麼就可以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了。